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宋金元賦概述(1)(3 / 3)

由此可見,北宋前期,是律賦逐漸衰落而行文比較自由、語言日趨散文化的文賦逐漸興起的時期。從現存的賦作來看,兩漢的逞辭大賦鋪張揚厲、窮描極繪,力求摹景狀物的“形似”,而這時的文賦,就事議論,借題發揮,又逐漸向尚理方向衍變了。雖然晚唐賦如杜牧《阿房宮賦》、孫樵《大明宮賦》已有強烈的議論說理的色彩,但在那時這樣的篇章是不多的,而到北宋梁、張、王的出現,這種好議論、重說理的作賦手法,幾乎成了時人普遍的習尚。

北宋仁宗(1023-1063)之後,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統治階級內部革新與反革新的鬥爭也逐漸進入高潮,而經濟、文化以及文學創作,都相應進入了相對繁榮的時期。這時的賦作,各種體製、各種風格都已出現,律賦、騷賦、文賦可謂各領風騷。如果說仁宗前及仁宗初期如範仲淹、宋祁(998—1061)、葉清臣(?—1051左右)等人還是以寫律賦、駢賦為多的話,那麼到了梅堯臣、歐陽修之後,他們雖寫律駢之體,但古體賦卻明顯地增多了,並出現了文賦對律賦取而代之的趨勢。也正是在這種賦體大轉變的過程中,兩宋文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範仲淹(954-1001)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他所推行的“慶曆新政”揭開了統治階級內部改革與反改革的序幕,同時表現在文化思想上,他也主張詩文革新。他善於詩詞,散文也佳,《範文正集》中今存賦36篇,說明他也是一位寫賦的能手,其數量之多,當時也是少見的。他的作品,雖然大多是律體,但往往借題發揮,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顯示自己的抱負和人格,這對進一步擺脫傳統律賦狹小的思想感情領域,開拓和提高賦作的思想內容、意義和品格,顯然是有推進意義的。他的《金在鎔賦》《明堂賦》《靈烏賦》《稼穡為寶賦》等等,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和意義。

與範仲淹同時的宋祁(998-1061),也是一位賦作的多產作家。其《宋景文集》中存賦作44篇,而且大都是律賦,《右史院蒲桃賦》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詠物抒情的駢體賦。作者表麵上是描述移自西域寒鄉的宮院蒲桃的枯萎,實際是感歎自己久居史院修撰史書的寂寞、失意的生活和心情,文辭雅淡,文意婉轉,語言自然,感情真實,字裏行間不時跳動著精美的文采。最後的“亂曰”,更加含蓄而富寓意。這是與某些華而不實、無病呻吟的律賦不可同日而語的。

葉清臣(1033-1051)今存駢體《鬆江秋泛賦》一篇,寫景清麗,敘事曉暢,抒情自然,並將三者熔於一體,以範蠡、張翰、陸龜蒙的避世隱居與自己的“思勤官而裕民”的思想相對照,既表現出對前人的理解和同情,又展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抱負,其思想意境是很高的,在北宋人的遊覽賦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梅堯臣(1002—1060)、歐陽修是北宋中期詩文革新的主將,特別是歐陽修,他曾明確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張,積極繼承和發揚唐代韓柳平易自然、明朗流暢的文風,並憑借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學聲望,培養了一大批作家和文人,從而成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梅堯臣可以說是他的羽翼,王安石、蘇氏兄弟可以說是他的後續。他們雖然也都寫律賦,但成就最高的卻是散體賦。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才使具有自己特色的宋代文賦正式形成了。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是當時文賦的代表;其他各種體製的賦作,諸如《鳴蟬賦》《蒼蠅賦》《藏珠於淵賦》《荷花賦》《黃楊樹子賦》等等,也都寫得情景交融、情理交融而有聲有色。梅堯臣的《南有嘉茗賦》《靈烏賦》《針口魚賦》《淩霄花賦》《矮石榴樹子賦》《乞巧賦》等等,或托物寄意,或直抒胸臆,或諷喻現實,都具有較大的社會意義。其他如劉敞、劉攽、李覯、文同等,也都寫出了一些藝術效果較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