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人介紹談戀愛的,雙方第一次見麵,平時不修篇幅的,今天也要刻意作一番裝扮;通常言行舉止粗魯的,這時也表現得彬彬有禮。為什麼?為的是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如此重要嗎?是的!它既影響著對方當時的選擇,更左右著對方今後對自己的態度與看法--如果雙方有相處下去的共同願望的話。
豈止是談戀愛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象教師第一次到一個班上上課;領導幹部的第一次亮相;新員工到單位裏做的第一件事等等,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影響著他人對你的基本態度與基本評價。
於是,社會心理學家就覺得這一問題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社會心理學家曾作了一個實驗。實驗者請一組被試者考察兩個“學生”作業的情況。這兩個“學生”解答同樣的題目――30道難度相等的數學題。這兩個“學生”是由實驗者事先控製好的,要他們都答對其中的一半(15道題)。但是一個學生被規定答對的題目大多在上半部分,另一個學生被規定答對的題目大多在下半部分。“學生”作業完成後,實驗者要求被試者對這兩個學生作出評價,哪個更聰明一些?多半被試認為解題開始就能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更聰明,而另一個“學生”稍微差一些。當實驗者要求被試者估計這兩個“學生”各答對了多少題目時,結果前一個學生被認為答對了20.6個,後一個被認為答對了12.5個。其實兩個人都同樣正確回答了15個。
上述實驗充分表明了最先得到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對整體印象起著主要的作用。在心理學中,第一印象也被稱之為首因效應。是指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同時還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首因效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是十分多見的,它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
生活中有些人充分利用了首因效應,抓住了對方的心理,給對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進而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新聞係的畢業生正急於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
“不需要!”
“那麼記者呢?”
“不需要!”
“那麼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了。”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麵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當然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人,由於相貌,個性等原因而無法給人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掩飾了自己的內在的才華,正所謂“肚裏有貨倒不出”進而錯失了一些機會。
美國總統林肯曾拒絕了一位朋友推薦的相貌不佳的人才,朋友責怪林肯說:“任何人都無法為天生的臉孔負責”,林肯卻反駁:“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麵孔負責。”林肯的話肯定不全對,但肯定也不全錯。
為什麼第一印象會左右著人們的態度與看法?
泰勒等人把產生首因效應的原因歸結為兩種:一是人們容易忽略,不注意後麵的信息,因為一旦人們覺得自己有足夠的信息來作判斷,就不再或很少注意隨後的信息。二是後麵的信息的重要性被打折扣,在知覺者的心目中,後麵的信息不如開始的信息重要,有價值。
我們同意泰勒等人的解釋,但還想提出三點補充意見:其一,在人們的知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舊有經驗的參與,也就是說,你看到的世界不完全是一個客觀的世界,你常常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東西,是與你的舊有經驗相一致的東西。其二,在思維過程中,定勢作用或多或少的會起作用。其三,人們更願意看到與原先觀點、看法相一致而不是相背離的東西。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如何有效利用首因效應以及避免其消極麵的問題了。
我們已經知道了第-印象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注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所有這些都能給自己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氛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