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民主運動方興未艾(15)(3 / 3)

1905年9月4日京張鐵路開工修築,12月12日從豐台車站開始鋪軌。

京張線的勘測工作,是由詹天佑帶領著一些人擔任的。詹天佑在選線和測量過程中,非常認真負責。他經常勉勵在一起工作的人員說:“技術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點含糊和輕率。”他反對“大概”和“差不多”一些說法。有一次,他在一個技術人員測量過的地方,又去複測了一次。那個人問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並不是我不信任你們,科學的工作,多一個人檢查,總是好的。”那個技術人員聽了很受感動,從此,便自覺地進行複測工作,避免了不少錯誤。

詹天佑用極大的毅力,克服了帝國主義和腐朽的封建官僚們的刁難,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在廣大工人的幫助下,於1906年9月完成了由北京至南口的第一段工程。

接著,開始修築從南口到岔道城的第二段工程。這是京張鐵路中最艱巨的一段。外國侵略分子早在詹天佑選定通過關溝地段線路以後,就斷定鐵路決無修成之望,說什麼中國工程師決不能修築這樣的工程,甚至有人說:中國會修關溝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誕生呢!他們幸災樂禍地等著瞧中國人的失敗。詹天佑決心要用事實來粉碎帝國主義者的無恥讕言。他用極其嚴肅的態度對待這段工程,他和工程隊部分人員以堅毅不拔的精神,翻山越嶺,事先做了詳細的測量繪圖,決定在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八達嶺四處開鑿隧道,使列車穿山通過。居庸關隧道長約四百米,八達嶺隧道長達一千一百四十五米,工程艱巨。工程一開始,詹天佑立即將總工程師辦事處移到南口,下定決心,不達目的決不離開工地。在整個工程進行過程中,詹天佑和工人共同研究解決施工中的問題,親自參加勞動,攻克難關。居庸關一帶居民,看到中國人自己動手修建鐵路,莫不歡欣鼓舞,積極支持。居庸關隧道和八達蛉隧道,在工人的艱苦勞動和居民的協助下,相繼於1908年4月和5月打通,接著五桂頭、石佛寺兩個隧道也勝利完工。

隧道工程完成以後,擺在詹天佑麵前另一個困難又出現了。八達嶺附近山高坡大,如果鐵路沿山直上,行車危險。詹天佑發揮了他的聰明才幹,經過詳細的實地勘測,創造性地利用折返線辦法,從青龍橋起,依著山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使列車安全地穿過八達嶺,這在鐵路建築的設計方麵又是一個創新。

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勞動,1909年9月24日京張鐵路勝利完工。10月2日,南口車站張燈結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懷著十分喜悅的心情,舉行通車典禮,許多人向詹天佑致敬意和祝賀。一些瞧不起中國人的洋大人,在鐵的事實麵前,也不能不佩服中國人的才幹。

在帝國主義欺淩中國的黑暗年代裏,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和愛國的傑出工程師詹天佑,不怕艱難險阻,衝破帝國主義的技術封鎖和各種刁難,用自己的雙手完成了工程艱巨的京張鐵路,提高了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祖國的自信心,給予帝國主義分子的誣蔑以一記響亮的耳光,在近代中國鐵路的建築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孫中山在同盟會成立

以前所領導的革命活動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廣東香山縣(現中山縣)人。名文,字逸仙,在從事革命活動中曾化名中山樵,後來即以中山為號。

孫中山出身於農民家庭,年幼時生活相當窮苦,十一歲以後,他的哥哥在檀香山(夏威夷群島中部)經營農場獲得成功,家庭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1878年孫中山到檀香山,在他哥哥的資助下,先後進入英國人和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1883年回國以後,在廣州、香港學醫,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成績優異。畢業後在澳門和廣州開業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