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孕婦反複出現鼻塞、鼻出血是肺熱與胎火相乘,上擾鼻竅,灼動血絡,血熱妄行引起的。因為“鼻乃肺之竅”,可以用清肺降火止血的方法來治療妊娠鼻塞、鼻出血。

可用南沙參12克、黃芩9克、桑白皮9克、麥冬9克、炒生地9克、荊芥炭9克、茜草炭9克、側柏炭9克、茅花6克,每日一劑,煎服兩次,一般連服7天即可使鼻塞、鼻出血不再出現。

據研究,中醫的清熱降火藥有調節雌激素和孕酮水平的作用,能緩解孕激素對鼻黏膜毛細血管的刺激擴張、阻止滲血,因此對妊娠鼻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重視飲食保健

在懷孕中期,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E類食物,比如白菜、青菜、黃瓜、西紅柿、蘋果、紅棗、豆類、瘦肉、乳類、蛋類等,這樣可以增強血管彈性。不吃或少食油煎、辛辣等燥性的食品。氣候幹燥時,要適當多飲些水,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在冬季時,每天最好用手輕輕按摩鼻部、顏麵肌膚1~2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還能增加抗寒、抗刺激能力。如果孕婦平時就有較嚴重的鼻腔疾病或鼻出血多而頻繁時,最好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診斷。

◆中藥配合飲食

藕節炭30克、綠豆100克、水煎頻服或以茜草根30克、豬蹄2隻、紅棗5枚,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吃肉喝湯。

通常孕婦如果鼻塞,可用熱毛巾敷鼻,或用熱蒸氣熏鼻部,以緩解症狀;出血時可用手捏住鼻翼,很快就可止住血;如果還是不行可以給鼻孔中塞入一小團清潔棉球,緊壓5~10分鍾捂住鼻柱,再在額鼻部外敷冷水浸透的毛巾以使血管收縮,大都可以止住。若是出血較多或經常反複出現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發生嚴重後果。

肝炎,如何防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麵廣泛,發病率較高等特點。近幾年來妊娠女患病毒性肝炎的趨勢直線上升,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腫大及肝功能損害,嚴重者還會有黃疸、發熱、蕁麻疹、關節痛等症狀。病毒性肝炎分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五種。它們都會給孕婦及腹中的胎兒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

◆甲型肝炎

甲肝可發生於妊娠各期,但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隻要注意休息和飲食調理,一般可在1個月內康複,不需要中止妊娠。但孕婦患甲肝很易引起流產、早產及產後出血,因此,妊娠晚期應加強監護。

◆乙型肝炎

孕婦患乙肝時不僅症狀比較重,而且很容易易轉為慢性甚至是重症肝炎,使早產的幾率增加60倍,死胎率增加30倍,還極易發生產後出血,使乙肝孕婦的死亡率增加到8%以上。因此,患有慢性肝炎的婦女一旦懷孕,應及時中止妊娠。在加強監護的基礎上,病情較輕的孕婦也可繼續妊娠。另外,肝炎孕婦分娩時,通過胎盤發生母嬰垂直傳播者占80%以上,因此分娩後24小時內(最好是在6小時內),給新生兒注射高價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30微克),以後還要按規定時間注射乙肝疫苗。如果母親身體健康情況較好,也可用母乳喂養。

◆丙型肝炎

妊娠期丙肝的發病率較低,但後果比乙肝還要嚴重,而且目前還沒有可以預防丙肝的疫苗可供預防注射,即使僥幸分娩,也難免發生母嬰垂直傳播。因此,一旦發現孕婦合並丙肝,應果斷采取措施中止妊娠。

◆丁型肝炎

丁肝常與乙肝同時感染或在乙肝基礎上合並感染。孕婦若是患有丁肝,或與乙肝同時感染,比前幾種病毒性肝炎更容易出現流產、早產、死產、產後出血、重症肝炎、肝昏迷等症狀。因此,患有丁肝的孕婦應盡早中止妊娠。

◆戊型肝炎

妊娠戊肝重症肝炎的發生率高達25%~30%,孕婦患戊肝後病情更重,產婦往往在分娩或流產後病情立即加重,或分娩前一天急劇惡化,迅速發生肝性腦病(肝昏迷)。有專家曾對379例患有戊肝孕婦調查發現,早、中、晚期孕婦戊肝的病死率分別高達1.5%、8.5%和21%。經常引起流產和死胎。另外還有報告12例(晚期妊娠10例、未滿1個月產褥期2例)妊娠重症戊肝,11例死亡,僅1例存活,死亡率高達90.9%,10例晚期妊娠者7例發生死胎,2例新生兒死亡,僅1例早產新生兒存活。可見,戊型肝炎對孕婦,尤其是妊娠晚期的孕婦具有極大的威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引起孕婦肝炎的主要原因是有三個方麵:首先是因為妊娠初期,多發生早孕反應,有時會有劇烈嘔吐,不能進食,削弱了肝髒的抗病能力。其次,妊娠後,胎兒的營養需要孕婦的供應,孕婦的肝髒負擔加重。還有就是孕婦在懷孕期間不注意飲食衛生,容易染上病毒性感染。

要預防妊娠肝炎的發生,孕婦應針對以上三方麵做好預防措施。認真做好合理飲食,營養要能夠滿足孕婦及胎兒的需要,糖、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必不可少的。妊娠嘔吐嚴重的準媽媽要及時就醫。另外妊娠期孕媽媽要比平時更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幹淨的食品,吃水果時,先削皮再吃。若家中或工作單位有肝炎患者應認真做好隔離工作。妊娠期間如果出現皮膚或鞏膜黃疸或飲食長期不振,惡心,嘔吐,明顯乏力,尿黃,肝區不適等可疑肝炎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肝炎病人懷孕要特別慎重。妊娠可能會加重肝髒負擔,使原患病的肝髒病情加重,甚至發生肝壞死,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所以,從原則上來講,肝炎病人最好不要妊娠。個別病情較為穩定、肝髒功能較好的婦女,必須經醫生同意後才可妊娠。但要注意,即使妊娠,也要比一般孕婦更加注意保護肝髒,切不可掉以輕心。

皮膚病,如何防治

女性在妊娠期間,隨著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和胎兒的不斷成長,孕媽媽的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內分泌和循環功能等都發生了一係列變化,從而使得皮膚及附屬器官也相應地發生一些生理或病理變化。這些變化很容易引起某些妊娠期特有的皮膚病。

孕期皮膚病的主要表現為色素沉澱,90%以上的婦女在妊娠期間可發生這種皮膚改變。這很可能是妊娠期間血清促進黑素細胞激素、雌激素及黃體酮升高所致。其主要表現為原來色素較深部位(如乳頭、乳暈、腋窩、生殖器和大腿內側)顏色加深。妊娠期間小汗腺功能增強,使得痱子、多汗症等的發病率增加,皮脂腺功能增強,使許多孕婦在妊娠期首次出現痤瘡或使痤瘡。結締組織改變表現為部分婦女出現妊娠紋。

婦女妊娠期的皮膚改變,常常導致以下幾種特有的皮膚病的發生。

◆妊娠癢疹

妊娠癢疹多發於妊娠3~4個月,發疹時小結或丘疹散布在孕婦全身,同時伴有劇癢,夜間比白天更為嚴重。搔抓後經常會有表皮剝脫及血痂出現。妊娠癢疹會對胎兒的發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皮疹嚴重者也可造成死胎。所以,出現妊娠癢疹時一定要請醫生檢查診斷,做出相應的處理。妊娠癢疹一般在產後3周內可自行消退,但還會有暫時性色素沉著,再次妊娠多會再次複發。

◆妊娠皰疹

妊娠皰疹多發於妊娠3~6個月期間,病情往往反複不定,時輕時重。有時可伴有蛋白尿和血尿。開始時有全身不適、發燒、皮膚瘙癢等症狀,之後會有紅斑、丘疹、水皰等出現。疹皰聚集成群,呈環狀排列。皰破後結痂,愈合後會留下色素沉著。通常在分娩前後開始消退,有時直到來月經時才痊愈。妊娠皰疹一般對母親並無大的影響,但造成死胎先天異常和新生兒死亡率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