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個人的相對優勢點。
當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時候,如果在場的人,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在這一方麵明顯比自己具有優勢,那麼活動的效率與質量會下降;在這一方麵明顯不如自己,那麼活動的效率與質量會上升。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如果在你開車時坐在副駕駛位的是個新手,你的車會開得格外流暢;如果是位資深職業駕駛員,你就有一種局促不安的感覺,車開得不如平時好。
其三,被評價意識。
馬頓斯和蘭德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觀眾的評價會產生社會助長或者社會幹擾作用。假如一個人認為觀眾在對他進行評價,無論是就他的外貌、舉止、智力、成績還是別的方麵,他都將傾向於緊張和被喚醒。相反,假如觀眾寬容、開通、不評頭論足,那麼他將傾向於放鬆地工作。當一個人參加招聘麵試時,通常不能發揮出他的最佳水平。教師在有同行或領導聽課時,往往表現得也不自如。
其四,觀眾的身份、地位、性別。
如果觀眾是長者、領導、權威,人們就趨於緊張,發揮得要差一些;如果觀眾是身份、地位、權威性都不如自己的時候,表現得反而要好。在場的觀眾是同性還是異性,情況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同齡異性在場時,則情緒迅速高漲,活動勁頭顯著增加。
其五,年齡與心理特征。
年齡與心理的個性特征不同,受他人在場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兒童、少年與成年人相比,好奇心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製力較差,因而他們的活動易受他人的影響和幹擾。兩個同年齡的人,性格外向,獨立性強的人不易受他人的影響;而性格內向,獨立性較差的人則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順便說一說,動物世界中也存在社會助長與社會幹擾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平時不敢隨意吠叫的小狗,如果身旁的狗同伴有吠叫的情形,那麼這隻平常不敢吠叫的小狗,也許就會受到同伴行為的激勵,也跟著“汪汪汪”叫了起來。
至於出現社會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條。
第一,社會評價的作用。
在群體情況下,個體的工作是不記名的,他們所做的努力也不被測量,這時測量的結果是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就成了可以不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評價意識就必然減弱,使得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減弱了。
第二,社會認知的作用。
在群體中的個體,也許會認為其他成員不會太努力,可能會偷懶,所以自己也就開始偷懶了。
第三,社會作用力的作用。
在群體作業的情況下,每一個成員都是整個群體的一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接受外來的影響。當群體成員增多時,每一個成員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就必然會被分散,被減弱,因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