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追求瀟灑人生,幾成當代人的共同願望。但何謂“瀟灑人生”?可能大多數人還是感到迷惘。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皮爾斯所提出的“此時此地”的人,可能是“瀟灑人生”的樣板之一。現介紹給諸君共賞之:
“此時此地”的人是怎樣生活的呢?
●他們把自己的立足點點牢牢建立在當前時刻存在的基礎上。在他們看來,人們享有的唯一現實隻是此時此刻。他們並不為尋求生活的目的而向後看或向前看,他們不是過去事件的俘虜,也不為關於未來的幻想所奴役。他們的注意中心、意識與滿足,依靠的全是在現實生活中一瞬間又一瞬間的存在。
●他們對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人?有充分的認識和認可。他們了解而且承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意識到自己的潛能所在;以及擁有什麼樣的能力;了解他們能夠幹什麼;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樣重要的是:他們也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和不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此外,他們也能夠完全地、沒有壓抑或內疚地表達自己的衝動和渴望,毫無顧忌地讓任何人了解他們在任何時候的情感、思想或欲望。
●他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而不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配偶、命運或任何外部力量上去。與此同時,他們也擺脫對其他任何人所負的責任。在皮爾斯看來,正如沒人任何人對你的一生負有責任一樣,你也不對任何人負有責任。他有句名言:“我幹我的事情,你幹你的事情!”他又說:假如我們對別人負起責任,那麼,我們就成了他人生活中的上帝和幹預者。我們要是總是支持他們,就會削弱他們的獨立性,和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感。
●他們完全處於自我與世界的密切聯係狀態中。他們的意識從未被布上幻想的陰雲,而是停留在真實的世界中。而這真實的世界是經由感覺器官傳遞給他們的。
●他們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怨恨。而在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那裏,怨恨是最普遍的、不被表達出來的情緒體驗。
●他們的行為擺脫了外部調節,不受任何人關於正當行為的概念的指引或支配。他們的行為是自發的和自然的,反應他們的實際麵目,而不是反應其他任何人認為應該怎麼做。
●他們沒有被壓縮的自我界限。他們的自我界限是靈活的、能伸展的的擴大的。這種開放性適用於外部的自我界限(環境);內部的自我界限(自我)。
●他們並不追求幸福。皮爾斯認為:追求幸福是錯誤的,因為不可能得到幸福。把幸福變成目標,就是把精力和注意力從我們唯一的現實--“當前”移開。雖然幸福不是心理健康的人追求的目標,但幸福卻出現了,盡管它的出現是暫時的和偶然的。皮爾斯強調:幸福完全出現是不可能的,而幸福成為永久狀態,這或許是不符合需要的。為了幸福而去追求幸福,注定隻能導致“按遊藝場方式構製樂趣”的人造幸福。我們不應該追求幸福,我們恰恰應該是當前我們這個樣子。
你以為這樣的人生如何?夠得上是瀟灑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