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始末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京反動政府的政權落在另一個北洋軍閥親日派皖係首領段祺瑞的手裏。段祺瑞想獨攬大權,但1912年(民國元年)公布的《臨時約法》,對他實行獨裁統治是不利的。因此他拒絕恢複舊國會和《臨時約法》。
當時的很多資產階級革命家是把1912年的《臨時約法》和國會作為共和國的象征的。堅持民主主義革命的孫中山便起來號召保護約法,召集舊國會。1916年7月,孫中山到達廣州,大部分國會議員也跟著南下。海軍受了革命影響,也宣布“擁護約法,恢複國會”,並且將艦隊開到廣州。當時,盤踞在兩廣的桂係軍閥陸榮廷和稱霸雲南的滇係軍閥唐繼堯在爭權奪利上和段祺瑞的矛盾很大,又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想利用孫中山的名義來對抗段祺瑞,於是也假意地表示擁護約法,擁護孫中山。9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集了非常國會,組成了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為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和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相對立。
北洋軍閥中,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之間,也存在很深的矛盾。當時段祺瑞決心“武力統一”中國,派直係軍隊進入湖南攻打護法軍。馮國璋卻企圖勾結西南軍閥,排擠段祺瑞,因此,指示他的軍隊采取消極態度,並提出了“和平統一”的口號,對護法軍政府表示讓步。
以政治投機為目的的陸榮廷、唐繼堯這時也大肆活動,拉攏國會議員,共同排斥孫中山,破壞護法運動。1918年2月擁護孫中山的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被人暗殺,甚至孫中山招募的衛隊也被反動派捕殺。反動派在解除了孫中山控製下的軍事力量以後,接著又進一步改組軍政府,取消大元帥製,改為七總裁製,由老官僚岑春煊當主席總裁,把孫中山變為一個毫無實權的七總裁之一。孫中山見護法運動毫無進展,受盡了軍閥的氣,在廣州也無法立足,因此,在1918年5月離開廣州去上海。離開廣州時發表宣言說: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貉hé合。比喻彼此都一樣,沒有多大差別),他開始了解到依靠這些人是不能護法的。孫中山離開廣州以後,軍政府便完全操縱在桂係軍閥的手中。後來南方和北方進行和平談判。護法運動就這樣不了了之的失敗了。
護法運動在反對北洋軍閥統治這一點上,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它的目標僅僅是恢複約法和國會,並沒有進一步提出當時廣大人民的要求,所以這個運動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加上孫中山雖然建立了“軍政府”,但沒有掌握什麼武裝,因此,在進行鬥爭的時候,隻有依靠地方軍閥的力量。地方軍閥當然是靠不住的,所以,護法運動也就隻有失敗的命運了。
京劇的產生和發展
提起京劇的曆史,大約有一百二十多年了。如果從它的前身徽戲說起,那還要早個四五十年。
安徽戲班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開始,先後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等班,來到北京,被稱做四大徽班。他們豐富多采的演出,和一些思想內容較好的劇目,受到北京觀眾的歡迎,逐漸地取代了本來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劇種的地位,成為北京劇壇的主力。
徽戲的唱腔以二簧調為主。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年),湖北的湖廣調(楚調,也就是漢劇)也進入北京,帶來了西皮調的唱腔。這兩個本來有著血統關係的姊妹劇種,很快地結合起來,使西皮調和二簧調在北京同台演唱。以這兩種唱腔為主,然後又吸收融化了昆曲、京腔、秦腔等劇種的精華部分,構成了本身唱(歌唱)、念(說白)、做(身段動作)、打(武打)一套完整的體係,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戲曲,人們把它叫做京調或皮簧,也就是今天的京劇。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京劇進一步發展,不僅出現了許多優秀演員,同時逐步地向外發展,較大的都市如天津、上海、漢口、長沙,都先後有京劇班子演出。
京劇的表演(包括唱、念、做、打),不論生、旦、淨、醜,都有一定的程式,但在京劇的發展過程中,不少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在傳統程式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藝術實踐,不斷地豐富和創造,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