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交距離
這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7~12英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4、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其近範圍為12~25英尺(約3.7~7.6米),遠範圍在25英尺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係。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交往雙方的空間距離除相互關係外,還存在一些變數。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其交往距離有所不同。這種差距是由於人們對“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膚、衣服以及體外幾十厘米的空間,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則僅限於心靈,他們甚至把皮膚當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時,往往出現阿拉伯人步步逼近,總嫌對方過於冷淡;而北美人卻連連後退,接受不了對方的過度親熱。同是歐洲人,交往時,法國人喜歡保持近距離,乃至呼吸也能噴到對方臉上,而英國人會感到很不習慣,步步退讓,維持適合於自己的空間範圍。
社會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間距離也有差異。一般說來,有權力有地位的人對於個人空間的需求相應會大一些。當人們接觸到有權力有地位的人時,不敢貿然挨著他坐,而是盡量坐到遠一點兒的地方,這都是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間而惹他生氣。
性格的不同人們確定空間距離的遠近也不同,例如,性格開朗,喜歡交往的人更樂意接近別人,也較容易容忍別人的靠近,他們的自我空間較小。而性格內向、孤僻自守的人不願主動接近別人,寧願把自己狐立地封閉起來,對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們的自我空間受到侵占,最易產生不舒服感和焦慮感。
此外,一些應酬學家還發現,任何一群人站著說話,可以從他們的站法上看出不少的端倪。如果他們是圍成一圈,那麼這群人彼此可能是平等的。如果他們是圍成馬蹄形(即凹形),那麼坐在頂端的人比其他的人有優勢,因為他們可以和更多的人進行視線對話。站在屋子或一群人中間的人具有較強的支配心理,性格外向;而喜歡站在角落的人性格內向,喜歡安靜。背牆而坐的人較背門而坐的人,在心理上占有優勢,因為背部的安全感不同。
所以,當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不僅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而且不要忘記空間場合給自己的心理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