正文 第61章 先入為主——喬貝娜·藍賽命案(6)(3 / 3)

如今,每逢聖誕之夜,藍賽家的老鄰居和波德的其他市民們都會聚集在那棟曾經屬於藍賽家的紅磚大宅前秉燭而立。在人們的心目中,喬貝娜·藍賽已經被永遠地定格為那個可愛的六歲小女孩。她永遠不會長大,也永遠不會衰老,或經曆癌症的折磨。她永遠不會有畢業典禮和婚禮,像她的小夥伴們一樣,但也永遠不會遭受痛失兒女的打擊。她永遠不會參加她所向往的“美國小姐”選美競賽,但她所達到的知名度卻是任何一位“美國小姐”都無法比擬的,盡管是以一種悲劇性的方式。

我查了一下電郵記錄,本書的電子稿是在2006年的6月中旬發送給責任編輯王征先生。6月底,有消息說,喬貝娜的母親帕茜·藍賽因醫治無效,已於6月26日病逝。

又過了不及兩月,8月18日,我在中國探親度假的最後一天,從上海市區搭出租車去浦東機場。那天是星期五,環南大道上車輛比肩接踵,叩頭碰腦,塞得厲害。司機從前麵遞過兩份報紙,說:“急也沒用。”

我想他說的是,便拿過其中一份,上海《青年報》,很厚,足有二三十頁。信手一翻,一幅曾經那麼熟悉的照片跳入眼簾——喬貝娜·藍賽。

再看標題,《美選美小皇後遇害懸案告破》,旁邊還有一則短訊《死者父母洗清冤情》。

那天返美的一路上,我買下了我所見到的幾乎所有報紙,中文的,英文的。我過了很久都不敢相信,這樣的事情當真發生了。我記得自2003年以來,不少當事者論及本案時那種聽天由命的無奈。一些專家甚至宣稱,此案已成死案,除非奇跡出現,再無峰回路轉的可能。

然而現在,奇跡出現了。堆積在我膝蓋上的,不僅有白紙黑字,還有嫌犯的照片!約翰·馬克·卡爾,一位41歲的美國教師,16日在泰國首都曼穀被捕後稱:“喬貝娜死時,我在她身邊……我喜歡喬貝娜……她是死於意外。”

興奮沉澱之後,疑問便星星點點地飄浮上來。約翰·卡爾並沒有明確承認他“殺”了喬貝娜,也沒有給出更多令人信服的細節。所有的報道中都沒有講警察抓人的理由,隻說約翰從四年前開始,與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新聞學教授邁可·特雷西互通e-mail。而這個特雷西博士,算得是一位“藍賽謀殺案”專家,曾於2004年與當地警方合作,製作過一部紀錄片《是誰謀殺了喬貝娜》。 e-mail的內容?無可奉告。警方是如何執行這次跨國行動的?無可奉告。唯一確定的一點,“正是卡爾和特雷西兩人的在線聯絡成為警方偵破此案的關鍵。”

到家已是下午四點多,稍事休息,就到了五點半的“全美新聞”。果然如報紙上所言,關於本案的報道放在了所有新聞之首,連伊拉克戰事、油價飆升等等都排在了“喬貝娜”後麵。接下來的整個周末,三大電視台攀比著播放專題節目。約翰·卡爾的過去被一一刨將出來,一個生長在亞拉巴馬州哈密爾頓鄉間的農村孩子,自小與祖父母相依為命,嚴肅,謙和,禮貌,友善,卻沒有什麼朋友。中學剛畢業,19歲便娶了他的第一個新娘,年僅13歲的奎塔娜·肖茨。一年後,奎塔娜提出離婚,理由很簡單:“我跟他在一起感覺害怕,感覺不安全。”約翰的第二任妻子蕾拉·那斯頓小他8歲,結婚時剛滿16。他們先有過一對雙胞胎女兒,出生時便夭折了,後來又生了三個兒子。這次婚姻同樣以離婚而告終,彼時,卡爾一家已經落籍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灣區。約翰做過近十年的小學教師,學生們回憶,他的“寵物”永遠是那些有幾分姿色的小姑娘,約翰喜歡不時地摸摸女學生們的頭,拍拍肩或拉拉頭發。2001年,約翰因“擁有兒童色情照片”而被起訴,被奪走教鞭,被告知不得靠近任何有孩子玩耍的地方,如公園、幼兒園、學校、海灘、遊泳池等。從此,他浪跡東歐、南美和東南亞,曾在德國和哥斯達黎加短暫任教,於兩月前到達被美國人稱為“亞洲性都(Sex Capital of Asia)”的曼穀,被捕前一天的星期二剛剛在那裏的國際學校謀得一份教職。

記者們發現,約翰·卡爾還對另一樁幼女案表示出極大的興趣。1993年,12歲的波莉·克拉斯從她在加州貝塔路瑪的家中被綁架後慘遭殺害,約翰說,他曾長達數年地保存著凶手的一封信和受害者“死亡證書”的副本。

8月21日,約翰·卡爾被引渡回美。

一周後的8月28日,星期一,波德地區檢察長瑪麗·肯南·雷西宣布,因其DNA試驗結果與現場樣品不符,她的辦公室認為沒有足夠證據就喬貝娜·藍賽謀殺一案對約翰·卡爾提起起訴。同時也透露,警方逮捕約翰的緣由是因為他在給邁可·特雷西教授的e-mail中提供了諸如如下的細節:

手電筒上纏著膠布,我撕下一塊,封住她的嘴。

…………

我對她說:“別離開我,喬貝娜……別扔下我一個人。”

據不少專家們的看法,約翰·卡爾不但有極不正常的戀童傾向,而且患嚴重的妄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