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做一個圓滑處世的人(3 / 3)

話上留一線,以後好見麵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時口舌的危害性確實不小,一句不負責任的話輕則傷人自尊,重則會引起糾紛。最常見的“口禍”便來自玩笑。

一家公司的一位男士新婚不久,身體就開始發胖。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來公司時,見到了這位發胖的男士,由於他們是舊識,所以便在一起聊了很多,最後,女同事的先生說:“瞧你滿臉橫肉,怎麼搞的,像豬一樣。”大家聽著都笑了起來,那位男性一聲不吭,等所有人都走開後,他便大罵起來。女同事送走自己的先生後,立即賠不是,收拾殘局。

好朋友彼此開玩笑,損來損去無傷大雅,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詞太過直白,難怪讓人受不了。後來,那位胖子再也沒有與那位女同事的先生有過來往。

一定記住:嘲笑別人,對他人的自尊心的傷害是一時難以愈合的。所以,開玩笑要適可而止,損人要有分寸,否則傷害人,甚至得罪人就得不償失了。

還有一種最傷人的語言,那就是“得理不饒人”。這些人一般口氣都很硬,嘴上功夫厲害得不得了。在生活或工作中,往往習慣性地發揮他們的辯才,直到把別人辯得啞口無言、臉紅脖子粗也不放過。這種人也最容易得罪人。許多時候,不論自己有理沒理,一旦用到嘴巴,就絕不會認輸,而且也不會輸,因為他有本事抓住你語言上的漏洞,也有靈活應變的能力,讓你猝不及防,更無招架之力。在談判桌上、在辯論會上,這種人也許是個人才,但是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這種人反而會吃虧,虧就虧在“得理不饒人”上。

有一位年輕人到報攤買報:“您好,來份報紙。”

“要什麼報?”

……

交了錢之後,年輕人便拿著報離開了,剛走出不遠,就聽後麵有人喊他說:“喂,年輕人,你給我錢了嗎?”

年輕人一聽,回頭高聲說:“我明明給了你。”

“沒有啊,我確實沒有看到。”賣主高聲喊道。

“那不是嗎!”年輕人又衝著他大叫,“自己看不見,還怨到我頭上。”

聽他這麼一說,賣主也不甘示弱,與他對罵起來。

於是雙方都準備動武,好在被周圍的人勸開了。

因為一張報紙發生一次糾紛多不值得。但現實中的一些人往往就是這樣,得理不饒人。如果年輕人用客氣的話說:“我給你放在那兒了,你好好找找。”或許對方在找到後還會向他致歉,可是年輕人卻不這麼想,認為自己占著理,對方“冤枉”自己,所以,口氣變得硬了起來。試想,如果他下次還要買報的話,還會到這家報攤來嗎?如果不來的話,為了一張報紙他就要跑到更遠的報攤。

一個懂得圓融處世的人,他一定會“得饒人處且饒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話、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在說服別人的時候,也會力保對方的麵子,並以此為切人點,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別人會以他的寬容、明智而接納他。生活中,正是因為一些人不善於運用這種說話方法,把事情搞僵,致使很好的朋友成了冤家,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巧借話中話傳情達意

在處世交往時,切忌心直口快。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不管你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隻要經你的口說出,就可能對別人造成無形的傷害。那麼,在與人交往中如何說話才能既表達自己的意思又不得罪人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就是——如果要說難聽的話,一定要注意場合、時機與表達方式。許多人不注意這一點,隻圖個痛快,衝著別人滔滔不絕,事後又擔心朋友的麵子掛不住,或是埋怨朋友沒有讚成自己的觀點。一來二去,事端也就生出來了,矛盾也就在所難免,好端端的朋友會很快成為死對頭。

小劉與小李在同一車間工作。一次,小劉向小李借了100元,事後好長時間都沒有還對方,並且對此事隻字不提。這讓小李非常納悶,他想張口問對方,又怕因此傷了對方的麵子,也顯得自己小家子氣;不問吧,對方又好像忘了這件事。所以,這件事讓小李很傷腦筋。其實小劉從來就沒有忘記這件事。那他為什麼就是不還小李錢呢?

話還得從一年前說起。一年前,小李剛來車間時,小劉為小李墊付過100元飯錢,事後,小李竟把這件事給忘了。好一段時間,小劉也像現在的小李一樣矛盾,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於是向小李借了100元。

按道理,隻要一方把事情說明了,相信大家誰也不會計較什麼。但小李卻是個急性子,見小劉沒有還錢的意思,於是逢人便說。一次,他們在一塊吃飯時,小李聲稱自己的飯卡沒錢了,並順口問小劉:“哦,上次你是不是借我100元錢?”

小劉很爽快地回答說:“我想起來了。不過,你去年也借過我100元。”

然後小劉幫他回憶了當時借錢的情景,小李也突然想起這件事來。於是小李急忙說:“那還還什麼呀。”

此時,雖然兩個人依然能夠坐到一起,但是明顯可以從中感覺到一些不和諧。從此,兩個人再也沒有金錢往來,關係也越來越差,並且都說對方小心眼兒。

話又說回來,本來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問題就在於他們在這件事情的做法上欠妥。試想,如果當初小李忘了還小劉的錢,小劉也不應該將計就計,把錢再借回來,並且故意不還,同時,小李也不應該直接追問對方,而應該選擇一種更理智的方式。接下來,我們試著探討一下更為合理的處理方式。

對於小劉,如果小李忘記了還錢,可以委婉地提醒對方:“飯卡又沒錢了,回頭我得存點錢。”如果對方因此反應過來,即使麵子上有些不好看,但他隻要主動說:“想起來了,我還借過你的錢呢。”事情就好辦了,接下來,小劉完全可以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作答。

對於小李,如果確實忘記了自己也借過對方的錢,也不要急於當麵追問,而要找一個適當的時候,如發工資等,然後調侃似的說:“錢真不經花,除了還別人又得借著花。”

如此,才能把這件事情處理好;否則,就會讓雙方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生活中的許多矛盾,都源自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可見,說話是要講究學問的。尤其在處理一些敏感問題時,話既要說得到位,還要說得中聽。但是,若以一種直白的方式達到這種效果很難,所以,一定要學會說“話中話”。以下介紹幾種方法。

適當地運用比喻

話不宜說得太明白的時候,要學會用比喻的方式表達。例如,你與一位客戶聊了很長時間,但對方又聊得正高興,無意離開,你又迫切地希望改日再聊。這時不可以告訴對方:“今天我們就聊到這兒吧。”這樣,無異於向對方說:“你該走了。”很傷對方麵子。為了不傷麵子,又讓對方體察出你的意思,你可以打個比喻,如可以說:“我這幾天比熱鍋上的螞蟻還忙。”或者說:“瞧,我的眼睛都快像熊貓了。”這時對方往往會知趣地說:“是啊,那我就不多占用你的時間了。”然後你再稍表歉意。如此一來,又不傷對方,也讓你顯得很好客——這麼忙還樂意與對方聊這麼長時間。

恰當地給出暗示

通過暗示,讓對方從你的話中體味到你真實的意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暗示不好,對方就容易產生誤解,所以,暗示一定要恰當。例如,你被邀請參加一次宴會,當主人端上美味的菜肴時,你發現都是你平時最忌口的,或是你最討厭的食物,但不管怎麼說,你總不能以實相告。因為如實相告會讓主人很難為情,不得不另外為你再張羅一番。通常,人們遇到這種情況時,都不會以實相告,而是采取委婉的方法暗示別人。但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就看你暗示的技巧了。如果你說自己身體不適,不能吃過多的食物,那麼,就會給整個宴會的氣氛潑一盆冷水,畢竟,沒有人喜歡一個病人出現在宴會場合;如果你說自己已經吃過了,那麼,又會讓人覺得你太虛偽——這個理由很難站得住腳。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讚美這些菜肴,然後稱自己不太餓,但為了感謝主人盛情款待,稍微吃上一點。如果你死活就是不吃,口口聲聲稱自己吃過了,或是身體不適,就很可能讓主人心生愧疚,認為自己招待不周,或是菜肴不當,同時,還會懷疑你是在有意挑刺。

巧妙地說出假話

假話並不一定就是壞話,但是假話說得不好,很可能就會成為壞話。例如,你平時很好喝兩口,恰巧一天下班後有人極力邀請你去喝點。而此時你不想去,那麼以什麼理由來拒絕呢?“自己不想喝”或是“已經戒酒”顯然不行,“工作太忙”、“身體不適”也站不住腳。如果你執意要這樣回答對方,那不就等於明著向對方說:“我就不給你這個麵子。”尤其對於一些職場中人,出於工作需要,有時很難拒絕別人的各種邀請。如果你確實不方便去,或是不能去,要學會把假話說得逼真些。以上麵喝酒為例,如果你說自己不想喝,那不等於打自己嘴巴嗎?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愛喝兩口,所以,才邀你去助興。如果說自己工作忙,在對方看來,整天在一起工作,誰還不知道誰的底細,再說下班後你還能忙到哪裏去。所以,這樣作答也會讓對方掃興。最好的回答就是:“我正在參加一項職業培訓,總不能喝得醉醺醺的去聽課吧。”這樣作答,很容易獲得對方的理解。相比之下,這個理由比其他理由,不容易讓對方一眼就識破。

為人處世,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非常重要。不論是建立友誼,維持友情,都要從說話辦事開始。話說得巧,說得到位固然皆大歡喜,但是,並不是在每個場合,對每個人,應對每件事情,話都應該說在明處。這時,就是考驗你應對能力的時候了。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可見,想讓對方成為你的知己,就要學會以一種妙巧的方式引導對方去了解你、走近你。

許諾的話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反悔意味著言而無信,會給一個人帶來嚴重的誠信危機。所以,有頭腦的人在許諾別人之前,都會做全盤的考慮——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例如,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談得很投機時,也許他會不經意地說:“等有時間我幫你問問去。”或者說:“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事後,前者早就把自己說過什麼都忘得一幹二淨,可是後者卻時時惦記著對方的承諾。一來二去,雙方之間的一些事情就說不清楚了。如果後者是位急性子,追問起這件事,前者該怎麼回答,可能的結果也隻有3種:硬著頭皮幫別人把事辦了;強詞奪理,硬說自己沒說過;找一個借口反悔。

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況是第三種,即找借口反悔。固然,反悔時需要借口,但我們往往不在意這樣一種事實:在許諾時就有意留下反悔時可以使用的伏筆,則會使借口更為圓滿。

為此,你不妨做出一些大膽的許諾。隻要你在做出許諾的同時,必須告訴對方可能出現的各種麻煩和客觀的約束條件——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以讓人家事先有思想準備,一旦未能實現不至於對你失去信任。做到這一點,需要掌握以下幾種許諾方法。

模糊表態法

所謂模糊表態,即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請求做出間接的、含蓄的、靈活的表態。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的交鋒。這是一種常用的社交方式。模糊表態在許諾時可以給你帶來兩種好處。

一是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明確表態。這時,模糊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對事業對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是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有利於穩定對方的情緒。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厚望,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圓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相反,若話並沒有完全說死,則使他感到事情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後機會的降臨,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事都得模糊表態。該明確表態也含糊其辭,那是十分錯誤的。那麼,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用模糊表態的方式?

當事態不明朗時,宜用模糊表態法。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有個過程,有的還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倘若迫於情勢,你不能不有所表態的話,最好還是采用模糊表態的方式。例如,你可以說:“這件事比較棘手,讓我看看再說。”這樣給自己以後的態度留下了回旋的餘地。

經驗豐富的人往往用幽默話語,如引用一則寓言故事或一則笑話,不作直接的回答,留給對方去思考、尋味,這可說是模糊表態中的高招了。

當與對方處於初交時,宜用模糊表態法。就拿談戀愛打個比方,有正、反兩例,可資借鑒:小王和小李平時性格都內向,且接觸異性的機會少,經人介紹,他們倆相識了。初次見麵,雙方都有了點意思。接下來是兩人交談,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試探。幸好他們倆都還聰明,懂得初次交往的表態藝術。

在分別時,小王對小李說:“我對您的印象總的來說不錯,不過還是初步的,有待以後進一步了解。”

小李也微笑著回答:“我和您的感覺一樣。”

這裏雙方的表態都是模糊的,既表達了願交朋友的意向,又為自己留下了回旋餘地。雙方都高興,也為以後的進一步交往打好了基礎。

然而另一對青年卻非如此,小張和小丁也是經人介紹認識的,初次見麵,小張就把嘴一翹,衝著小丁說:“我對你不感興趣。”弄得小丁掩麵而走,大哭了一場,埋怨起介紹人來。小張的表態無論是方式、場合,還是語言的選擇都太缺乏藝術性了。

彈性許願法

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彈性的許願。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是很準,就應把話說靈活一點,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這種許願能給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餘地,但一般會給對方留下疑慮,取得對方的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通常彈性許願多用在上司、朋友與親戚中間。因為當這些人向你提出一些請求,或是希望你對某些事情表明自己的態度時,你往往不可以當麵給予消極的回答:“這種事我辦不到。”或者說:“你們再找找別人好吧?”為了給出讓雙方都容易接受的表態,最好的方式就是“假積極”,即一方麵態度要顯得積極,另一方麵說話要保持彈性。

一次,經理找到財務處小趙,經理就孩子上學、老婆生病……與小趙聊起來沒完沒了,從直觀上看雙方並沒有談實質性問題,但機敏的小趙還是從經理的話中感覺出一些名堂來——經理想漲點工資,卻又不好意思向老板張口,於是想通過小趙給老板捎個口信。於是小趙很知趣地說:“說起工資,是該調整了,單位上次調整還是兩年前的事,這事我盡可能向老板反映反映。”聽小趙這麼一說,經理會心地笑了。

事後,小趙隻是向老板簡單地反映說:“這月工資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增加了。”老板也不是很在意他的話。下次,經理見到小趙後急忙打聽工資的事,小趙裝出一副無奈的樣子:“我都跟老板反映兩三回了,老板說現在不是調工資的時候,我也隻能幫你做這些了。”聽後,經理對小趙表示了感謝。

如果小趙不采用彈性許願法,而把話說得太死,其結果就大不一樣了。試想一下,當聽到經理想漲工資時,小趙這樣說:“這事我可做不了主。”想必經理一定會非常沒麵子,並且對小趙會產生其他的想法。

所以,彈性許諾在許多場合都可以讓你輕鬆避免別人給你帶來的麻煩,同時,還可以讓你盡可能多地去獲得別人的信賴。

隱含條件法

對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許願。也就是說,如果你所做的承諾,不能單獨完成,還要謀求別人的幫助,或是需要別人對你做出什麼承諾時,那麼你在許願時一定要把這個限定條件講出來。

高先生生性懶散,辦了一個廢品收購站多年卻沒掙到一分錢。正在他愁眉不展時,恰巧他的表哥剛調到一家鋼鐵廠負責廢舊鋼材回收。

於是高先生一合計,找到表哥,要求表哥答應自己一件事:“能不能以高於標準的價格收購我的廢舊鋼材?”表哥沒有直接告訴他:“廠裏有規定,自己必須按規定辦事。”而是笑著對他說:“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價格高低主要取決於廢品的質量。如果你事先能對廢鋼進行分類,同樣的廢鋼,每類我肯定會給提高價錢。”

高先生也覺得表哥說得在理,所以也就不說什麼了。表哥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為表弟設定了條件——廢鋼分類。因為他知道,這對於一向懶散的表弟來說,他肯定是不可能做這些事的。

所以設定條件許諾,就必須要對自己許願的內容做必要的限製,這樣既可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又顯得話語靈活,分寸適當,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

打鼓聽聲,聽話聽音

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有個窮人患了病,由於沒有錢及時治療,以至於病情漸漸加重,醫生說他沒有治愈的希望了。病人禱告眾神,說如果能治好自己的病,他一定會設百牛祭,送禮還願。他妻子正站在旁邊,聽他這麼說,便問道:“你從哪兒弄這筆錢來還願呀?”他回答說:“你以為神讓我病愈下床,是為了向我要這些東西嗎?”

這故事是說,實際上不想做的事情,人們倒最容易答應下來,人有時候心口不一。由此看來,察言是一門很有學問的技巧。人內心的想法,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

話題映射心理

人們常常將情緒從一個話題裏不自覺地呈現出來。話題的種類是形形**的,如果要了解對方的性格、氣質、想法,最容易著手的步驟,就是要觀察話題與說話者本身的相關狀況,從這裏能獲得很多的信息。

與中年婦女交談時,她們的話題多是她們自己,因為她們覺得自己才是應該關心的對象。有時也談論丈夫或孩子,那是她們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談論他們也等於在談論自己。對於這樣的中年婦女,你要以一個傾聽者的身份出現,承認她們是賢惠的妻子、偉大的母親。

年輕人談論最多的話題是車子、房子。例如關於車子的話題,幾乎會涉及車子的品牌、行程、速度等各個方麵,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暫時買不起車,但是卻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他們之所以熱衷於車的話題,無非在表示自己將來有能力購車,或者是一種自我虛榮心的炫耀。因此,你要聚精會神地聽他們神侃,最好不要擺出討厭或不耐煩的表情,你的耐心就可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語言習慣表露內心秘密

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還有因個人的水平而出現差別的心理性的措辭。人的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就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關,通過分析措辭常常就可以大體上看出這個人的真實形象,在這種意義上,正是本人沒意識到的措辭的特征比詞語的內容遠為真實地告訴我們其人自身。

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的人,獨立心和自主性強;常用複數的人多見於缺乏個性,埋沒於集體中,隨聲附和型的人。

人們總是認為是在用自己的話說話、交流。實際上無意中在借用別人的話,有自我擴大欲,反過來探尋這一點,就能窺見其人的內心深處。例如,對談話者使用難懂的詞和外語的人多是將詞語作為掩飾自己內心弱點的盾牌。擇業時,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過分矯飾,反而畫蛇添足,讓別人如墜雲霧之中。這種情形常常不過是反證了對自己的自卑意識,將詞語作為盾牌,掩飾自己的自卑感。

說話方式體現真實想法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感情或意見,都在說話方式裏表現得清清楚楚,隻要仔細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從說話的簾幕下逐漸透露出來。

(1)通過說話節奏破解深層心理。如果對於某人心懷不滿,或者持有敵意態度時,許多人的說話速度都會變得遲緩,即便想表達什麼,中間也是不間斷地暫停。如果有愧於心,或者說謊時,說話的速度自然就會快起來。例如,有一個男人每天下班都按時回家,而有一天他下班後卻留在辦公室與同事打撲克。一回到家,他就馬上跟老婆說他加班了,而且還要詛咒,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活幹不完等之類的話。他的說話語調也一定會比平常快,這樣,他可以解除內心潛在的不安。遇到男人這樣時,做老婆的一定要慎重,什麼事一旦有了開頭,就會有下次,不可掉以輕心。

(2)音調抑揚頓挫表明自我表現欲強。對於那種心懷企圖的人,他說話時就一定會有意地抑揚頓挫,製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有一種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顯示欲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來了。例如,有位領導在台上講話時,他會時不時地改變語速與音調,說到動心處,會慷慨陳詞;說到傷心處,甚至會落下兩滴淚。在生活中,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偶爾會表現得抑揚頓挫,那你一定要注意觀察,他一定是有什麼想炫耀的事情。

(3)聽話方式決定為人態度。構成談話的前提包括了兩種不同立場的存在者,即說話者與聽話者。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對自己說話後的各種反應,來了解對方的深層心理。如果一個人很認真地聽話,他大致會正襟危坐,視線也一直瞪著對方;反之,他的視線必然會散亂,身體也可能在傾斜或亂動,這是他心情厭煩的表現。有些人仔細傾聽對方的每一句話,等到講述者快說完時,他也會透露自己的心聲,這表明,他很尊重對方說的話;反之,不等你說完,就插一句其他的話,或是在你說完後,他也不當回事,這說明他對你的話不感興趣。

所以,從說話的方式方法上也可以破解對方的心理密碼。不同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說話習慣與方式,如果你能準確地把握他們的語言特點,並在溝通過程中認真品味對方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那麼,即使對方刻意想隱藏什麼,或是想表達什麼,你都能從中找到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