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首因效應的負麵作用。在我們觀察他人時,不要為第一印象所惑。因為,初次接觸,我們得到的信息畢竟太少太少,僅以此作判斷,難免失之偏頗。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非經長期、多次觀察得到的結論每每是靠不住的。我們在做出判斷以前,需要對所有的信息加以注意,這樣才可能避免或減少首因效應的負麵影響,進而作出全麵合理的判斷。
前麵說到首因效應,這裏再來談談最近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左右你對他人(或他人對你)的評價,即近因效應的作用。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強烈,會給我們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使我們“淡忘”以往的信息,而憑借最新獲得的信息對他人作出判斷。例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隻能說上最近發生的那幾件事。這就是近因效應的表現。
有這樣一個例子:
麵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麼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可以想象得出來,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麵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由此可見,最近、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衝淡在此之前產生的一些印象。
那麼,怎樣解釋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這一似乎矛盾的現象呢?換言之,什麼情況下首因效應起作用,什麼情況下近因效應起作用呢?讓我們先看看近因效應是如何發生作用的。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對此進行了研究。
他用編撰的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材料主要描寫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成熱情並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在實驗中,盧欽斯把兩段文字加以組合:
第一組,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二組,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
盧欽斯讓兩組被試分別閱讀一組文字材料,然後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中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組中隻有18%的被試認為吉姆是友好的。但是,盧欽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某些其他活動,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則大部分被試會根據活動以後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近獲得的信息對他們的社會知覺起到了更大的影響作用。
這個實驗表明:在人的知覺中,如果前後兩次所得到的信息不同,同時中間有一個無關工作把它們分隔開,那麼後麵的信息在形成總印象中起作用遠遠大於前麵的信息。前後兩次信息之間的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
了解了“近因效應”的本質特征之後,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結果往往會被視為一個過程的總結。因此,在談話過程中,應當注意收尾,往往最後的幾句話決定了整段談話的調子。特別是在發怒等情緒比較激動的場合,談話結束一定要給自己圓一下場。例如:“很抱歉,剛才我太激動了”,“……也許,我的話講得重了一點,但願你能理解”等等。妥貼的結束語往往會緩和一下氣氛,不僅能給自己一個台階下,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如果你是一個管理者,特別是領導者,在評價你的下屬時(如年度績效考評),不僅要看他的現在(即最近的所作所為),還要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看看他的過去(即這一年過程中的所有行為表現),綜合分析,方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近因效應的消極作用。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這一對立體是如何影響人的社會知覺的了。
一般而言,當兩種信息連續出現時,首因效應更明顯;而當兩種信息斷續出現時,則近因效應較為突出。如果有個無關的工作將兩個信息分隔開,則近因效應更明顯。
在人際交往中,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起較大的作用。而與熟人交往時,則近因效應有較大影響。原因是在對熟悉的人進行知覺時,略有異樣或變化就容易被感知到,從而改變對這個人的根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