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教育
1歲以內的小兒稱為嬰兒,嬰兒剛出生,但嬰兒的心靈決不是一張白紙,對周圍的事物也不毫無反應。而是已經具有相當驚入的反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周圍環境積極探索。出生不久的嬰兒就形成分化條件反射。嬰兒期大腦發育最快,尤其是生後第5-10個月又是發育關鍵時期。如果抓住這段時間,進行教育,可大大促進大腦發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早期教育應依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
首先鍛煉嬰兒的五官。客觀事物是通過目舌口鼻耳等感覺器官反映到大腦後感知的,所以說五官是接受有關外界事物知識的渠道。渠道暢通,學習才會順利。孩子的感覺器官越發達,認識世界的能力就越強。因此,要盡可能給嬰兒提供聲音、形象、顏色、氣味等各種刺激。在小兒1-2個月時多創造聽、看的機會,給3個月小兒每天聽12分鍾柔和音樂,並在每月變動二次樂曲,逐漸延長聽音樂的時間,可長達30分鍾,並可隨樂曲節拍搖動孩子的雙手或身體,悅耳的音樂可豐富孩子的情感,引起愉快的情緒反應。同時要有計劃地讓嬰兒看不|同顏色的東西,抓摸發響玩具,注意東西的移動,以訓練嬰兒感覺的靈活性。6個月的嬰兒可在床頭上懸掛紅、綠紙條和各有種形狀與色彩鮮豔的玩具,使小兒躺著能看、能玩,促進嬰兒義視力發展。在小床邊用橡皮筋係著小鈴鏈和榔棒,逗他們去看、聽、摸和抓握。6個月至1,歲的嬰兒能玩玩具,可在小車或小床裏,懸掛或放著各種塑料製的小動物玩具及發音的小鼓等,嬰兒坐著玩,扒著玩,促使其視覺、觸覺發展。
其次,訓練嬰兒動作。一個月後每次喂奶前讓嬰兒俯臥一、會兒,訓練他抬頭。2-3個月時把孩子豎抱起來,讓他各處張望。4-5個月能用兩手撐起上半身,並能做翻身動作。6個月以後嬰兒做被動操,使嬰兒手有握力,腳會用力。6-12個月做主動被動操,以促進爬、站、移步動作的發展。一歲左右練習扶棍走。有第三,盡早教說話。父母應及早與孩子對話,嬰兒雖然聽不懂,但可給他模仿成人說話的機會,孩子聽大人講話也會發出“哦”、“啊”的聲音,雖無一定含義,但有利促進孩子發音器官的發育,為盡早說話做準備。3個月的嬰兒就開始會“哳、呀”發聲,6-7個月已可模仿說一二個字的音,聽懂一些簡單的話。哺乳前與其逗笑幾分鍾,可使孩子精神上感到愉快,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同時,與孩子逗笑可活躍其情緒,有助於高級中樞神經活動。
兒童正常的智力發展
對於某個特定年齡段的兒童應做什麼事情,心理學家很少願意對此作出明文規定。這是因為,兒童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個別差異。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兒童既可能間斷性地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也可能持續穩定地發展。正如每個入的長相,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發展速度和風格。
然而,大多數父母都想知道兒童正常的發展是怎樣的,以便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事實上,正常的發展水平是對成千上萬同一年齡的兒童進行測評之後所取的均值。不過,即使是均值也會隨條件改變而改變。像日本這樣一個食物供應較過去有了很大改善的國家,兒童智力水平一直穩定上升。此外,這些均值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中並不容易轉換。在一個國家受到鼓勵的東西,在另一個國家則未必。例如,在美國,提問題很受歡迎,而在瑞典則受到約束,與此相反,保持沉默則受到尊敬。在一些文化背景下,道德(能區分對與錯)是兒童身上最受讚賞的天賦。
不過,應記住,下麵所講的是關於正常兒童心理發展的大綱。
使用詞彙(單詞)
新生兒可以聽懂一些詞彙和手勢,並對此作出反應。
請給寶寶明讀
實踐已證明,念書給寶寶聽,有助於寶寶學習新詞語,發展口譜和文學語言表達能力,啟發想象力,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給寶寶選讀的書應該是有啟迪性、知識性的書,也應該選擇具有文學性和長期閱讀價值的書。大人用較大的聲音朗讀,吐字要清晰,速度要稍慢,但不要太具表演性,因變換太多的語調會幹擾寶寶的注意力,忽略了故亊情節。有些寶寶特別好動,總是不能安靜地坐下來。這時大人不要著急,更不能教責備和錸迫,這會影響寶寶情緒,對聽朗讀產生反感。可以給他一支彩筆和紙,使手忙著,慢慢安靜下來,聽讀書。要想讓寶寶接受聽讀書,平日大人要以身作責,讓寶寶每天能看見大人在一定時間看報讀,書,而不是把時間消磨在電視機前或玩牌當中。的意義。下麵是一些心理學家用來判斷嬰兒是否開始講話的指標:些詞,如“媽媽”和“爸爸”。在嚐試發出這些音時,他會通過咿啞學語來練習新的說話技能。有時很難說清嬰兒在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新詞。這是因為,父母常常在其他人識別出嬰兒發音的意義之前已經理解了這些發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