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圍宛城大敗嚴尤(1)(1 / 2)

劉寅自任漢軍統帥後,漢軍的旗幟飄立於軍營上空,劉秀整日忙著派人廣發檄令,召集南北仁人誌士,鋒芒直指長安的王莽朝廷。

氣勢造出後,前來投奔者與日俱增,有段日子如趕大集般,熱熱鬧鬧地集滿了各營的操練場,大家對漢軍前景充滿了信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劉寅正式擔當了主帥職責,升帳大會上,劉寅威嚴地坐在主帥案前給諸將領一一分派任務。

按照原先商議好的安排,劉秀、王常和李通三將帥被調往宛城,以遏製宛城兵力,但因為兵力不多,不必進攻,隻需埋伏城外佯裝攻城。

三人領命後當即行動,浩浩蕩蕩地開向宛城,大有奉命征討的氣勢。

其餘兵力各回帳中待命,自上次激戰甄阜、梁立賜大勝後,劉秀總結出一條克敵製勝的經驗——騎兵衝陣,步兵掩殺。

為此,劉寅在合兵時便以三比一的配置,集中了各營的馬匹,並挑選出了精勇的兵卒,加強了騎兵營的建設。此次行動,鐵騎、步兵,一律輕裝簡行,隨主帥追截嚴尤、陳茂。

嚴寒殘冬,空氣分外的寒冷刺骨,潔白的大地一派寧靜的景象。

然而,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無論是新軍還是各地的義軍,征戰在外的將士們,內心卻始終沒有平靜過。新軍雖然名為朝廷的正規軍,冠冕堂皇是奉天子命令討伐叛賊的,多好聽。但他們心中的苦楚難以言喻:戰火連年,似乎永遠沒有休止的意思,士卒們被迫在朝廷的指揮下南征北戰,忽左忽右,沒日沒夜,至死不休。

不但士卒,就是平常百姓也知道,一旦從戎,那就一眼看穿了你的人生歸宿,除了戰死沙場,你就再沒有別的選擇,代代如此。

身為王莽寵臣的納言將軍嚴尤,和宗秩將軍陳茂一起奉旨,辭別百官後帶著王莽寄托的無限希望,率領著所謂挑選的十萬精兵良將,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一路趕來,根據計劃,他們首先前往南陽會同甄阜和梁立賜平滅南陽劉氏叛軍。

要說這朝廷大員出京征討,真可謂是皇恩浩蕩、驚天動地了,但嚴尤卻沒有一絲的榮耀之興。一路上最累的也就數他嚴尤了,每路過一郡一縣甚至一個驛站,沿途的地方官員總要大設豪宴盛情款待,美酒佳肴競相陳列,酒足飯飽後還有厚禮相送。

新軍士兵跟著主帥倒也風光滿麵,雖說撈不到大的好處,可也沾了不少的小光:因走走停停的,自然落個身閑;地方官吏的盛情豪宴上,饅頭夾大肉,美酒天天有,自然解了嘴饞;就這麼不緊不慢地前進,半月的時間過去了,他們卻剛剛走出潼關,當然又落了個心寬。

然而,嚴尤的心裏卻總是不寬。臨出發前,王莽一再單獨召見他,除了談他的儒術治國的遠大理想外,再就是再三地叮囑他,此去一定要把叛賊給消滅掉,叛賊不滅,國家不寧,何談國家大治?當然他那一係列的變法也無從實施,所以叛賊務必要盡快除掉,刻不容緩。

嚴尤雖然心事重重,但想著此行懷揣滅叛大任,又有甄阜、梁立賜的密切配合,定會馬到成功。想到叛賊滅掉後,自己將是功高蓋世的重臣,他的心中不免又萬分地激動,便在心裏盤算著,兵貴神速,應盡快趕到南陽與甄阜、梁立賜會合滅叛才是上策,盡量減少沿途的應酬,萬萬不可延誤時間。可是,當他看著個個安於享樂的新軍士兵,談論的不是如何殺敵,而是比較何處的酒好喝,何處的肉好吃,逐漸養成的惰性和士氣低靡,他真想揮劍砍掉他幾個腦袋,可當著這沿途官員的麵,沒交陣先殺士兵,既有失大雅,且也不太吉利呀!因此,他不得不唉聲歎氣地抱怨道:“唉,這樣的兵卒,一旦上了戰場,如何能衝鋒陷陣啊!”

盡管嚴尤心裏著急,本想推辭一切禮儀,率兵直抵南陽,怎耐官場積習,憑他一人之力,如何能扭轉得了,始終無法下令迅速前進。

他雖然是一介武官,但也深諳官場如戰場的道理,戰場上明槍明刀地幹,看誰的勇氣大,比誰的本領高。而官場則勾心鬥角,經常是殺人不見血,叫你臨死都搞不清是誰殺的,他在心裏叫苦連天。

嚴尤更知道,沿途這些設宴款待自己的,大部分官員與朝廷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交錯縱橫,雖然他們有意要巴結你,但你也不能隨意得罪人家。否則,一旦惱羞成怒結成仇人,誰占上風很難定論。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官員還是王莽的心腹家人,這就更不敢得罪了。無奈,他隻得隨大流行事,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大家都這樣,自己又何必標新立異?

結果,新軍拖拖拉拉地走了一個月的時間,直到過大年這天,才抵達南陽地界。誰知,他們剛到淯陽便有消息傳來,劉寅、劉秀聯合下江兵,殺了前隊大夫、南陽太守甄阜和屬正梁立賜。甄、梁所率領的新軍,已被漢兵消滅,全軍覆沒了,現在南陽大部分已落入漢兵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