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是妊娠晚期嚴重並發症之一,通常我們把懷孕28周以後,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之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剝離,稱之為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期剝離有輕重之分。輕型陰道流血顯著,腹痛程度較輕,貧血不明顯,胎兒多不受影響,易誤認為是先兆早產。重型的典型表現是突發劇烈持續性腹痛,陰道流血量較少甚至不出血,實則胎盤剝離處出血量多,但都積聚在子宮腔內。子宮受血刺激而變硬,貧血貌、冷汗、休克,病人危急,胎兒常死於宮內。
據調查,大約每80例分娩中就有1例出現胎盤早期剝離,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高血壓、慢性腎炎等病變以及直接或間接創傷,如腰部撞擊、用力舉重、劇烈咳嗽、臍帶過短等有關。孕婦應該有這樣一種常識:當懷孕晚期突發腹部持續性疼痛且伴有陰道出血時,首先應考慮有胎盤早期剝離的可能性。
胎盤早期剝離一旦確診,應立即住院治療。不管胎兒是否存活和宮口擴張大小,都應立即破膜,盡量放出羊水,降低宮腔壓力,減小宮腔容積,以壓迫胎盤,使其不再繼續發生剝離。如果胎兒存活的可能性較大,為了搶救胎兒,可以考慮行剖腹產術;術中如發現子宮卒中,子宮肌壁經宮縮劑局部刺激均無反應,而持續出血時,為挽救產婦,應作子宮截除術。同時應該立即給孕婦補充血容量。當胎兒娩出後,醫生會給予宮縮劑,防止產後出血。症狀嚴重或同時伴有休克症狀的孕婦,應首先控製休克。取平臥位,並采取吸氧、保暖、鎮靜等措施,特殊情況下應考慮盡早結束妊娠。
懷孕第9個月(33~36周),正確起居
懷孕到九個月,胎兒的頭部開始下降,進入骨盆,到達子宮頸口,子宮高度會因胎兒頭部下降至母體骨盆腔預備出生而降至橫膈膜以下。子宮底在肚臍上約法14厘米左右的位置,宮高34~36厘米。在這期間準媽媽會覺得呼吸和進食比之前幾個月舒暢多了,而腹部的壓力明顯增大,有一部分準媽媽還會覺得盆腔、直腸、膀胱等部位有壓迫感,甚至出現像針刺一樣的感覺,專家建議您通這采用側臥位等方式來減輕這些不適感。這個月孕媽媽的肚臍凸出在皮膚外麵。子宮不規則的、無痛性地宮縮次數增多,由於腹壁變薄,有時在準媽媽的肚皮外麵都能看到胎兒在動。
懷孕第9個月是個特殊的時期,孕媽媽可以從以下兩方麵進行科學保健。
◆選擇正確睡姿
胚胎是通過胎盤與母體進行氣體及物質交換,獲取氧氣、營養物質、排出二氧化碳及廢物。孕婦的睡姿直接影響著子宮的位置和胎兒的健康,特別是到了妊娠晚期,即懷孕7~9個月時,孕婦不良的睡姿,會增加妊娠子宮對周圍組織及器官的壓迫,影響子宮和胎盤的血流量。因此,醫學專家通過對孕婦的睡姿進行長期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後證實:孕婦在妊娠期,特別是妊娠晚期,采取左側臥位是孕婦的最佳睡眠姿勢,原因如下:
1.左側臥位可以減輕妊娠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增加回到心髒的血流量,使腎髒血流量增多,改善腦組織的血液供給,可以很好地避免和減輕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
2.采用左側臥位睡姿可以減輕增大的妊娠子宮對孕婦主動脈及骼動脈的壓迫,從而維持正常子宮動脈的血流量,保證胎盤的血液供給,增加胎盤血流量,改善子宮內胎兒的供氧狀態。
3.在妊娠晚期,子宮呈右旋轉,選擇左側臥位睡姿可改善子宮的右旋轉程度,由此可減輕子宮血管張力,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可以有效地減少低體重兒的出生和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4.若有下肢浮腫或腿部靜脈曲張的孕婦,在取左側臥位的同時最好將腿部適當墊高,以利於血液回流,減輕下肢浮腫。
5.胎兒發育遲緩時,采取左側臥位可使治療取得更好效果。因此,孕婦采取左側臥位對於優孕優生、母嬰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心摔跤
孕期由於不慎滑倒而摔傷的事情時有發生,一方麵由於子宮位於骨盆內,骨盆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麵羊水的緩衝作用使胎兒不會受到外力的嚴重衝擊,同時子宮壁和腹壁也起到了保護作用,所以並不會對母親和胎兒造成太大的傷害。
如果摔跤後仍能感覺到胎動,那就不必擔心了,這表示胎兒還是正常的,但有時很可能引起以下的嚴重後果。
其一是胎盤破裂。胎盤破裂是摔跤後發生的最嚴重的結果,隨著胎盤的破裂,胎盤逐漸從子宮內膜上剝離,極易導致流產,還有一種可能的結果就是骨折,雖然從表麵上看來這對胎兒並不會有什麼影響,其實不然。骨折後孕媽媽不得不減少運動量,或者不去運動,從而影響到胎兒的健康發育。
一旦你不小心摔了跤,應該立刻與醫生聯係,讓他(她)為你做詳細的體檢,並對胎兒進行監測,看胎位是否正常,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腹部輕微的損傷可按一般處理原則處理,就像你未妊娠時所做的那樣。但是,盡量避免X射線拍照。
超聲波檢查是必要的,這項檢查通常根據個人情況來判斷,可以觀察是否有嚴重的並發症或受傷的程度。
為了避免摔跤,孕媽媽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懷孕中後期,孕媽媽應盡量緩慢活動,切記不可做像跳躍和飛速地轉圈等劇烈運動。
2.在妊娠期間一定要保持身體的平衡,特別是在冬天濕滑結冰的路麵、上下樓梯時、某些地麵光滑的服務台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3.由於妊娠會導致平衡機製的某些變化,孕媽媽可能會感到頭暈,因此保持平衡性是必要的。
懷孕第10個月(37~40周),準備分娩
這段時間已接近預產期。胎兒更加豐滿,皺紋已消失。胎兒的心髒、肝髒等髒器,呼吸、消化、泌尿等器官已全部形成,已做好分娩後可在體外獨立生活的準備。胎兒的大腦也發育完善,眼睛活動協調,視力增加。
這段時間,是等待分娩的時間,此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麵的進行科學保健。
◆助產小組的選擇
哪種類型的健康保健人員適合於你呢?這則需要從你的身體狀況出發。曾有專家指出,如果你沒患可能有損你或者你的胎兒的疾病,那麼你可能選擇助產婦。但是同危孕婦卻不同。如果你患有諸如糖尿病或是高血壓等疾病,你實在需要有產科醫生來負責護理你。如果孕期檢查顯示你所懷的是雙胞胎,那麼你也應當選擇產科醫生。
因此,醫生或者稱職的助產婦在你最初的孕情檢查中都能告訴你你是否屬於高危人群。如果是,你會被指引到產科醫生那裏去,如果你不屬於高危人群,那以你就可以選擇產科醫生、家庭醫生或者助產護士,這得根據哪種人最讓你感覺舒服和哪種人對你分娩的態度和邏輯相符而定。
當然最好是上述兩種助產人員都存在。許多醫生和助產護士合作很協調。
◆適時住院
妊娠進入了倒計時階段,預前期一天比一天近了,準媽媽們又會多一重疑惑:我到底什麼時候去醫院才合適呢?入院太早,不僅在醫院中吃住不習慣特別是睡眠不充足,體力過早消耗,不利於分娩。而且入院後較長時間不臨產,會有一種緊迫感,特別是在看到其他孕媽媽已經分娩,心裏又會不自覺地擔心起來。但如果去醫院太晚,又怕到時候措手不及把孩子生在有裏或去醫院的路上,那對大人孩子都是很危險的。選擇適當的時機到醫院待產,這既能使準媽媽有安全分娩的保障,同時也減少了胎兒降生的危險性。因此,孕媽媽自己掌握好住院的時機是很重要的。
出現以下臨產症狀時,孕媽媽就應該去院待產了。
1.規律性子宮收縮
從孕28周開始,腹部會時常出現假宮縮。如果孕婦較長時間的用同一個姿勢站或坐,會感到腹部一陣陣的變硬,這就是假宮縮,出現的時間無規律,程度也強弱不一。臨產前,由於子宮下段受胎頭下降所致的牽拉刺激,假宮縮的情況會越來越頻繁。
2.見紅
從陰道排出含有血液的黏液白帶稱為“見紅”。一般在見紅幾小時內應去醫院檢查。但有時見紅後仍要等1~2天,有時是數天之後才開始出現有規律的子宮收縮。
3.破水
突然有跟尿一樣的水從陰道流出,並且帶有腥味,不能自控,這就是破水。此時破水,應立即去醫院。
如果準媽媽到了預產期卻還沒有任何的臨產症狀,我們建議孕媽媽最好在預產期前後1~2就去醫院檢查一下,由醫生決定是否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