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曹兵大舉潰逃,劉玄德率領的蜀軍全麵占領漢中,上庸、金城諸郡相繼陷落歸劉,或是望風而降。申耽、申儀等漢中舊將聞知曹操已棄漢中逃走,尋思:“我等還為誰而戰哩?”於是紛紛投效劉玄德麾下。
劉玄德頒發布告,安定民心,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麵百廢齊舉,步入正軌。如此一來,他的領地已然橫跨四川、漢川,幅員遼闊,地域廣大,昔日偏安一隅的小小蜀地,如今一躍而成為敢於睥睨群雄,堪與江南的東吳、北方曹操相抗衡的一大勢力。
審時度勢的孔明與眾將交換意見,流露出勸進的意思來:“目下東西兩川之百姓感服主公的仁義恩德,皆以為劉皇叔宜即王位,內定民生,外討國賊,名正言順也。”
文武將臣個個讚同:“早該如此了!主公倘若再推卻,眾人心都涼了!還望軍師擇機向主公進言。”
於是孔明作為文武百官的代表,與法正一同來謁見劉玄德,隻道:“主公如今威震八方,德服四民,君臨兩川,名實兼備,此恐不單單是人之功,而是天之理法啊。主公不如趁此時擇吉即王位,以應天意。”
劉玄德吃了一驚,慌不迭地搖頭:“軍師說什麼哪?!玄德雖然身為大漢宗室,但無論到哪裏都不敢忘記自己乃一臣子而已。如今天子龍據許昌,玄德若是仿效誌驕氣盈的曹操僭稱王位,豈不是反漢?還有什麼名分去討國賊呀?”
“非也非也!如今又不是尊主公稱帝,而是晉位漢中王。如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東吳稱霸南方,曹操雄踞北方,宇內兩分,各霸一方。主公若還是拘執於義、以謙讓為美德而不肯為王,隻會令天下胸懷統一大漢之誌的諸英雄對主公的初衷產生懷疑,三軍之心也會為之動搖。眼下天從地允,主公何不乘盛勢步雲階榮進冠冕璽綬,南麵而王?頒賞三軍將士、依功勳定爵,與四民同享歡欣,這才是率齊群義、寧社稷、崇國威之大策呀!懇望主公勿再拘執常理,應天順時。”
劉玄德仍是不肯應允。即便臣下及兩川百姓眾望所歸,但沒有天子的敕命,他是斷斷不敢自己僭立為王的。
然而孔明及法正、張飛、趙雲等一班人輪番進言,勸諫不停,劉玄德終於推辭不過而依允了。於是命譙周起草了一道表奏,遣使者齎赴許昌請準。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沔陽(今陝西漢中以西)築起了一座高大的儀殿及九重壇,方圓九裏,分布五方,各設幡旗,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兩旁,即位儀式即將在此舉行。
許靖、法正請劉玄德登壇,進冠冕璽綬,正式麵南稱王。同時,嫡子劉禪也被立為王世子。
除此以外:封許靖為太傅;封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依舊封為軍師,總理軍國要事,兼任兵務總督;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其餘文臣武將也各依功勳定爵封官。
劉玄德上奏天子的表奏末尾,有孔明及一百二十餘名蜀臣的連署簽名。當年秋天,朝廷正式準允劉玄德晉爵王位,並授予他“漢中王領大司馬”的印綬。
曹操在鄴郡聞聽劉玄德自立為王,不由得怒起心頭,破口大罵道:“劉玄德,你這個織席販履的村夫小人,怎敢僭稱漢中王?可恨!旁若無人的劉玄德,看來你是執意要與我曹某為敵!等著瞧吧,我發誓滅了你!”
魏王曹操像獅子般怒吼著,即刻聚集群臣於議事大廳商議,準備起百萬大軍前往兩川與劉玄德一決雌雄。
此時,群臣中一人起身出班進諫道:“大王息怒,切不可因一時之怒親勞車駕遠征。臣有一計,可令劉玄德自受其禍,待其兵衰力盡之時,大王再遣兵前往征伐,必能一舉成功!”
眾人看去,原來是司馬懿,字仲達,乃曹操近臣中近來最為看重的一位年輕英才。
曹操心中甚喜,忙問道:“如此自然最好。可是我怎能袖手旁觀等著蜀衰亡?仲達莫非有何高見?”
司馬懿對道:“依臣看,東吳孫權先前以妹妹嫁劉玄德,以後又趁隙招回東吳,自此兩國關係交惡,加之劉玄德占著荊州一直不還,想來相互必定俱有切齒之恨。——魏王可差一能言善辯之人前往東吳,說動孫權興兵攻打荊州,隻道魏王願為呼應,牽製劉玄德側翼,隻要曉以利害,必定百無一失,孫權定會起兵!”
“……嗯,以東吳之兵去攻打劉玄德?”
“荊州危急,漢川即瀕近危殆,而漢川若失,則蜀勢將危如累卵。不管怎麼樣,隻要江南虎視眈眈覬覦在側,劉玄德便無一日可以安眠,即便傾兩川之兵他也要救荊州之危。到那時再出兵取漢中,劉玄德首尾不能相顧,我魏大軍便如孫子所說的,是知‘戰未嚐不勝、攻未嚐不取’而戰,則戰無不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