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戰鬥在江南(2)(3 / 3)

7天過去了,敵人還是和過去一樣,毫無所獲,隻好夾著尾巴溜了回去。

“投紅旗,不投白旗”

經過一連串的鬥爭,我們與當地群眾建立了血肉般的關係。

我們考慮到,要進一步組織群眾鬥爭,就得把群眾組織起來。根據當時的情況,我們除了慎重地發展黨員外,公開恢複農會和建立民兵等組織的條件還沒有具備。我們有責任使群眾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和犧牲,注意保存力量,積蓄力量,準備以後的大反攻。因此,經過大家研究,確定繼續加強對群眾的革命教育。常熟的人民非常淳樸、堅忍、頑強,他們有革命鬥爭的優良傳統,和我們水乳相融。很多群眾對我們說:“我們投紅旗,不投白旗。”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跟我們進進出出,掩護我們。於是,我們積極地培養地下黨員和貧雇農積極分子,讓他們出麵領導群眾與敵政權和地主鬥爭。至於組織的形式暫時不確定,也沒有多大關係。

挑選和審查的結果,我們發現大部分地下黨員和一部分貧雇農積極分子,由於在抗租、抗稅鬥爭中能挺身而出,為了維護大家的利益而起帶頭作用,實際上已成了村莊上群眾的自然領袖;有些村莊上的老農,平常言行一向正直,能主持公道,敢說敢為,得到群眾一定的信任,也是群眾的自然領袖。這些人,實際上已成為組織群眾的幹部,隻是沒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幹部的名義。我們派工委委員、武工隊員和他們建立了經常的聯係,對他們進行政治教育,通過他們出麵團結群眾,進行鬥爭。比如進行時事政策教育,一般的經常采取以“推背圖”讖語、流言等方式,通過他們在茶館、酒店、田頭、村口以閑談的方法傳播。劉鄧大軍反攻中原等消息,就是通過他們進行宣傳的。再如群眾鬥爭策略的研究、經驗交流,也是由他們公開出麵用各種方法進行的。有時我們缺少糧食給養,環境不允許公開征糧,通過他們一宣傳,群眾就自動地送糧送錢給我們。這種組織好像是一種無形的網,我們親熱地稱呼它為“沒有名稱的組織”。特務奸細、反動地主都抓不到把柄,要抓這些村莊群眾的自然領袖吧,全村的群眾便一哄齊上,弄得敵人也無從下手。必要的時候,我們便衣武工隊又出動襲擊和鎮壓一下,等到敵人要回過頭來抓“新四軍”時,我們卻早已隱藏在群眾當中了。

蘇、常、太地區的群眾鬥爭,采用群眾鬥爭與武裝鬥爭相結合、公開鬥爭與秘密鬥爭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從常熟地區,迅速向蘇州、昆山擴展。因為在實際鬥爭中,我們注意掌握了這個地區鬥爭的特點,所以在1947年下半年和1948年上半年,江南地區最艱苦的時期,群眾鬥爭仍能繼續堅持下來。等到華東野戰軍消滅了國民黨七十四師,劉鄧大軍南渡黃河以後,敵人的氣焰一落千丈。有些地主看見苗頭不對,又轉過來討好;群眾的情緒是更加高漲,我們的一些秘密活動逐漸轉為公開活動,民兵的組織也開始建立起來,武工隊有了發展。1948年底與1949年初,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以後,形勢大變,有些鄉保長、地主,這時準備後路了,有的與我們來拉關係、打招呼、送情報、搞槍支。1949年春天,我們這支堅持敵後鬥爭的武工隊終於與橫渡長江的解放大軍勝利會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