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成立
武昌起義以後,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間,全國絕大多數省分都已宣告獨立,客觀形勢要求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作為革命的領導中心。
11月初,宣告獨立的各省的代表開始商討組織臨時中央政府。12月29日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成立臨時中央政府,中華民國正式誕生。
中華民國的誕生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民主派的勝利,是幾十年來人民革命鬥爭的成果。它推翻了帝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中華民國並不是在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辛亥革命並沒有觸動舊的封建的、半封建的、半殖民地的經濟和政治製度;而且領導這次革命的資產階級既沒有掌握一支革命武裝做為支柱,又不能充分發動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作為自己依靠的力量。因此,中華民國雖告成立,但是它如同建築在沙灘上的房屋一樣,沒有什麼基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反擊之下,很快就隻剩下一個空名,而實際上仍為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統治的國家。毛主席曾經說過:“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
從中華民國的誕生開始,帝國主義便采取了種種卑劣手段,力圖絞殺它。在經濟上一方麵扣留革命勢力管轄地區的全部海關收入,一方麵對北洋軍閥的頭子、大地主、大買辦的代表人物袁世凱給予大量的經濟援助。在外交上一方麵拒絕承認中華民國,一方麵極力扶持袁世凱竊奪政權。不僅如此,帝國主義還以軍事行動恫嚇革命派,長江上集中著英、日、美、德各國的軍艦,日、俄兩國還把軍隊直接開入東北,企圖乘機打劫。
袁世凱由於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便肆無忌憚地對革命派實行一打一拉的狡猾伎倆,向革命猖狂進攻。混入革命的立憲派則聯合資產階級右派(妥協派)逼迫孫中山向袁世凱妥協,叫嚷如果不向袁世凱讓步,就有亡國的危險。孫中山在中外反革命勢力的夾攻和妥協派的壓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讚成共和,誓守參議院所定的《臨時約法》,即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覬便抓住機會,逼迫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並致電南京政府聲明擁護共和。南京參議院這時隻好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被迫與袁世凱妥協,但對袁世覬是存有戒心的。因此,在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時,就提出了一些條件來束縛袁世凱。但是因為沒有實力作後盾,這些條件不但沒有什麼約束的力量,而且很快就被袁世凱用狡猾手段破壞了。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5日參議院又議決臨時政府遷到北京。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努力而爭得的革命果實,就這樣被大地主、大買辦的代表人物袁世凱所篡奪,辛亥革命失敗了。
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辛亥革命隻推翻一個清朝政府,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領導這次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軟弱,他們缺乏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足夠的勇氣,不能提出明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綱領,甚至幻想與革命敵人妥協來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這樣,自然就不能真正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是農民群眾進行革命鬥爭。加上他們同農村中的地租剝削有著密切的聯係,還非常害怕並且極力壓製農民群眾起來鬧革命。因此,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進攻麵前,他們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最後隻有退卻和妥協。毛主席說:“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
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卻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這次革命推翻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成立了中華民國,產生了具有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覺悟。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1912年(民國元年)3月,經南京臨時參議院製定,由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明令頒布。《臨時約法》實際上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