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個人在操場跑步,常常覺得單調枯燥,於是,跑跑停停,又渴又累;而與同伴一起跑時,就會覺得輕鬆愉快,跑得又快又遠。
一人在家,四周寂靜無聲,你在構思一篇文章,這時你感到才思敏捷,妙語連珠。若在辦公室環境中,周邊還有幾個人在做其他事,雖然人家也沒來幹擾你,但你總覺得思路受阻,下筆不知所雲。
如何解釋這兩種相左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家特瑞普裏特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這項研究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之一。特瑞普裏特發現,個體在獨自騎單車的情況下時速是每小時24英裏,在旁邊有人跑步伴隨的情況下時速是每小時31英裏,而在與他人騎單車競賽的情況下時速是每小時32.5英裏。特瑞普裏特在實驗室條件下,讓被試完成計數、跳躍等活動,也得到相類似的結果。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社會助長。即,當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從事某項工作時而使個體行為效率的提高。
佩欣的實驗結果則表明:如果要求大學生學習一些無意義音節,他們在觀眾麵前學會這些音節花費的時間要比他們在獨處的情況下花費的時間要多。赫斯本德也發現,觀眾在場會幹擾一種手勢語的學習。這種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從事某項工作時而使個體行為效率下降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社會幹擾。
還有一種與社會幹擾相類似的現象叫著社會惰化,指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象,它一般發生在多個個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績又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
心理學家達謝爾曾經用實驗的方法測量拔河比賽中每個人的用力水平。結果發現,如果一個人獨自參加試驗,那麼平均拉力可達63公斤;如果是群體一起參與,則參與人數越多,每個人所貢獻的平均拉力也越小。在達謝爾的實驗中,兩人一起拔河時,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三人時繼續下降為53.3公斤;8人時人均僅剩31公斤。
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奈曾在個體獨自的情況下和在不同群體規模的情況下測查個體鼓掌和歡呼的聲音強度,他發現:與個體獨自情況相比,個體的聲音強度(鼓掌聲和歡呼聲)是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而減弱。
為何有時出現社會助長作用?有時出現社會幹擾作用?又有時出現社會惰化作用呢?這其中有無規律可循?如果有,這些規律又是什麼?
有關社會助長作用與社會幹擾作用,心理學家總結出以下規律:
其一,活動的性質。
心理學家紮瓊克指出:他人在場,增加了個體的活動驅力或動機,這種驅力或動機的增加對作業成績的影響依活動的性質而定。對簡單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於個體效率的提高。當活動所需要的反應是複雜的(至少對於自己是尚未完全學會的行為),動機的增強反而會破壞個體的表現。例如,在解較難的數學題或記憶新的語文材料時,他人在場,個體的工作效率往往會下降。可能的原因是他人的存在會分散個體的注意力,當簡單的工作不需要個體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時,人們可以通過更加努力來彌補自己的分心。但當進行複雜的工作而分心時,這種努力就無法彌補分心所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