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民主運動方興未艾(19)(1 / 3)

《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清朝末年,中國人民為了爭取國家的獨立和民主,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了著名的戊戌變法運動,幻想在保持清朝統治的基礎上,實行君主立憲,結果,遭到了清政府的鎮壓而失敗了,改良主義的道路沒有走通。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不同,他們的理想是從根本上推翻清朝的統治和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們采取了革命的手段,屢蹶屢起地進行了武裝鬥爭,終於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製,產生了中華民國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的南京臨時政府。有了這個勝利,資產階級革命派才能把自己的理想製成法律,並且把它頒布出來。因此,《臨時約法》是革命鬥爭的產物。

《臨時約法》一共七章五十六條,主要內容可以分成三個方麵:

第一,廢除封建專製。約法明確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宣布了中國已不再是皇帝或少數人壟斷的專製國家,而是“全體國民”的民主的國家。

第二,規定了國民的民主權力。約法寫下了國民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權,有保有財產和營業的自由權,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等。

第三,規定了國家的政治製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防止專製獨裁的再現,采取了內閣製。約法規定由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和法院行使國家的統治權,對臨時大總統的權力作了限製。臨時大總統不但要執行參議院的決議,而且還要受國務員的製約。參議院是國家的立法機關,由各省選派的議員組成,有權議決一切法律,決定國家大政。臨時大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代表臨時政府,總攬一切政務。但臨時大總統在製定官製官規、任命國務員和外交使節、宣戰媾和、締結條約以及宣告大赦等問題上,都必須取得參議院的同意。國務總理和各部總長都稱為國務員,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擔當政府工作。臨時大總統在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和發布命令時,需要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表明國務員也要負其責任。臨時大總統和國務員的這種關係,就是內閣製的體現。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沒有得到實現。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革命的果實不久就被帝國主義的走狗和封建勢力的代表袁世凱竊奪了。袁世凱竊取政權之後,為了恢複封建的獨裁統治,立即破壞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的原則,撕毀了《臨時約法》,掛“中華民國”之名,行獨裁專製之實。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資產階級的法律,它所標榜的民主是為了實現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民主。這種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民主,是根本不同的。即使實現了,也隻有資產階級能享受民主權利,而廣大工農群眾仍然是得不到什麼民主與自由的。但在當時,《臨時約法》的頒布,還是有進步作用的。因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比起封建買辦勢力的專製獨裁的統治來,大大進了一步。因此,《臨時約法》是合乎當時的潮流的,它反映了革命人民的要求。反動派雖然撕毀了它,卻遏製不了人民的革命鬥爭。毀法和護法曾經成為當時革命和反革命鬥爭的焦點。作為廣大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鬥爭武器,《臨時約法》曾經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竊國大盜袁世凱竊取了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袁世凱(1859~1916)是河南項城人,號慰亭,別號容庵。他的伯祖父袁甲三是清朝的大官僚,在太平天國時期,以鎮壓撚軍出名;他的父親袁保中在老家仗勢作惡,是當地地主武裝的首領,農民群眾的死對頭。他從小就過繼給他的叔父袁保慶做兒子,袁保慶長期跟隨袁甲三鎮壓革命,也是一個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袁世凱生長在這樣一個反動透頂的大官僚地主家庭,耳濡目染,自小就深受反革命的熏陶,長大後也繼承了這份反革命的衣缽。

袁世凱年輕時候是—個花花公子,整天遊手好閑,尋歡作樂,學會了一套流氓無籟的本領。他為人十分陰險、奸詐,無惡不作。在他父親、叔父都死去以後,他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這才跟隨著他叔父的一個朋友到軍隊中當了一名很低的文職官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袁世凱原先隻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但因為他很會鑽營拍馬,又幹了很多反革命勾當,很合賣國賊李鴻章的心意,就逐漸得到重用。中日戰爭後,他被派到天津附近的小站訓練新式陸軍,從此他掌握了一支反革命軍隊,有了發家的本錢。以後,他就靠著這支反動武裝,從事反革命活動,步步高升。

1898年,他向慈禧太後告密,使康有為等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遭到鎮壓,1900年,他又幫助帝國主義在山東血腥屠殺中國人民,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樣,就更加得到了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的賞識。1901年李鴻章臨死時,特地向清朝皇帝推薦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此他成為清朝統治集團中很有權勢的一個大官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