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聽說過“心理氣泡”嗎?(1 / 2)

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圖書館閱覽室,裏麵隻有一位讀者,心理學家就進去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以上實驗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因此有的心理學家就形象地稱之為“心理氣泡”或曰“人際氣泡”。由於這種心理氣泡的存在,當與陌生人交往時,往往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必須與這個陌生人保持距離。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德華在描述人的這種感覺時說:“當一個人的私人空間被闖入,他的身體會輕微的戰栗,他的眼睛會快速的抖動。”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心理氣泡現象時有發生。

例如,夜晚在冷清的大街上行走,如果有其他人尾隨,或者經過你的身邊,那麼你的神經會帶動肌肉產生輕微的痙攣現象,讓你感受到了威脅;在公交車上,假如車內有許多空位子,而有人緊靠你的座位坐下,你會感到很別扭;還有在許多公共場合,例如銀行、ATM自動取款機、醫院等,保持與別人一米的距離,會讓人感到適應和安全。在都市情感熱線中也可以看到“氣泡”現象,一些打進熱線訴說衷腸的人,大都不會跟父母、情人和朋友等最親近的人說,而是跟陌生的主持人說;在職場,同事之間無話不談,與領導稱兄道弟都是大忌;男女交往中,由於戀愛的動力所在就是對方的神秘感,所以彼此應該保持彼此的空間,如果男女雙方直接切入主題,親密無間,那麼愛情所擁有的相思、情愁等美好情感就會消失。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如果在對方眼裏是一個透明人,那麼婚姻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不過,這個空間距離並沒有一定之規,而是因人而異,確切地說是因交往雙方的相互關係而定。對此,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人際交往的區域或距離:

1、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6英寸(約15厘米)之內,其遠範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隻限於在情感上聯係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隻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隻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

2、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遠範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