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民主運動方興未艾(17)(2 / 3)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積極地進行革命活動,與革命黨人劉道一等組織了秘密團體“十人會”。1905年,孫中山由歐洲到日本,成立同盟會,秋瑾立即加入,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還聯絡當時留日的女同誌,組織“共愛會”,自己擔任會長。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壓迫留日學生,秋瑾憤然返歸祖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由徐錫麟介紹,加入了光複會。和一些同誌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並主持《中國女報》,進行革命宣傳活動。

1906年,同盟會發動了萍瀏醴起義,全國革命形勢洶湧澎湃。這時秋瑾返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複會訓練幹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點。在大通學堂,秋瑾為了進一步訓練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群眾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操練,並積極聯絡浙江各地的會黨,組成“光複軍”,推徐錫麟為首領,秋瑾任協領,積極地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

1907年5月(光緒三十三年四月)間,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約秋瑾同期於浙江的金華、處州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先期泄露。7月6日(五月二十六日),徐錫麟倉猝地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動起義。由於準備不夠充分,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安慶起義的失敗,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起義計劃完全泄露,形勢十分危急。當時有人勸秋瑾暫時走避,秋瑾毅然地拒絕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我決不離開紹興。”

1907年7月13日(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四日),清軍包圍大通學堂,逮捕了秋瑾。在審訊時,敵人用盡酷刑逼供,但秋瑾堅貞不屈,沒有吐露半點革命機密,隻堅決回答清吏說:“革命黨的事,不必多問!”萬惡的清朝官吏隻好偽造供詞,捏造罪證,草草結案。7月15日(六月六日)秋瑾於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1910年長沙群眾的搶米風潮和山東萊

陽群眾的抗捐鬥爭始末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以後,清政府已經徹底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它對外要賠款還債,對內要練兵籌餉,於是捐外加捐,稅外加稅,瘋狂地進行搜刮。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十年間(1901~1910年),全國各地曾經多次掀起了大大小小各種形式的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據不完全的統計,1905年,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共計九十餘次,1906年驟增到一百六十餘次,1907年又增加到一百九十餘次,到了1910年,達到了二百九十餘次。風起雲湧的“抗捐”“抗稅”和“搶米”的風潮,就是各種形式反抗鬥爭的一部分。其中以1910年湖南長沙的搶米風潮和山東萊陽的抗捐鬥爭的規模最大。

1909年(宣統元年),湖南遭到水災和旱災,糧食歉收,災民達十餘萬人。廣大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壓迫下,豐年尚難一飽,遇到水旱災荒,生活就完全陷入了絕境。許多人賣兒賣女,許多人因饑寒疾病而死,景象十分淒慘。反動統治者不但不加救濟,反而趁火打劫,加緊剝削。如安鄉縣令趙延泰,竟以救災為名,喪心病狂地把五千石平糶(tiào跳)糧全部按高利貸放出,每石收息二鬥長沙有一個大地主,甚至把農民積蓄備荒的賑糶捐款十七萬兩全部私吞。一些官紳富商以及外國洋行囤積居奇,搶購糧食,哄抬糧價。平時一二千文一石的大米,一下子漲到七千文一石,最高的時候達到了八九千文一石。廣大人民掙紮在死亡線上,可是湖南巡撫岑春蓂還說:“一升米八九十錢,何足為奇?”大地主葉德輝,家裏囤有積穀一萬餘石,每天請客歡宴,賦詩飲酒,照舊逍遙自在,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1910年4月12日(宣統二年三月初三),長沙城外有一鄉民,隻有七十文錢,買不到一升米,憂憤交集,全家四口投河自殺。這件事立即激起了群眾的悲憤,當時就有一、二百人聚集起來,湧向長沙城內,向官府要求開倉平糶。清朝官吏先是欺騙,後來就實行武裝鎮壓,有幾十人橫遭慘殺,三十多人被捕。但是,血腥屠殺並沒有嚇倒已經起來進行鬥爭的群眾,恰恰相反,人們更被激怒了,參加鬥爭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就達到二萬餘人。他們懷著仇恨和反抗的心情,搗毀碓房、米店、錢莊、稅卡,以至外國領事館、洋行、教堂,並且放火燒巡撫衙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最後,清政府出動了水陸大軍,英、美、法、日、德等帝國主義也紛紛從上海等地調來軍艦,共同進行更大規模的屠殺,甚至開炮向這些赤手空拳的群眾轟擊,才把這次風潮鎮壓下去。長沙群眾這一反抗鬥爭震動全國,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直隸、奉天等地也先後發生了饑民暴動和搶米風潮,給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顯示了人民群眾英勇鬥爭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