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其丈夫阿爾伯特相親相愛,感情和睦。妻子是一國之君,忙於公務,而丈夫卻不太關心政治,對社交缺乏興趣。有一天深夜,女王辦完公事,回到臥室,見房門緊閉,便敲起門來。問:“誰?”
答:“我是女王。”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維多利亞。”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你的妻子。”門開了,維多利亞走了進去。
變色龍可不是個好聽的字眼。被稱之為變色龍的人,通常是狡猾者的代名詞。然而,這種理解並不全麵、公允,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變化,惟此才能營構良好的生存空間。
社會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社會為每個角色規定了相應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雖然沒有寫在紙上、貼在牆上,但誰要是違反了這些規範,必將受到懲罰。每個人有一個基本的角色,通常是以職業為標誌,如:教師、工人、公務員等。但基本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角色,人們除了扮演好基本角色之外,還需不斷地變換角色。這才不會違反角色規範;這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比如說,你是位教師,但僅限於在課堂上,在學校中你是教師。出了學校門,你就是行人;走進商店,你就是消費者;到了家中,見到老子你是兒子,見到兒子你是老子。想象一下,如果你以同一種角色行為規範去麵對所有的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在你作為消費者的時候,卻以教師的身份對待營業員,這合適嗎?以對待兒子的態度對待老子,這自然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但以對待老子的態度對待兒子會受到讚揚嗎?隨著在生活中角色的不斷轉換,人們隻有在進入新角色的那一刻就按新角色的行為規範行事,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即使是女王,回到家裏,場合一變,生活角色也變了。她在宮廷上,在王公貴族麵前是女王;但在家裏,在阿爾伯特麵前隻是她的妻子。因而最後的與之相應的回答,才為丈夫所接納。
類似的事例還有許多許多。
如果你是婚禮上的伴娘,你就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奪人眼球,因為你今天是配角,沒有你不行,但你引人注目了就不好。
如果你是個當官的,在同學聚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別官腔十足,彼此之間的稱呼也不能張書記,李部長,直呼其名,說真話、憶往事可能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因為這時你的角色是同學,其他任何角色,那怕是平時慣常扮演的角色,都得擱之一邊,否則,你可能遭到同學群體的“唾棄”。
雅典奧運會結束後,CCTV辦了奧運冠軍與文藝界明星的聯袂出場的晚會。那些明星們10個中8個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他們沒有意識到,昨天與明天,你可能是台上的主角,而今天,你是陪襯人。你唱得是好,演得是好,但全聽你唱,全看你演,要那些奧運冠軍幹嘛?你知道今天的主題是什麼嗎?結果是,他們表演得愈是賣力,觀眾就愈是惡心與反感。
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在一個特定的場合、在麵臨特定的對象之時,要問一下自己:“現在我是誰?”一定要把握自己的角色。自己該做的不去做,不對;不該做的去做了,也不對。該說的不去說,不對;不該說的說了,也不對。甚至於你的服飾打扮、舉止動作,都要符合你的身份、角色。有些人常哀歎自己“吃力不討好”。在他們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多為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生活中角色扮演也是一門藝術,是否把握得好,的確影響到你的生活質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把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恰到好處,你就會感到做起事來很順,與周邊的人際關係也很協調,你會有一個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