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派”為了取得政治地位,在1910年(宣統二年)2月到10月,由各省派代表到北京連續三次請求清政府開國會、組內閣。他們向封建朝廷叩頭請願,痛哭流涕,卻得不到清政府的半點憐憫。隻是在國內革命形勢更加發展的壓力下,清政府才在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成立了一個內閣,因為主要閣員都是皇族,人們管它叫“皇族內閣”。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這場醜劇才沒有繼續演下去。
同盟會領導武裝起義的始末
同盟會成立之後,除了進行大量的宣傳工作之外,還進行了多次武裝起義。1906年萍瀏醴之役、1907年潮州黃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州防城之役、鎮南關之役,1908年欽廉上思之役、雲南河口之役,都是同盟會直接領導或影響下發動的武裝起義。
萍瀏醴之役,是同盟會聯絡會黨發動的武裝起義。1906年秋,同盟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從日本回到湖南,聯絡會黨首領李經其、龔春台等,準備於1907年1月由江西萍鄉、湖南的瀏陽和醴陵三處同時起義,不料事機泄露,乃於12月4日倉促起事。龔春台在瀏陽發布檄文,自稱“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都督”,占領文家市、上粟市等重要市鎮,清政府調集湖南、湖北、江西等數省軍隊進行鎮壓,劉道一等死難。革命群眾被殺害的達一萬多人。
1907年初,孫中山從日本東京到達越南河內,派人到廣東的潮州、惠州、欽州、廉州等處發動起義。潮州方麵,原擬集合潮州所屬幾個縣於4月13日同時並舉,但因事機不密,風聲外露,不得不變更計劃。原定在5月25日於黃崗地方起義,但由於起義的計劃被叛徒告密,革命黨人不得不提前到5月22日當晚發動起義。革命軍雖於當晚攻下黃崗,但因倉促起義,準備不周,力量單薄,26日即戰敗解散。為響應潮州黃崗起義而發動的惠州七女湖起義,經過十幾天的艱苦戰鬥,也於6月12日失敗了。
惠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又派人到欽州發動起義,攻下防城。當時欽廉一帶廣大群眾正展開規模浩大的抗捐鬥爭,革命形勢很好。但革命黨人並沒有積極地去組織和領導群眾鬥爭,反而對當時在欽廉一帶鎮壓群眾運動的清軍將領抱有幻想。最後防城被攻陷,革命軍退入十萬大山,起義失敗。
12月1日,孫中山派黃明堂等八十餘人在廣西鎮南關舉行起義,當天攻克山上炮台。第二天,孫中山和黃興等曾親至山上指揮。12月8日,清援軍圍攻鎮南關,黃明堂等戰敗退入越南境內,這次起義又告失敗。
1908年3月27日,黃興率領由越南華僑為主組成的短槍隊二百多人,從越南繞道攻入欽州上思一帶,在幾次小接觸中擊敗清軍。4月2日,黃興率革命軍在欽州馬篤山再敗清軍,隊伍發展到六百多人。但孤軍作戰,始終打不開局麵,黃興隻好率隊退出。
1908年4月29日,黃明堂等百餘人在雲南河口起義,部分清軍投降,30日攻占河口炮台,殺清軍防務督辦王鎮邦等,起義軍發展到千人餘。5月7日,孫中山任命黃興為雲南國民軍總司令,由越南到河口指揮軍事。黃興主張進攻昆明,部下不從,黃興無奈返回越南。5月22日,清援軍進攻河口,革命軍又戰敗,黃明堂等率部下六百餘人退入越南,被越南法國當局解除武裝,解送新加坡遣散,這次起義又失敗了。
1906年、1907年和1908年同盟會領導的七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和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也都失敗了。同盟會領導的曆次武裝起義之所以失敗,其重要的原因是曆次起義都是單純的軍事冒險。他們並不注意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即使在有群眾條件的時候也是如此。他們沒有群眾的支持,孤軍作戰,在彈援俱無的情況下,失敗便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但是,曆次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革命膽略,許多革命黨人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卻是值得後人緬懷的。特別是孫中山先生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們敬佩。毛主席指出:“從孫中山組織革命的小團體起,他就進行了幾次反清的武裝起義。到了同盟會時期,更充滿了武裝起義的事跡,直至辛亥革命,武裝推翻了清朝。”多次起義的失敗也為當時的革命黨人提供了教訓,此後武漢的革命者在武昌起義以前,在士兵中進行了大量的細致的群眾工作,為武昌起義的勝利準備了主觀條件。
女革命家秋瑾的英勇就義
秋瑾(1875~1907)是清末有名的資產階級女革命家,字璿卿(璿×uán旋),別字競雄,又稱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她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二十二歲時,在家庭的包辦下,與湖南湘潭的封建官僚子弟王廷鈞結婚。
秋瑾受到封建家庭的束縛,時常感到憤憤不平。後來看到清政府的腐朽賣國和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便逐漸產生了為婦女謀求解放和推翻清朝腐朽統治的宏大誌願。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她住在北京,親眼看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無數暴行,更加強了她從事革命的決心。她在《致某君書》裏就堅決地說。“吾自庚子(指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事件)以來,已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可見這時她已下定了為革命情願犧牲自己生命的決心。在這種強烈的革命思想推動下,1904年(光緒三十年),秋瑾毅然決然地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籠,離開了丈夫和子女,隻身去日本留學,開始踏上了革命生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