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這次起義是中國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反對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朝封建政權而掀起的革命鬥爭,是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的直接組織領導下進行的。
自1905年孫中山領導組織了同盟會以後,中國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了1911年,革命高潮已經到來。這一年春天,緊接在全國各地爆發的搶米、抗捐、抗稅的鬥爭之後,又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接著,兩湖、四川、廣東等地人民又掀起了洶湧澎湃的保路運動。清朝反動統治好比一所即將倒塌的破屋,完全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
湖北在中國近代史上曆來是革命的一個重要地區。武漢素稱九省通衢,既是反革命統治的心腹要地,也是革命勢力活動的中心之一。1904年以後,“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先後作了大量的群眾工作和組織工作,培養了大批的骨幹。湖北地區的革命運動獲得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保路運動”爆發以後,文學社和共進會認為發動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八月間組成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推定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為總司令,共進會負責人孫武為參謀長,劉堯瀓、彭楚藩等為軍事籌備員,籌劃起義工作,並定於中秋節(10月6日)起義。後以準備不及,又決定將起義日期推後十天。
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十四號製造炸彈,不慎失事,彈藥爆炸。孫武頭部受傷,送入醫院,其餘各人被迫倉促轉移。該處所藏準備起義的旗幟、符號、文告、印信等物,為聞聲趕來的俄國巡捕搜去,並報告清朝當局,起義領導機關及其主要人物因此暴露,清政府立即派軍警四出搜捕。劉堯澂、彭楚藩、楊洪勝等二十餘人先後被捕,蔣翊武逃跑在外,形勢十分緊張。
劉堯澂、彭楚藩、楊洪勝被捕後,表現了革命英雄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他們在敵人的酷刑之下,毫不動搖,直到10月10日清晨湖廣總督瑞澂下令殺害他們,仍然堅定不移,高呼革命口號,從容就義。三烈士被害後,瑞澂等一麵繼續搜捕革命黨人,一麵嚴禁新軍各標各營互相往來,情況更加緊急。
反動派以為恐怖的屠殺足以鎮壓革命的爆發,然而事實恰好相反,革命熱情高漲的廣大新軍士兵,懷著滿腔憤怒,自發地起來進行武裝反抗。當天晚上(10月10日),駐武昌城內黃土坡的第八鎮所屬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打響了第一槍,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就這樣開始了。
起義發動以後,熊秉坤等率眾直奔楚望台軍械局。把守軍械局的工程營士兵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大大加強了起義士兵的戰鬥力和信心。駐守軍械局的工程營左隊隊官吳兆麟,曾經參加過革命團體日知會,被推為臨時總指揮,帶領隊伍進攻總督衙門。這時各標營新軍革命士兵聽到槍炮聲和工程第八營起義的消息後,也都紛紛起義,聲勢更加浩大。在猛烈的攻擊下,瑞澂破牆而逃,跑到停泊在長江的楚豫兵艦上躲了起來。第八鎮統製張彪聞變後也逃往漢口劉家廟。經過一夜戰鬥,到11日拂曉,武昌就被革命軍全部占領了。
11日晚和12日早,漢口和漢陽新軍起義。武漢三鎮全部為革命軍所占領。
起義取得了第一步的巨大勝利後,如何建立一個革命的政權,就成為迫不容緩的大事。然而,起義的士兵在當時還不能認識到由自己掌握政權的重大意義。在他們看來,新的革命政權的領導者,應該是社會上有聲望的人物。當時,孫中山還在國外,起義前原推定的總司令蔣翊武因機關破壞逃亡在外,孫武又因製造炸彈受傷,還在醫院治療,各標營代表資曆較淺,而且各不相下。怎麼辦呢!一時都拿不出主意。這對立憲黨人就乘機而入,他們推薦了曾經殺害起義士兵的原清軍協統(相當於旅長)黎元洪,認為他是最合適的人選。當天午後就在立憲派首領湯化龍主持之下,開會決定成立湖北軍改府,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這樣,起義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革命致權,就被封建舊官僚和立憲派分子所竊據。
但是,武昌起義反映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意誌,它是數十年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繼續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當起義一經取得勝利,立即獲得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當時武漢地區的廣大群眾,更是無比興奮地以火熱的革命激情,用各種各樣的形式,積極地響應和支持了這一鬥爭。在廣大人民的響應和支持下,革命形勢在全國範圍內迅猛地向前發展,到了11月下旬,全國二十四個省區,已經有十四省先後宣布獨立。腐敗不堪的賣國的清政府,終於被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也從此結束。武昌起義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在中國近百年革命鬥爭的曆史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