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預料的不錯,這個數據庫的確是垃圾一堆。退出數據庫,特列霍夫又進入無線網絡,登陸內務部的刑事偵查網,輸入密碼,調出南山區的戶籍檔案。這個檔案連通了中心監控的數據,隻有較高級別的權限才能進入。這是數據化的最新成果,任何相關的信息,哪怕稍有價值,都會被收錄在案。這裏可以查閱到各路名人、明星的活動安排,重要人物舉辦的酒會上的來賓名單,他們活動的航班班次和旅居國外接觸人物的詳盡資料。對那些涉及國家安全的目標人物,這個網絡裏還能搜索出他們的戶頭存款、賬戶往來和名下的不動產狀態。特列霍夫並不十分依賴這個內部網,他認為這些環境細節隻能對案件的偵破起到一般的輔助作用,過度采信它們會讓人誤入歧途。這個希爾諾夫並不是什麼顯要人物,在八十多歲的高齡想必也不會有太多社會活動。輸入人名,特列霍夫希望搜到他的社會關係,但找到的信息很浮泛,對一個為蘇聯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來說實在太少了,隻有一些正麵的報道和檔案的分類簡報,沒有任何私人曆史檔案記錄。

戶籍記錄很簡單。特列霍夫搜索到了最新登載記錄,發現在戶籍狀態的欄目有一個紅色的叉子,證明此人已經死亡。進行高級搜索後,一個稍為具體的形象才呈現出來:希爾諾夫沒有妻子兒女,他和妻子早在六十年代離異。此後希爾諾夫並未再婚,晚年的生活隻是由一個建築行業協會代管,照料生活的隻有受雇於建築協會的一名烏克蘭籍女傭。

特列霍夫盯著電腦屏幕,慢慢皺起了眉頭:這又是一個調查線索複雜的案件。五六十年代是蘇聯進入快速發展的年代,難以想象這個希爾諾夫竟然沒有生兒育女。參加過這次重大工程後,他的事業並沒有獲得高層次的延續,幾經周折後轉入教學行當,在一所不知名的綜合大學中教授古典建築,一直默默無聞地工作到八十年代退休。一切難道就這麼簡單嗎?他的身世到底有什麼隱情?死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除了證實馬克西姆·斯米爾諾夫的消息所言不虛,特列霍夫並未找到什麼特別的信息。退出內部網絡,特列霍夫登入公開互聯網遊弋一番。他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卡格拉荒地”的英文單詞,這是希爾諾夫早年參加的一個重大工程--南高加索隧道計劃的所在地。搜索引擎一下彈出幾百條信息鏈接,除了各式網絡詞典索引,還有境外的媒體的和個人網頁,他發現甚至有人寫了一部以“卡格拉荒地”為題的科幻小說。

特列霍夫耐心地一頁頁翻看著,逐漸對“卡格拉荒地”有了更多了解。“卡格拉”是當地人的一個單詞,意思是“魔鬼之山”,從地理位置上看,這是高加索山脈南部一片最為險惡的荒山禿嶺。有關這片荒地的傳奇故事一直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它地處俄羅斯西南邊陲,險峻的地貌它成為一道天然屏障,蘇聯時代為了建立通向黑海的陸地通道,曾在這裏大興土木,打通山體,花三年時間鋪設了一條從內陸直達黑海之濱的鐵路幹線。

“卡格拉荒地”實在是個奇特的地方,既充滿神秘而又凶險無比。該地區民族矛盾十分激烈,長期以來各種權力組織此消彼長。蘇聯成為曆史之後,這裏的一切變得更加複雜,就連聯邦部隊也不得不遷就地方勢力,現實政治時常處於一團無法透見的迷霧之中。

如果這個名建築家的死同這個地方扯上幹係,調查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特列霍夫關上電腦,把它塞進有些破舊的小牛皮公文包,匆匆在廚房吃完早餐,就開車去了總部。

三月底的莫斯科,最冷的季節早就過去,雖然城裏的街巷上偶爾還能看到大片的積雪,但空氣中流動著的暖風已經預示春天就在眼前。特列霍夫驅車一路沿著莫斯科環城公路出城上班,因為他的方向跟進城的車流相反,並沒有遇到擁堵,三十多分鍾便趕到了大環外二十六公裏的小城盧什卡納,進入那座遠近聞名的灰色辦公大樓。盧什卡納是莫斯科城市周邊飛速崛起的一個象征,它在十多年內從一個頹廢不振的工業區發展成為莫斯科最重要的衛星城,這裏雖然可以見到莫斯科商業區的繁華景象,但比起交通擁擠、人滿為患的大城市來,它多了一些寧靜,如果不是過於沉寂的話。它也許不討某些人的喜歡,尤其是這種繁榮倚仗的是小城南端被圍欄圈起來的一千多公頃草場,以及它上麵的灰色建築物。十五層辦公大樓建於新紀元之初,屬於後現代的創新設計,它是盧什卡納的地標,也是全俄最大的內務部綜合監控機構,通稱“安全監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