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隨一個人是有風險的
人懷才不遇是很普遍的現象,一是由於自己的才華沒有被人發現,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雖然胸懷大誌,滿腹文韜武略,但是生不逢時,像薑太公那樣,不願意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助紂為虐上,而要與明主相顧,像“佳鳥良擇木而棲”那樣。這種人的處世策略是:退居一隅,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用現在的話說,不急於讓人接受、認可,不隨便地把自己推銷出去,不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棄自己的追求。
真正有大誌的人,即使平生不得誌,也會廉潔自守,剛正不阿。不會依附權貴,更不會與奸人同流合汙。不怕失敗,也不畏懼別人的嘲諷。看似是退,實際上是矢誌不渝地向著既定奮鬥目標前進。他就能平靜對待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體創傷……
王猛慧眼識君,他不是見一個君主便要委身於他,而是經過耐心地分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上司,這也是懷才不遇的人的一個重要性格特征。
王猛年輕時,曾經到過後趙的都城——鄴城,這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瞧得起他,唯獨有一個叫徐統的,見了他以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徐統便詔請他為功曹,可王猛不僅不答應徐統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嶽華山隱居起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幹功曹之類的事,而是幫助一國的君王幹大事的,所以他暫時隱居山中,看看社會風雲的變化,等候時機的到來。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苻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徑直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社會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邊把手伸到衣襟裏麵去捉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認為麵前這位窮書生非同凡響,授予他高級官職“都護”。王猛拒絕了,繼續隱居華山。他本來是想出山顯露才華,幹一番事業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忠於朝廷,懷有篡權野心,未必能夠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溫的手下,很難有所作為。這是第二次拒絕人的邀請和提拔。
前秦的苻健去世後,繼位的是苻生。他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苻健的侄兒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王猛不錯,就派人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意見不謀而合。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他十分樂意地留在苻堅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王猛不像一般人那樣求遇心切,他不急於求取功名富貴,認定了真正的人選,才投身仕途。這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也告訴我們,在處世中,應該盡力去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適的領導,這樣才是你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
在時機不對、機遇不佳的時候,要沉住氣,甘守寂寞,認真尋找一個適合於自己發展的環境,切不可操之過急。發現上司真的不賞識自己,感到自己的前程將被耽誤,可以選擇離開,但最好是你一提出來他就同意。不要盲目地追隨人,要認真觀察,否則你或許因為選擇錯了上司,他的不順利連帶著自己不順利,影響仕途的進取。
亮出自己的真誠
處世交友,真誠才能得到對方的信任與認可。真誠是一種激勵,讓對方感到自己也是個真誠的人。這種心理是很微妙的。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被激勵的因子,隻是有沒有機會而已。與同事相處,天天見麵,真誠是保持友好關係的基礎。
1.你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工作。整合每個人的力量,達到彼此心心相應。你付出努力,同時得到回饋。這些回饋可以是獎勵,也可以是認同,更可以是成就感。
2.如果為別人考慮比處處為自己考慮得到更多的成功的機會,你就會願意改變自己,與別人建立友好的關係。
3.有效溝通的關鍵在認同。如果事情與切身有關,就會增加重要性。當你開始找尋自我價值時,正麵的溝通就會開始。僅僅了解自己的誠意並不夠,還要找到說服對方的理由。
4.如果你是個領導,要員工好好工作,就得從關心員工開始。領導真心關照員工的生活,而不是虛應故事。如果你願意花時間聽員工說話,你會聽到意想不到的故事,包括他們生活的問題與擔憂。
5.經營人際關係的秘方就是營造相互真誠的氛圍。如果你不滿意自己的社交群體,至少說明你的人際關係中的真誠狀況很差。
6.你不能改變別人,隻能改變自己,多把自己的真誠亮出來,幫助別人,接受別人,認可別人。你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但也不能遇到利益就往前跑。
7.你與他人相互認知信息要對稱。我們習慣依照所理解的信息做事,但是理解的信息並不等於聽到的部分。
有一天,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斷後感到震驚。那一天同事小馬遲到了,他一推門進來,我看了他一眼,雖然他不是我的下屬,我們是平行的同事關係,可我心裏卻指責道:“沒有一點紀律性!”我為什麼這樣指責他?不久前的一天,我也遲到了,我當時尋找耽誤上班時間的理由,想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所以,依據自己的動機來評斷別人,依據他人的行為評斷他人,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做了不被別人接受的行為時,通常我們會傾向為自己找借口,這是破壞人際關係的毒藥,非常有害。
這天下班,上司對小馬說:“你把兩份報告次序搞顛倒了,今天老總罵了我。”當時我聽了一怔,報告是我交給小桂處理的,跟小馬無關。我準備承擔責任,小馬卻搶著承認是自己的過錯。上司離開後,我很感激而慚愧地對小馬說:“謝謝你為我承擔責任。”小馬說:“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是大事,我就不做好人了。”小馬非常真誠,他感動了我,與這樣的同事在一起,足一種幸福。
同事相處,在工作過程,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別人或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造成,可在追究責任時,上司卻指責你沒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但是,在上司把某些責任推到你身上時,你必須忍耐,但你得讓為他承擔責任的人知道你的“犧牲的偉大”。
通常,上司籠絡下屬的手段,不外乎官職、錢財兩種,但有時上級對下屬不必付出實質性的東西,而隻要通過某種表示、某種態度,便能給下屬最大的滿足,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受寵若驚的感覺,因而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為其效勞。其次,收攏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對方的心理,給地位卑賤者以真誠,給貧窮者以財物,給落難者以援力,給求職者以機會等等,這才是收攏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為官者不僅要對部下示以寵信,積極認可對方,同時還要向他們顯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下屬的過失。對那些無關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錙銖必較,當退讓則退讓。要知道,對部下寬容大度,也是把自己推銷出去、讓別人接受你的一種方法。
話要到位,意要入心
戴高帽的做法常被人恥笑,主要是因為:一來做高帽子的確很不費力,可以日產萬頂;二是人人喜歡,趨之若鶩;三則是因為品位低下、令人生厭的偽劣“馬屁”隨處都是。
其實恭維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上等品被稱為“讚美”、“讚揚”、“讚許”、“稱頌”等;下等品則被貶為“討好”、“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獻媚邀寵”。
上等的恭維有幾個主要規範:
無論真假卻令人樂於信服;
不露痕跡,不動聲色,使人渾然不覺;
氣味芬芳宜人,遠離點頭哈腰;
富有新意,而非陳詞濫調;
尺寸恰當,分量適中,正中下懷。
恭維別人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阿諛、諂媚,都是技藝拙劣的高帽工廠加工的偽劣產品,因為它們不符合讚美和恭維的標準。高帽盡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規格才行。濫做高帽是不明智的。讚揚招致榮譽心,榮譽心產生滿足感,當人們發現你言過其實時,常常因此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寧肯不去恭維,也不宜誇大無邊。
過分粗淺的溢美之詞同時會毀壞你的名聲。不論是用傳統交際的眼光看,還是用現代交際的眼光看,阿諛諂媚都是一種卑鄙的行為。正人君子鄙棄它,陰險小人也不便明火執仗應用它,即使被稱為“拍馬行家”的人,也會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
在現實的交往中,大凡向別人敬獻諂媚之詞的人,總是抱著一定的投機心理,他們自信不足而自卑有餘,無法通過名正言順的方式博取對方的賞識,表現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標,隻好采取一種不費力又有效益的途徑——諂媚。
如果一定要說些好聽的話,怎樣才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裏呢?
內容要坦誠得體,必須說中對方的優點
人總是喜歡奉承的。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奉承別人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辭會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因而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識破,從而產生不快的感覺。
讚美的話語一般來說都是善意的,即便溢美之詞也大多是好意,效果也通常是好的。一棵小歪脖樹,你誇它美麗,它絕不會盲目自大起來,而是會竭盡全力直起身子來。一個跛腳孩子,你說:“多漂亮的孩子啊!”這孩子聽了絕不會昏到認為越跛越漂亮。
態度要謙虛,並且順著對方的心思
像撫摸一隻小貓一樣順著別人的心思對待他,這是一種高明的讚美方法。順著毛捋小動物,它們都會發出滿足的叫聲,或者悠閑地搖著尾巴,甚至回過頭來舔你的手,但是如果戧著毛捋的話,至少它們會很不高興地跑開,甚至會咬傷你。
關於這一點,人與其他動物一樣都喜歡被“順著毛捋”。人的性格、脾氣、愛好等就是他們的“毛”,如果你能順從他們的這些個性特點,他們很容易接受你所說的話。
一位女士激動地跑來找一位心理醫生,告訴心理醫生,丈夫是多麼的不愛她,並且經常打罵她,她打算與丈夫離婚。心理醫生想,如果她真的想離婚為什麼要跑到這裏來呢?可以肯定,她還是想借機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於是心理醫生決定用“順著毛”的方法開導她:“你丈夫這樣做,確實稱不上是一位好男人,不過事情都這樣了,我勸你還是想法解救這段婚姻,如果一定要離婚,你也應該讓他感受到其中的痛苦。”
女士非常關切地問:“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感受痛苦呢?”
“盡量想辦法恭維他、討好他,像撫摸一隻小貓一樣順著他的心思對待他。當他覺得不能沒有你,並且以為你還深愛他的時候,你再斷然決定與他離婚,讓他痛苦不堪。”
女士覺得心理醫生言之有理,決定要試一試這個方法。幾個月後,女士又來到心理醫生麵前。醫生告訴她:“行了,你現在可以辦理離婚手續了。”
女士回答說:“什麼?離婚?我才不呢,現在我與丈夫比初戀還要幸福甜蜜呢!”
現實中的大多數人都喜歡聽好聽的,所以,不隻在處理家庭問題,在許多場合,如教育孩子、追求異性、化解糾紛等,都可以使這種方法,把該說的好聽話說到對方心坎上。隻有先順著他,最後才能征服他。
說實話也要講究技巧
與人交往,真誠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但是,真誠不等於實話實說,有些真話說出來可能會傷人,這時,你可以不說,但不可以直說。如果一定要說出來,也要學會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講出來,避免給對方造成某種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愛說老實話的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他不管到哪兒,總是不受歡迎。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無處棲身,到處流浪。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長是個“熱愛真理,並且尊重那些說實話的人”的人,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
修道院裏有幾頭已經不頂用的牲口,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怕手下的人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誠實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誠實人在買主麵前隻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裏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修道院還會把它們賣掉嗎?”
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都走了。這些話在集市上一傳開,誰也不買這些牲口了。於是,誠實人到晚上又把它們趕回了修道院。聽完誠實人講述完集市上發生的事,修道院長非常生氣:“朋友,那些把你趕走的人是對的,他們不應該留你這樣的人!我雖然喜歡實話,可是,我卻不喜歡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對的實話!所以,老兄,你滾開吧!你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去吧!”
就這樣,誠實人被院長趕出了門。
其實,故事中“誠實人”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舞蹈家鄧肯是19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女性,熱情浪漫外加叛逆的個性,使她成為反對傳統婚姻和傳統舞蹈的前衛人物。她小時候坦率得令人發窘。
聖誕節,學校舉行慶祝大會,老師一邊分糖果、蛋糕,一邊說著:“看啊,小朋友們,聖誕老人給你們帶來了什麼禮物?”
鄧肯馬上站起來,嚴肅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
老師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壓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說:“相信聖誕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我才不稀罕糖果。”鄧肯回答。
老師勃然大怒,處罰鄧肯坐到前麵的地板上。
在生活中,人與人交往貴在真誠,但這並不一定要表現在語言上,隻要你的心是真誠的,就不一定要實話實說。不論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也不論是出於保密的目的,一些不便說的真話,要用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或者巧妙地轉移話題。
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中擔任要職。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上建立核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說:“你能不能保守秘密?”
朋友回答說:“當然能。”
羅斯福笑著說:“我與你一樣。”
羅斯福的兩難推理簡直是天衣無縫:如果你能保守秘密,那麼我也能保守秘密,而且你也可以理解,因此我不必告訴你秘密;如果你不能保守秘密,那麼對不起,對一個不能保守秘密的人,我不能告訴你秘密。所以,即使在最好的朋友麵前,不該說的大實話也要守口如瓶,但是為了不傷害彼此的感情,在拒絕說出一些實情時,要學會玩點“聰明”。
委婉表達
直言是對人信任的表現,也是與對方關係密切的標誌。但是,有時直言可能逆耳,這時,就要學會婉轉地表達,以一種讓別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說出實話。例如,某公司的推銷員要求你購買他們的產品,可你不想買,你可以很有禮貌地說:“謝謝,我暫時還不需要,需要時會與你取得聯係。”這樣作答,要比直接說“我不需要”更能讓人接受。
點到為止
在與人打交道時,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不便於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時,可以借一些模棱兩可的話點到為止,以此表達你的想法。例如,你麵試了一位求職者,但是你對對方的表現並不滿意,當對方問及“我是否能被錄用”時,你可以回答他說:“我們對你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公司需要做進一步考慮。”
巧避話題
在談論一些話題時,當有人向你了解一些不便透露的內幕時,要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避開對方的“跟蹤”。例如,你無意中了解到上司的一些緋聞,而其他同事得知後,都想從你口中獲取一些消息時,你應該學會轉移話題,比如:“今天,我可沒有時間與你們閑聊。”
與人打交道,不能說的大實話就不要說,這是一種謹慎的做法,也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對於一個涉世不深的人來說,必須要清楚,許多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說話辦事不妨多留個心眼,在麵對不便直言的實情時,要學會應用方圓之理。
把“對”讓給別人
生活中,沒有人永遠都在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出了錯兒,然後糾正過來,不會因此掉了你的身價。當然,如果你盡可能多地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就更好了。
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為:“如果一定要說是我的錯,那意思就是說,你是對的了?這可不見得,對錯可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所以,他們做錯了事,習慣強辯;說錯了話,不輕易承認;傷害了別人,也不以為然。說白了,就是從來不懂得將“對”讓給別人。
有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在給學生們上課時,由於不注意,在黑板上寫了一個錯別字。一位眼尖的學生發現了,於是舉起了手,老師還以為他有什麼問題要問,這位學生卻說:“老師,您寫了一個錯別字。”
老師皺著眉頭說:“錯別字?在什麼地方?”
當學生告訴他時,他不但沒有改正過來,而且瞪著眼睛對這位學生說:“我怎麼沒有發現呢?好好再睜大你的眼睛看一看。”
這位學生擦了擦眼鏡,又仔細瞅了瞅,心想:“明明是錯的呀,難道這個字還有其他的用法。”於是不敢再做聲了。
這時老師也發現自己出的錯,但是怕丟麵子,不敢當著學生的麵承認,而是說:“我說××同學,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聰明!這是我將要留給大家的課後作業——從中找出一些錯別字,你現在著什麼急呀?”
這時,課堂上傳來了一陣哄堂大笑,老師顯得很尷尬。
怕丟臉,往往會丟更大的臉。如果這位老師能當著學生的麵承認錯誤,並表揚這位學生,不但會激發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而且也會在學生麵前樹立一個好形象。
一個人說話、辦事的道理與此是一樣的。我們該道歉的時候,要勇敢地道歉;該承認錯誤的時候,要主動承認錯誤;該把“對”讓給別人的時候,就不要遮遮掩掩。隻有這樣,你才會在做了錯事、說了錯話後,依然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
高先生與兩位朋友在談論一個話題時產生了分歧,一位朋友認為:“喝酒會傷身,所以,我從來不喝酒。”高先生卻說:“經常喝一點小酒對身體還是很有好處的。”兩人誰也不服誰,最後從談論喝酒轉到了人身攻擊。
這時,另一位在座的朋友見事態嚴重,於是站出來說:“有話好好說,關於喝酒看法,我覺得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酒喝多了,確實可以傷身,所以不易常喝。當然,酒少喝一點對身體也是有益的,這一點高先生說得很對。”
如果當初高先生與朋友能及時將“對”讓給對方,然後再接著在和諧的氣氛中探討這個話題,相信談話會變得很融洽。
所以聰明的人在與別人談話時,不論對方說的對還是錯,都不急於表態。當對方說的正確的時候,會積極地點頭示意,即使自己認為對方說得不對,也不會急於表示自己的意見。
在別人講話時,少插嘴
有一位哲人說,上帝賜予人類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讓人們多聽少說。所以,當別人說話時,你在一邊多聽一聽也沒有什麼壞處。可就是有那麼一些人,生怕自己被當做啞巴被別人賣了,不論人家談論什麼事,自己關心或不關心的;自己了解的或不了解的,他都喜歡摻和摻和,從中插一杠子。這樣的人給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討厭。
少插話,並不等於你孤陋寡聞,說多了也不見得你見多識廣。不隨便插話不僅是一種禮貌,對別人的尊重,也會向別人表明,你是一個穩重的人,不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當別人把話說完後,你可以適當地談一些自己的想法,這樣自然可以贏得別人的好感。
如果隻是聽話不聽音,在別人把話講到一半,或者自己就根本不知道對方接下來要講些什麼,就急於打斷對方,發表自己的“高見”,這樣做很容易讓自己落下“多嘴”的名聲。有三種“多嘴”的人最惹人討厭。
第一種人,不懂裝懂,喜歡趕在別人前麵,表明自己也不差。
雜貨店的張老板5年前給兒子買了一台電腦,這麼多年,張老板連鼠標也沒摸過一下,可是他的寶貝兒子整天用來打遊戲,怎麼管也管不住。一氣之下,他把電腦上的一些連線拔了下來,誰知這一拔,電腦就再也啟動不起來了。一天,他找來了一位修理工,修理工檢查完機器後,對他說:“我修過許多電腦,你這電腦是小毛病……”
話還沒有說完,張老板便急著說:“是小毛病,我平時太忙,也懶得弄它。”
修理工說:“電腦這東西更新換代太快了,我看你這台……”
張老板知道對方接下來要說什麼,趕緊插嘴說:“平時我不怎麼用,像這‘奔Ⅲ’也夠用了,買個好的,還不是讓兒子用來打遊戲呀。”他經常聽周邊的人說“奔Ⅲ”,於是說自己的電腦是“奔Ⅲ”的。
修理工又仔細看了看,他認為這台電腦至多也就是一個586,但是他沒好意思反駁對方。隻是應聲說:“是啊,是啊,現在哪家的孩子不是這樣呀。”
生活中這種不懂裝懂的人有許多,如果自己真的對一些事情不懂,即使表現出來也沒什麼,但如果刻意去用一些不當的方式強調自己的無知,就很難讓人接受了。
第二種人,聽話不聽音,打鼓不聽聲。
這種人在插嘴前很少在意對方在說些什麼,而隻是依著自己的喜好,聽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然後再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
一天,小明在自己的朋友麵前講述了自己從前的一些苦難經曆。他認為,自己與朋友有著相同的經曆,說出來對方一定會感興趣,結果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起初小明說:“我自從離開家,就很少再回去,其間我受過很多的苦,有一次……”
於是那位朋友說:“你都受過什麼苦?”
“我挖過壕溝,背過水泥,但是攢下的一點錢卻全部丟了,沒有錢時,坐公交車還經常逃票,我還……”
“那你逃票時,售貨員就沒有發現嗎?你都是怎麼逃的?”
“有時在離售票員遠一點的那個門下車,有時用假票。這還算好一點,我有時一連3天都不能吃上一頓飽飯……”
“那你不是說你挖過溝,背過水泥嗎?怎麼會淪落到這等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