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做一個圓滑處世的人(2 / 3)

小明有些不耐煩了:“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我掙的一些錢都丟了。”

且不說這位朋友由於急於插嘴而不能完全聽明白小明在說些什麼,此時小明會對自己的朋友作何感想呢?如果這位朋友能夠認真地聽小明把話講完,他就不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許多時候,你對別人產生的一些疑問,很容易從他們的話語中找到答案,這時需要你仔細地聽,而不是急於插嘴。

第三種人,催促著別人趕快把話講完。

其實這種人,並不是在別人講話時自己有話要說,而總嫌別人說話不夠痛快,囉裏囉唆。

與這種人講話,在你剛開始講話時,他便會急不可待地對你說:“接下來呢?”你還沒有說三句話,他又會說:“結果呢?”你再說,他還問:“後來呢?”當你講到最後,他卻似乎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最終呢?”在整個談話的過程中,你必須要依著他的思路說話,與這樣的人講話,隻有一種感覺——費勁。

所以,別人在講話時,你不斷地插嘴隻會惹人煩,聰明的人,在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認真地傾聽,輪到自己說話時,再談自己想談的觀點,問自己想問的問題。尤其是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他們更不會隨便插嘴。所以,當你想插嘴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問題:

傾聽時,不打斷對方的話;

把對方的話聽完;

聽懂對方的意思;

把所有的問題記在腦海裏,等對方說完後再發問。

駁人以理,斥人以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屢屢見到令人不滿或生氣的事,這時“罵人不帶髒字”的反駁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場了。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無理的提問,這種場麵往往讓人窘迫得很,這時必須使點“心眼兒”,學習些應對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得心應手地把自己從窘境中解救出來。

有一個吝嗇的老板叫夥計去買酒,夥計向他要錢,他說:“用錢買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不花錢買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會兒夥計提著空瓶回來了。老板十分惱火,責罵道:“你讓我喝什麼?”

夥計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從有酒的瓶裏喝到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如果能從空瓶裏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顯然,老板想不花錢喝到酒的言行是不適當的。如果夥計不知如何機智應對的話,或者遭到老板的責罵,或者自己貼錢給老板買酒。

在現實生活中,反駁別人的不適當的言行可采用以下一些技巧。

比對方更荒謬

一位記者向前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30億美元!”

顯然,這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清廉而來的。對於蒙博托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而敏感的問題,蒙博托聽了後哈哈大笑,然後反問道:“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記者顯然是認為蒙博托不廉潔,但並沒直說,而是用引證的方式委婉地表達,蒙博托如果發脾氣正顏厲色地駁斥,則既失風度體麵,又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而心平氣和地解釋恐怕也行不通,謠傳的事情能用三言兩語澄清真相嗎?

於是,蒙博托除了用“哈哈大笑”表示不屑一顧外,還引用了一位比利時議員的話來反問記者,似乎在嘲弄記者孤陋寡聞,但實際上是以更大的顯然是虛構的數字來間接地否定了記者的觀點。

委婉點撥

19世紀意大利著名歌劇作家羅西尼對自己的創作嚴肅認真,非常注重獨創性。他對那些模仿、抄襲行為深惡痛絕。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請羅西尼去聽他的演奏。羅西尼坐在第一排,開始聽得很入神,但是很快臉色就變得有些不愉快了。

後來,他幹脆邊聽邊把帽子脫下來,然後再戴上,如此反複了幾次,演奏者看到他的這些動作後,就問他說:“這裏的演出條件不是很好,是不是太熱了?”

羅西尼回答說:“不,我有一見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我不得不脫帽有所表示。”

雖然沒有明說,但那位作曲者一定會從中聽明白自己的抄襲行為是騙不了人的。在日常生活中,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反駁他人的方法。

幽默一點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肯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是有話要說時,不妨先用幽默開道,以一種更能讓人接受的談吐表達你的不滿,從而給對方以警示。

有一家公司的餐飲部,夥食很差,但是各種菜的價錢卻很高。員工們經常批評,甚至謾罵相關負責人。一次,一位員工買了一份菜後就開始發牢騷,他用手指捏著魚的尾巴,把它從盤子裏提起來,衝著餐廳負責人說:“喂,你過來問問這條魚吧,它的肉都到哪兒去了。”另一位員工要了一份香酥雞,他發現雞腿沒有了,於是也叫了起來:“上帝啊,這隻雞竟沒有腿,它被哪個可惡的人給偷走了?”

由此可見,幽默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反駁手段。一方麵,不會直接傷害對方;另一方麵,卻可以一針見血地表達你的態度,同時,還可以避免直接對話造成的尷尬局麵。

圓融處世就要使自己柔中帶剛,剛中帶柔。麵對懷有敵意的對手,或是讓你感到難堪的人,許多時候,不便於正麵與其發生口角。這時,就要學會以一種靈活的方式應對,這樣既能準確地傳達你的想法與意願,又不讓對方找到更多的借口來反駁你。

負麵的話少說

有人不自覺地犯有愛講負麵話的毛病。這種人說起話來,總帶著不滿意的、抱怨的口氣。上班一開口,先是說早上的油條不好吃、公共汽車老是等不來,然後又嫌早晨的開水燒得不夠開、茶葉沒有味兒。打電話總是怪對方沒有好口吻,聊起天來會說某某不講義氣,誰誰太摳門,如此等等。

與這種人在一起交往,好像世上沒有幾件能讓他稱心如意的事。如果你留心統計一下,假如他一天講了100句話,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負麵的。

愛講負麵話的人,往往用自己過於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現實,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有的人是看問題過於狹隘偏頗,隻考慮自己,不顧及其他,凡是不對自己脾氣的,都一概予以否定;有的人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看別人缺點,將別人微不足道的缺點放大。正如魯迅先生曾經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放大鏡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結果卻看到了皮膚上的皺紋和皺紋間的汙泥。那麼試想,如果再用顯微鏡去觀察,豈不就是駭人的細菌布滿全身了嗎!

愛講負麵話的人,很難與人友好交往,即使他並沒有直接說對方不好,但他萬事皆不如意的心態,讓人很難同他找到舒心滿意的共同語言。久而久之,人們還會覺得此人太“刁”,難以相處,常常避而遠之,偶有接觸,也隻好打個哈哈敷衍了事。總講負麵話的人,最終會成為難以與人相融的孤獨者。

不是負麵話不可以說,關鍵是要少說,不該說的時候堅決不說,這需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正如有一個故事中講到的: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冰棍。晴天雨傘賣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為什麼不下雨;雨天冰棍賣不動,老太太就抱怨為什麼不趕快出太陽。後來有人開導她說,晴天你小女兒冰棍賣得火,雨天你大女兒雨傘賣得快,你天天都有高興事,還有什麼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如此,於是臉上便由陰轉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來了。同樣,與人相處,也要熱情大度,注意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有時還需要用你身上的閃光點去照亮別人,讓大家的心境都明亮開朗起來,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同你友好相處。

一次,一位年輕的女孩來到聖菲利普麵前傾訴自己的苦惱。這個女孩心地善良,但是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說一些不中聽的話,但又守不住自己的嘴巴,經常說一些別人不想聽到的負麵話。所以,人們都不喜歡她。

聖菲利普決定讓她為自己的缺點贖罪,於是讓她去市場上買一隻母雞,沿途拔下雞毛丟在路邊。女孩這樣做了,然後去找聖菲利普,聖菲利普又讓她返回去,把沿途的雞毛如數撿回來。女孩又依照吩咐去做了,可是最後她卻哭著回來說:“我根本就找不到幾根,風早已把它們吹得無影無蹤了。”

“這就對了,你經常說的負麵話,口耳相傳到各地,但是,你想收回來卻是不可能的。”聖菲利普告訴她說。

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難以收回來,負麵話給別人的心理造成的影響不會立即消失。另外,習慣於說一些負麵話,會感染別人的情緒,久而久之,你會被人認為是一個不能給人帶來快樂的人,一個太狹隘、眼中沒有色彩的人。“硬話軟說”,不是要求你違心地把錯說成對,把黑說成白,而是要你在開口時一定要意識到,哪些話會對他人產生不良的影響,哪些話不適合在當時的場合說,同時,要盡可能通過交流營造一種輕鬆、活躍的氣氛,把可能影響他人情緒的“硬話”軟化,這樣,別人才更容易接受你,也更願意與你交流。千萬不要總是把苦惱的事掛在心上,逢人就訴苦,或是嘮嘮叨叨。

私語他人,善言先行

喜歡在別人背後道人長短的人是刻薄的人。每個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對於一個現實中的人,並不是你一個人能精明地看到別人的不足與缺陷,如果你自認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別人的“要害”,並且自詡觀察細致,那麼,你就會被人認為其中一定隱藏著你的私心與企圖。

劉先生的公司長期與一家外貿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貿公司的胖子經理就如同他們的財神爺。一天,劉先生勸說胖子經理與他們擴大貿易範圍,可是費了不少口舌,還是沒有得到那位經理的同意。劉先生從此怎麼看胖子經理都不順眼,逢人便說:“你看那個胖子,往公司大門口一站,蚊子都隻有側著身才能進去。”

一次,他與一家公司的經理進餐時又這樣數落了胖子一番,沒想到,對方不但沒有應聲,而且還主動打斷了他的話,轉換了一個話題。劉先生覺得很難堪。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了劉先生有這個毛病,所以都很少與他接觸,生怕哪天被他“蜇”一下。

看到這裏,你很容易想到一個詞“流言”,言辭是可以像水一樣流動的,它從這張嘴巴流進那隻耳朵,再從那張嘴巴流到另一個人的耳朵。遲早有一天,這些話會被傳入你中傷的人的耳中,那時,你傷害的不僅是一個人的自尊,而且也是你的人格。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一個聰明的人往往會拒絕小道消息,把流言飛語當做耳旁風。如果你習慣於背後論人長短,你不但會失去朋友,而且連最起碼的尊重都很難得到。如果一個人懂得做人做事的方圓之理,就一定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且用更巧妙的手段來處理一些事情。

一天,妻子與丈夫吵架,丈夫一氣之下離家出走,3天沒有回家。妻子非常著急,於是連忙到報社登了尋人啟事。上麵的內容是:

“某某,身高1.75米,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臉的輪廓棱角分明,看上去風度翩翩。出走時上身穿藍色襯衣,下身穿黑色長褲,棕色皮鞋。有知情者請速回複,電話……”

報社的工作人員看了後笑著說:“你的丈夫很英俊啊……不過這些話太空乏了,他有什麼鮮明的特征嗎?”

“有,他是一個禿子。”

“你怎麼不早說,這才是重點啊。”

“您千萬別寫上去,就是因為我說他是禿子,他才生氣離開家的。”妻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尋人啟事裏說這麼多好話的原因。”

所以,人際交往中,要盡量學會把硬話往軟裏說,口氣生硬並不是什麼好事。如果必須要議論一個人的時候,一定要多動腦子,少用嘴巴,一旦意識到你要說出來的話對別人不利時,就趕緊閉嘴,不要讓這些閑言碎語成為流言飛語。不管是“明槍”,還是“暗箭”,即使不傷害別人,也要謹慎出口,這是最基本的說話原則,也是做人做事的準則。

相反,私下要多說別人的好,這樣的話不僅中聽,而且也能表現出你為人處世的寬容與大度,以及你的感染力與親和力,一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羅斯福的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頌揚和恭維,曾有過出色而有益的解釋:背後頌揚別人的優點,比當麵恭維更為有效。這是一種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後讚揚人,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是最有效也是最高明的做法之一。如果有人告訴你:某某人在你背後說了許多關於你的好話,你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你的麵說給你聽,或許會使你感到不適,或是有些虛假——疑心對方不是誠心的。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悅耳呢?因為那更容易讓人覺得是真誠的。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拉攏一個敵視他的屬員,便有計劃地對別人讚揚那個屬員,他知道那些人聽了以後,一定會把他說的話傳給那個屬員。結果事情真如他所料,那位屬員從此對他刮目相看。

所以,不僅在對待別人的失誤與缺點時要長一個“宰相肚”,而且要盡可能地敞開心扉去接受別人,在別人背後多一點人情味,少一點尖酸腔,凡事多替別人著想。這樣,給別人營造一種寬鬆的環境,讓別人過好,自己也好過。

指錯有方,醒人有法

正麵糾正別人的錯誤是最不受歡迎的。任何時候都要記住: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糾正別人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既不要讓自己碰釘子,也不要過分強調自我。也許你的初衷是好的,但真正能領你這份人情的人並不多。在人際交往中,這也是許多聰明人避免做的一件“好事”。

尤其在你的意見與他人意見對立時,不要企圖從正麵突破,以強調自己的正確。這樣做的後果有兩種:一是,對方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隻會讓雙方關係僵化;二是,即使對方表麵上做出讓步,在心裏也不會服你。所以,這樣做不隻是麵子上不好看,而且彼此關係也隻會變得緊張。

王科長雖然職位不高,但在公司裏也算是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平時習慣於被下屬附和,在一些事情上不論自己說的對不對,周圍的人都會賠著笑臉阿諛奉承。一次,王科長身體不舒服,還沒等公司衛生站的醫生做出診斷,他硬說自己喉部發炎。醫生見狀,又是忙著開方子,又是滿臉堆笑地說:“我說科長大人啊,你老早和我打個招呼就是了,還得麻煩你跑一趟。”兩天過去了,病情變得越發嚴重,他又來找醫生,這次醫生一檢查才知道原來患了風寒感冒。事後,王科長非常鬱悶:“這幫人也不知怎麼搞的,明知我不對,還奉承著我,連醫生都不例外。”

但是,當真正有人站出來指出他的錯誤時,他就會不高興了。一次宴會上,由於一時興起,有人提議讓王科長隨便講幾句話助興,王科長很賞這個臉,於是唱了一回主角,沒想到沒說三句話,竟出了幾次低級錯誤——不是把字念錯了,就是用錯詞。身旁有人不停地低聲提醒他,這讓他覺得不舒服。第二天上班時,他還特意提起這件事:“我說咱們有些同誌真是不像話,昨天宴會上發生的一些事大家都看到了……”

糾正有級別、有身份的人的錯誤本身就很難,更何況沒有多少人有勇氣去這麼做。對於常人,或多或少也會在生活與工作中表現出像這位科長一樣的態度,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希望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優點上,而不是缺點與錯誤上。

在上麵這個事例中,那位醫生也許害怕否定王科長的判斷,所以,隻按王科長自己的說法開藥方,結果卻沒有贏得對方的信賴。所以,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並不是說,可以默認對方的觀點。如果這位醫生用下麵這種方法的話,想必更能贏得科長的心。比如,他可以半開玩笑地說:“看來王科長對醫學也是很有研究啊,不過,為了你的健康,我還是給你好好瞧瞧。”那位在會上提醒科長的下屬錯就錯在:糾正科長的錯誤不看場合與時機,也不講究方式方法。如果他能換一種方式,說不定還會讓科長大加賞識呢?比如,他可以在科長說得起勁時,帶頭鼓掌,這時科長一定會停下來,在這個時候,可以寫個字條,或是通過更巧妙的方式提醒科長。

當你必須糾正別人,但又不便於當麵指出時,應該學會使用正確的方法。

先讚同,再提醒

一次,一位從不看足球的朋友,也湊熱鬧看了一回“世界杯”,當電視畫麵上出現羅納爾多時,這位朋友為了表示自己也認得此人,於是很自信地說:“瞧,人家亨利這個光頭,看上去真酷!”在場的人都知道他是個足球盲,也就沒有人答理他。沒想到他又憋不住了,一本正經地說:“我看呐,這場比賽亨利一定能為巴西隊進兩個球。”大家看球的興致正高,沒有人想聽他在一邊胡扯,於是有人告訴他:“錯了,錯了,那是羅納爾多。”這位朋友顯得很尷尬。

所以,一次正麵的糾正——即使麵對的是一位對足球一無所知的人——一隻會傷及對方的自尊。如果那個人這樣告訴他:“你從來不看足球,還知道亨利,真不簡單!不過,像你說的那樣,這個人的光頭倒有點像亨利。”通過這樣一番提醒,對方會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以及對待他錯誤的寬容態度;否則,生硬地告訴他:“錯了,錯了。”會很傷對方的自尊心。

略微補充,稍加提問

任經理在一次年度總結會議上說:“今年大家表現都不錯,我們部門超額完成了19項任務……”旁邊的一位秘書很快發現任經理出了錯,不應該是19,而應該是29。但他並沒有當麵提出,而是在經理講完話之後,補充說:“我們明年爭取……我就補充這麼多。”接著他又問任經理:“我好像記得那個數字是9月份的,您看是不是需要我再重新核對一下?”過了一段時間,這位秘書告訴任經理說:“今年超額的數字是29。”這時,任經理又當著眾人的麵簡單地認了個錯。事後,他對這位秘書委婉地指出自己的錯誤,讓自己在眾人麵前挽回麵子表示了感激之情。

避重就輕,正確引導

如果對方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上出了錯,並且接下來,他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論述,那麼,這個錯就有必要指出來。糾正這種錯誤一定要避重就輕,正確引導。有好幾位遠方的親戚來探望王小姐,這讓她非常高興。見麵後,王小姐非常熱情,她拉住一位中年婦女的手,一口一個“二舅媽”。王小姐的丈夫從“二舅媽”有些茫然的表情可以看出,妻子一定認錯了人,但又不能確定該叫什麼好。於是催促著王小姐:“趕快去倒茶水,別隻顧說話。”在這個空隙時間,有人開始逐一介紹一同過來的親戚。等王小姐回來時,丈夫特意當著她的麵叫“二舅媽”為“三嫂”。

王小姐這才發現自己認錯人了,好在丈夫為自己救了場,要不可鬧出大笑話了。

絕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

有一句古老而真實的格言說:“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捕到更多的蒼蠅。”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忠實的朋友。用一滴蜜,而不是一加侖的膽汁去贏得他的心,這是一項最重要的交際原則,也是一種對待他人錯誤的有效方式。在麵對別人的錯誤時,要盡可能表現出你的友善、溫和、寬容,而不要過於坦誠與直白。

傑出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書中寫道:“當我嚐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這樣說,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我認為這是必要的,而不是試著了解這些話。在別人敘述某種感覺、態度或信念的時候,我們幾乎會立刻傾向於判定‘說得不錯’、‘真是好笑’、‘這不正常嗎’、‘這不合道理’、‘這不正確’、‘這不太好’。我們很少讓自己確實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有一次,卡耐基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家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看到了那些窗簾,在問過價錢之後,麵有難色地說:“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這位朋友說的是實話,可是沒有人肯聽別人羞辱自己判斷力的實話。因此,身為一個凡人,卡耐基開始為自己辯護。他說,一分錢一分貨,你不可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品質又有藝術品位的東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開始讚揚那些窗簾,表現得很熱心,說她希望家裏也能買得起那些精美的窗簾。這時卡耐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說句老實話,”他說,“我自己也負擔不起。我付的價錢太高了,我後悔買了它們。”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而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最著名的報人哈利斯·葛裏萊激烈地反對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論戰、嘲弄、辱罵就能使林肯同意他的看法。他發起了攻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在林肯遇刺的那天晚上,葛裏萊還發表了一篇尖酸、粗暴地攻擊林肯的文章。

那些攻擊使得林肯同意葛裏萊了嗎?一點也沒有。

嘲弄和辱罵是永遠不能使人信服的。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和善、最圓滑的外交家。他的成功主要源於他的一種好習慣——從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

當富蘭克林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一天,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嚴厲地訓斥了他一頓:“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使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會出力不討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接受了那次慘痛的教訓後,為自己立下了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

在以後與人交往的日子裏,他變得不再武斷,甚至不準許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肯定。他變得不喜歡說“當然”、“一定”等,而習慣用“我想”、“我認為”等。當別人陳述一件他不以為然的事時,他不會立刻反駁,或立即指出對方的錯誤。他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對方的意見是正確的。他很快就得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他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減少一些衝突。他甚至認為:“我發現自己有錯時,也沒有什麼難堪的場麵,而我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使對方不固執己見而讚同我。我一開始采用這套方法時,確實覺得和我的本性相衝突,但久而久之就愈變愈容易,成為我的習慣了。”

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你指責別人隻是剝奪了別人的自尊,並且使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