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水滸》是誰做的?”這個問題,頗曾虛心研究,雖不能說有了最滿意的解決,我卻有點意見,比較的可算得這個問題的一個可用的答案。我的答案是:
(1)金聖歎沒有假托古本的必要。他用的底本大概是一種七十回的本子。
(2)明朝有三種《水滸傳》:第一種是一百回本,第二種是七十回本,第三種又是一百回本。
(3)第一種一百回本是原本,七十回本是改本。後來又有人用七十回本來刪改百回本的原本,遂成一種新百回本。
(4)一百回本的原本是明初人做的,也許是羅貫中做的。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涵虛子記的元曲裏有他的《龍虎風雲會》雜劇。
(5)七十回本是明朝中葉的人重做的,也許是施耐庵做的。
(6)施耐庵不知是什麼人,但決不是元朝人。也許是明朝文人的假名,並沒有這個人。
這六條假設,我且一一解說於下:
(1)金聖歎沒有假托古本的必要,上文已說過了,我們可以承認聖歎家藏的本子是一種七十回本。
(2)明朝有三種《水滸傳》。第一種是《水滸》的原本,是一百回的。周亮工說:“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即是此本。第二種是七十回本,大概金聖歎的“貫華堂古本”即是此本。第三種是一百回本,是有招安以後“征四寇”等事的,亦名《忠義水滸傳》。李贄的序可為證。周亮工又說,“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當即是此本(說見下條)。
(3)第一種百回本是《水滸傳》的原本。我細細研究元朝到明初的人做的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與戲曲,敢斷定明朝初年決不能產生現有七十回本的《水滸傳》。自從《宣和遺事》到周憲王,這二百多年中,至少有三十種關於梁山泊的書,其中保存到於今的,約有十種。照這十種左右的書看來,那時代文學的見解、意境、技術,沒有一樣不是在草創的時期的,沒有一樣不是在幼稚的時期的。且不論元人做的關於水滸的戲曲。周憲王死在明開國後七十年,他做雜劇該在建文、永樂的時代,總算“晚”了。但他的《豹子和尚自還俗》與《黑旋風仗義疏財》兩種雜劇,固然遠勝於元曲裏《還牢末》與《爭報恩》等等水滸戲,但還是很缺乏超脫的意境和文學的技術(這兩種,現在董授經君刻的《雜劇十段錦》內)。故我覺得周亮工說的“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的話,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周氏又說,“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大概這種一百回本的《水滸傳》原本一定是很幼稚的。
但我們又可以知道《水滸傳》的原本是有招安以後的事的。何以見得呢?因為這種見解和宋元至明初的梁山泊故事最相接近。我們可舉幾個例。《宣和遺事》說:“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元代宋遺民周密與龔聖與論宋江三十六人也都希望草澤英雄為國家出力。不但宋元人如此。明初周憲王的《黑旋風仗義疏財》雜劇(大概是改正元人的原本的)也說張叔夜出榜招安,宋江弟兄受了招安,做了巡檢,隨張叔夜征方臘,李逵生擒方臘。這戲中有一段很可注意:
(李撇古)今日聞得朝廷出榜招安,正欲上山報知眾位首領自首出來替國家出力,為官受祿,不想途次遇見。不知兩位哥哥怎生主意?
(李逵)俺山中快樂,風高放火,月黑殺人,論秤分金銀,換套穿衣服;千自由,百自在,可不強似這小官受人的氣!俺們怎肯受這招安也?
(李撇古)你兩個哥哥差見了。……你這三十六個好漢都是有本事有膽量的,平日以忠義為主。何不因這機會出來首官,與官裏出些氣力,南征北討,得了功勞,做個大官,……不強似你在牛皮帳裏每日殺人,又不安穩,那賊名兒幾時脫得?
這雖是帝室貴族的話,但這種話與上文引的宋元人的水滸見解是很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水滸》的百回本原本一定有招安以後的事(看下文論《征四寇》一段)。
這是第一種百回本,可叫做原百回本。我們又知道明朝嘉靖以後最通行的《水滸傳》是《忠義水滸傳》,也是一種有招安以後事的百回本。這是無可疑的。據周亮工說,這個百回本是郭武定刪改那每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的原本而成的。這話大概可信。沈德符《野獲編》稱郭本為“《水滸》善本”,便是一證。這一種可叫做新百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