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是耶非耶(2)(2 / 3)

馮紫英與他交厚,對他的無禮毫不介懷,反而抱歉地一笑,正容道:“你我情如兄弟,我有一句話問你,你要實話告訴我。”

張友士這時已轉身在料理惜春,一麵給惜春清理傷口,一麵應道:“你問吧。”

“你說惜春無妨,那我的病到底怎樣?”

“惜春姑娘現下暈迷,雖然看上去凶險,隻要她醒來好好開解,身體上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幾處傷也沒有傷及筋骨。而你恰恰是傷在內腑,我早對你說,要你自己小心,你現在按我說的方法好好調養,三五年內不再有大的動靜,我保你後半生無虞。否則難說。”

“三五年,那怎麼行,三五個月我都嫌長!”馮紫英急道,“我想……”他陡然刹住口。那是個尚在計劃中的計劃,不便這麼快叫人知道。

“你想往鬼門關奔我不攔著你,你自己掂量著!”張友士回身斥道。他是個麵容清瘦、眉峰凝聚的男子,嘴角有深深的紋路,怒起來即一改一貫散淡無謂的表情,顯得陰鬱而有壓迫。片刻之後張友士恢複平靜,側著頭淡淡問道,“你想幹什麼!帶她私奔,遠走高飛嗎?就為了這個女人,你身家性命全不顧?”

心思被人道破,馮紫英沒有否認,在他身後輕輕歎道:“你焉知我沒有顧?我這兩年一直在想我到底做了什麼?如果不是想得太多,時間太長,我早在兩年前就該和她在一起,不會等到今天才做決定。”

張友士手不停地處理著惜春的傷口。馮紫英坐在那裏像尊雕像。屋子裏一片沉寂,隻有燭火晃動。過了很久,張友士收拾完藥箱才轉過身來,拿起茶壺倒了茶,喝了口茶才緩緩開口:“我從來不認為,愛情是生活的唯一內容,尤其是對你這樣的人來說。也許你想追求的東西並沒有錯,但是你其實並不適合追求這些東西,它們對你的真實價值,比不上你在皇家的一場射獵中獲得的榮譽。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明明沒有能力卻妄圖逃開他固有的生存環境到新的地方去。要知道,魚在天空,鳥在水裏都會死得很難看。”

馮紫英因他的話心裏一陣鬆動,卻又不服,張口道:“你不懂得惜春對我的重要,因為你從來沒有遇到過。你一直是孑然一人。”

“我說我遇到過你會相信嗎?而你相信與否又有什麼重要呢?我沒辦法替你作決定,隻能提醒你不要陷入危險。”張友士鎮定自若地看著他,不受挑釁。

馮紫英看住張友士,試圖從他臉上看出一些往事的端倪來,但他看不見,他隻看見一些影子像驚慌逃匿的野獸從張友士的眼睛裏一閃而過,等他想細究的時候已經消失不見,他覺得這個人像一座密林那樣深長重疊,藏有他所不知曉的隱秘。就在張友士轉身的時候,他隱約聞見他青衫下麵傷心的氣息。

他認識他之後他一直是獨自一人,但是不代表他一直都是一個人。馮紫英暗暗歉疚自己對好友的武斷。“友士……我……”他有些愧意,叫住他。

“我告辭了。藥已經留下,有事我會再來。”他放下茶杯將手一拱,轉身開門欲走。

“你去吧!”馮紫英低下頭頹然道,“我發現我是個軟弱無能的人。”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傷口,沒有人強大到無懈可擊。”張友士立在門口仰起臉看著天,慢慢說道,白色月光照著他的臉,他的輪廓顯得清冷冰涼。

馮紫英不再說話,轉過臉去看惜春,並沒有注意到張友士幾時離開。

惜春醒過來的時候,看見馮紫英坐在她身邊望著漆黑的窗外默默流淚。暗暗的光線下,他臉上水漬映光。

“紫英。”她心裏一痛,忍著痛叫他。

“你醒了!”他喜動顏色,掙紮著起身,端了藥過來喂她。惜春碰到藥碗,碗是溫的,她知道他一定熱了好幾回,等著她醒來,就很聽話地喝下去。

“你喝過藥了嗎?”她問。

“放心,剛才你睡著的時候,我就用過了。你看,碗在那裏。”他指了指桌子上,笑道,“剛才不是說了嗎?我為了你,會很快好起來。”

“你在哭,流淚卻不自知。”惜春歎道,她眼中水光瀲灩,也似有淚要流出,然而卻沒有。惜春覺得身上生疼,怕馮紫英擔憂,沒有出聲,看著他良久,閉上眼睛,“剛才我在想。我似乎真的來錯了,我來了,看似救你一命,卻讓你心裏的傷口更分裂。你是個熱情激烈的人,又生在這樣的家庭,世俗的規則你都很熟悉並且樂於去學習,乃至遊戲當中。你本來可以更成功,可你遇到了我,我的淡漠讓你新鮮,也喚醒了那個淡漠的你,於是你開始厭倦這樣的生活。”

馮紫英默默聽著,斂了笑容,眼中漸漸顯出無助和紛雜。惜春的話像刀一樣銳利,劃開他的偽裝,他心中矛盾煎熬,無法平靜,垂首道:“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個有傷口的人,一直以來,我都在跟另外的一個自己抗爭,時贏時輸,了無意趣。在你麵前,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我掩飾不了自己的矛盾和疲乏,反而是你一直比我堅強。”

惜春心裏戳痛,她無比後悔自己一直以來做出的強悍姿態。這偽裝像漸漸風化的沙堡。到她真正脆弱需要保護時,已無人懂得她的傷痛,無人敢涉足過來安撫她。“堅強”兩個字像匕首一樣逼得她麵色慘白,喘不過氣來,任何人都可以讚她堅強,唯獨不必是他。她悶聲猛咳,半晌才抬起頭來艱難地說道:“難道你不知道,你是那個唯一可以讓我放棄所有堅強的人嗎?如果沒有你,我的心到現在還是荒蕪的。曾經的我,活著是為了等待死去,現在,我又好像找回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