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效應
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都遵循著一種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精神與物質需求基礎之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體現在具體的交往行為中,即成功的交際遵循互惠效應。
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同樣,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所以,即使在還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也要學會遵循這一效應,避免給人留下一種“無事不登三寶殿”,或者貪圖心強的印象。這在與人建立初步信任與交往時非常重要。
適度效應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年輕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感情用事,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彼此關係更融洽、密切,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1)不要一開始就靠得太近。畢竟是初步交往,所以不可以隨便與初次交往的人交心,雙方最好保持一定距離。例如,在你遇到一點困難後,有人主動伸手幫了你一把,因此你們有機會相互認識。這時,你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對方:“你就是我的朋友。”或稱兄道弟。一個輕易說別人是自己朋友的人,都會讓人覺得太輕浮。最恰當的做法就是,逐步深入了解對方,讓對方有一個逐漸適應你、接納你的過程。許多人在這一點上做得太過簡單,自己認為值得深交的人,便不給其留一點空間,急於表示自己的態度。這反倒會容易影響雙方關係的健康發展。
(2)限製交往的寬度與深度。一個人人際關係麵狹窄不是什麼壞事,如果僅是因為相互握過手,或交換過名片,就認定是朋友,未必會顯得輕率。生活中,那些堅持“我交往麵極廣”這種想法的人,反而會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腐朽。
所以,與人打第一回交道時,不該涉及的方麵就不要涉及。有些人與對方見麵還沒說兩句話,便會張口問一些對方的隱私,或是不該問的問題。例如,一位推銷員向你推銷商品時,突然索要你的家庭住址或是電話,你會同意嗎?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回避。與人初步交往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不隻是問話,在其他方麵也要適度限製交往的深度與寬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人際關係;反之,就會交際失度,給人留下不良印象,或直接導致交際失敗。
平衡效應
平衡效應有三層意思,不論哪一層,在生活中都有極強的參考意義。
(1)做人要四平八穩。這樣的人才讓人覺得踏實、可靠。與人第一次交往時,如果你能給人留下這種印象,相信對方很樂意與你繼續深交。例如,你是一個喜歡說大話的人,即使你是真心想表達些什麼,而一旦被人識破你有說大話的毛病,也會懷疑你說過的真話。同時,你還會給人留下一種做事不踏實、靠不住的感覺,如此一來,怎麼讓人相信你。
(2)要平衡雙方的地位、身份等。例如,你是一位很有身份的人,但是想結識一些普通人,這時,身份不是優勢,如果處理不當,它很可能成為一種阻力。有位科長很喜歡結交朋友,一次家人都想吃烤羊肉串,為了省點錢,他決定請教一位烤羊串的攤販,讓對方教自己怎麼烤。開始兩個人還聊得挺開心,對方不但教他如何做烤羊肉串,而且還告訴他這種生意怎麼做。可是說著說著,這位科長卻拿自己的身份說起了事,他說自己的手下如何如何地怕他,自己辦事時別人如何賞自己的臉。聽他這麼一說,烤羊肉串的攤販心想:“你拿科長來咋呼誰呀,我隻是一個烤羊肉串的,又不招惹你。”所以,也就不再把這位科長放在眼裏,對科長提出的問題也隻是草草作答。所以,與人交往時,要學會擺正自己,在照顧到對方的同時,要學會讓對方更快地接納你。
(3)要平衡現存的各種關係。現在,每個人都免不了會有各種類型、各種級別的朋友。在這些朋友當中,如果你不懂得平衡藝術,就會招惹許多麻煩。
請看下麵的例子。
A先生在生活中結識了幾位新朋友,但大家都沒有正式打過交道。一次,一位朋友升遷了,A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特意上門祝賀。不久,另一位朋友在生意場上吃了官司,正巧A先生有事在身,沒有在第一時間向朋友表示慰問。事後,這位朋友認為A先生對自己不夠真誠。
像這樣的誤會會嚴重挫傷彼此的感情,問題不在於朋友誤會A先生,而在於A先生忽略了一些細節,在朋友眼中,使自己的友情杠杆失衡。成功的交際必須要學會平衡,不論你交什麼樣的朋友,至少要在朋友眼中做到一視同仁,這是一種處世藝術。
兩眼一抹黑,求人有妙招
求人辦事最怕的就是一個情字,最難的也是一個情字,交情、感情、人情……如果你的人生中缺少了這個字,可以說舉步維艱。經常見到有些人在遇到急事求人時,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也許隻有這個時候,他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個情字的價值。
可是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著良好的社會關係。對於一些關係困難戶來說,求人必須學會先求情。小趙初到某地,人生地不熟,自己又缺少一技之長,為了能盡快找點活幹,先站穩腳跟,經常會像乞丐一樣沿街“乞討”,希望好心的老板能夠收留他,為他提供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但每次都會懷著希望去敲門,轉而又會失望地離開。漸漸地,他開始明白,一個人沒有正常的社會關係,再缺少點能耐,求人比登天還難。
的確,兩眼一抹黑,即使你把姿態放得再低,也很難辦成幾件事。所以,不論求人,還是求事,一定要有關係才行。如果實在沒有什麼關係可用,也不要低三下四,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求人家給你一杯羹。這樣的話,即使人家給你,你還能吃得下去嗎?
當然,你也不要與自己較勁:“求人還不如求己。”說實話,要是誰都能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的話,誰還會去求別人呢?
凡事都要慢慢來,當別人還不了解你、不認識你的時候,不要抱怨別人太無情,而要學會改變自己求人辦事的方法。
投石問路
向河中投塊石子,先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才能讓自己找到過河的正確道路。當你麵對陌生的人與事時,不要不知深淺,逢人便推銷自己,或是急於博得人們對你的信任。王先生被派到外地擴展快餐連鎖經營業務,這可是一項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現在到處都是搞業務推銷的,想獲取對方的信任,並與你建立合作關係很難。
要不怎麼說,王先生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呢。一次,他在餐廳就餐時,旁邊有幾個人正在閑聊,這幾個人之所以能引起他的注意,不但因為對方的話題讓他感興趣,而且還有說話的口音。不久,王先生在起身時,假裝不注意把打火機碰到對方腳下,然後起身去撿,這時,對方也很有禮貌地為他挪開。這樣一來,王先生有了與對方搭話的機會,在向對方致謝後,他特意又稍帶了一句:“你們是山西人,還是內蒙古人?”
對方的幾個人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山西人。”
王先生立刻客氣地說:“我也是山西人啊。”
一來二去,王先生與他們聊了起來。一會兒,王先生又問對方:“剛才,你們不是說要打算開一家食品店嗎?我倒建議你們主打咱們山西特色的。”
“是啊,你和我們想到一塊兒了。”
你一言,我一語,很快王先生就遞上了自己的名片,並答應帶他們到公司參觀。後來,王先生幾乎用同樣的方式結識了許多新客戶。
投石問路,看似是一種老套的求人方法,如果運用得當的話,無疑是最實用的方法——進可攻,退可守。
借事生題
如不方便一開始就向人張口,怕對方不滿足自己的要求,而給自己帶來難堪,那麼,就要學會巧妙地從某事引發一番議論,然後加以引導,便能順利進入話題。劉二做小本生意多年,經常與陌生的人打交道,不論遇到誰,都能與對方搭上話。一次,他在賣西瓜時把秤砣給丟了,眼看著賺錢的買賣做不成,劉二哪能不著急,但是一時半會兒找一杆秤還真挺難。所以,劉二就打起了附近一家小賣部的主意。於是他徑直走了過去,掏出兩元錢買了一包煙,邊抽邊與主人聊了起來:“你這兒生意咋樣?”
“不怎麼樣,我看你賣西瓜挺賺錢。”
“還湊合吧,不過今天肯定是賠錢了。”
“這話怎麼講?”
“這不,不知哪個小子把我的秤砣給偷走了,這不是壞我的買賣嗎?”
“買賣重要,還是秤砣重要,趕快去買一個吧,年輕人。”
聽主人這麼一說,劉二便答道:“不過今天沒時間了,還是想法借一稈吧。”
恰巧主人有一稈老式秤,他見劉二挺憨厚,於是主動答應借給他。劉二裝作很驚喜的樣子,表示先借用半天,並答應答謝一個大西瓜。
從劉二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技巧不難看出,求陌生人,起初一定要給雙方都留有餘地,不要一上來就直奔主題。通常,在對方不知道具體情況的時候,即使能幫助你,也會暫時選擇拒絕。以劉二為例,如果他推開門就張口借秤,對方很可能會以“無秤”為由拒絕他,畢竟,這對對方來說,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反過來,劉二即使知道對方有意說謊,也沒有什麼辦法。
換位思考
在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一定要照顧到對方的心理,如果隻是強調自己,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那麼,對方就很難接納你。所以,求人時一定要做一些必要的換位思考,這樣才會盡可能做到兩全其美。
有一座工廠宿舍樓,一樓住著老工人,二樓住著年輕人。一天深夜,一些年輕人喝酒猜拳,大吵大鬧,到了淩晨兩點還不罷休,吵得樓下老工人睡不著。
於是,一位老工人氣憤地走上樓去,大聲斥責道:“你們真是太不像話了!”
但這些年輕人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喊叫得更凶了。
過了一會兒,又一位老工人來到樓上,笑著對他們說:“小夥子們,你們白天工作累了一天,深夜又喝這麼多酒,對身體一點也沒有好處,還是早點休息吧。”
這回,聽了老工人的話,年輕人很快就靜了下來。
年輕人之所以沒有聽第一位老工人的勸告,關鍵在於,他太過強調自己,而忽略了年輕人的麵子。而第二位老工人所說的話,讓年輕人覺得有理,並且很難再拒絕。
觸及良心
通常,以“隻有你才能”這樣的口氣可以使原本的拒絕變為默許。美國心理學家馬卡德,將良心視為“隱身的說服者”。也就是說,在求人辦事時,如果你能觸及他的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對方就很難拒絕你。
新聞記者為了成功采訪一個人,往往會三番五次嚐試接近對方。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接受他們,為此,記者們經常會不厭其煩地解釋,並讓對方從內心深處感到“自己對對方來說真的很重要”。經過這麼幾個來回,對方也就會轉變態度。
綜上所述,當你缺少門路,而又不得不求助陌生人時,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先變“生”為“熟”。求陌生人辦事,必須要在縮短距離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時間內更多地了解對方,與對方在感情上融洽起來。有句話:“道不同,不足與謀。”隻有誌同道合,才能談得攏。萬事開頭難,隻要對方能接納你,那麼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求人辦事,空手道也要玩出麵子
中國人好麵子,一般人隻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想到求人,即使帶上厚:禮去求人,一時半會兒也不好意思張口,總有繞不完的圈子。如果再讓你兩手空空,隻帶著一張嘴去求人,恐怕你更張不開嘴。
所以,即使是小事,隻要你求著別人了,總免不了要有所表示,一方麵還個人情,一方麵也為日後留條路,但是比較起來,這還是一種相對消極的態度。大多數人在求人辦事時,更習慣以禮先行,避免事情辦成再答謝,那樣生怕給人留下話柄。
羅先生與陳先生比鄰而居10多年了,按道理說也算老交情了。平時,羅先生遇事經常找陳先生幫忙,但日後總不忘還上一份人情,如,今天搬家具求著對方了,那麼事情過後會馬上送上一瓶二鍋頭,明天讓對方捎帶個什麼東西,也不忘送上一包煙。時間久了,這也就成了他們交往的一種習慣。一次,羅先生又有求於陳先生,陳先生二話沒說,答應了他的要求。事後,羅先生由於沒有時間,所以當天沒有回報對方什麼。這讓陳先生的心裏挺不舒服。
其實,不是陳先生很在乎對方送他什麼,而是讓他心裏感覺到對方忽視了他,所以,在下次被羅先生求助時,就顯得很不樂意。
人的心理就這麼微妙,尤其是在求人辦事的時候,一定要先滿足對方的某種心理需要。要想讓自己空手求人不失麵子,同時還要保證成功率,那麼在精通人情世故的同時,還要從以下兩方麵著手。
先鋪路再求人
生活中,一個與人老死不相往來的人,突然有一天要求人辦事,可想而知,他能得到什麼;一個見人就求,完全不顧及麵子的人有求於人時,也不會有好結果。說白了,這兩種人都做了分外事,求人也要把握分寸。
以上兩種人之所以求人難求,就在於他們忘記了這一點。王阿姨雖說不是什麼能人,但是遇到什麼事從來不求人,用自己的話說就是:“有吃有喝的,為什麼一定要去低三下四地求人呢?”所以,有人也戲稱王阿姨為女強人。可是女強人也有軟弱的時候。一次,為了孩子上學的事她不得不硬著頭皮求了一回人。這天,王阿姨兩手空空地找到了一位朋友,想讓朋友托人幫助孩子進入一所好的學校。雖然她美言與承諾說了不少,但這位朋友平時深知王阿姨的為人,於是,果斷地以自己與相關負責人關係惡化為由拒絕了。
還有一種人,那就是見人就求,這種人也很容易被人拒絕。老黃經常在別人麵前稱自己求人辦事很有麵子,並且自己的門路也很廣,但是了解他的人都清楚,老黃可是一個事事求人、時時求人的人。不論是自己能否完成的事,都會習慣性地向他人張口。一次老毛病又犯了。那天,天氣非常熱,老黃突然想到要吃西瓜,但自己又懶得起身,於是衝著辦公桌對麵喝茶的小王說:“你沒事的話幫我出去買個西瓜,要冰鎮的。”小王當時一聽,肺都快氣炸了:“什麼事讓我跑腿,想吃自己去買。”於是老黃又讓其他人去買,也都被回絕了。
所以,像王阿姨與老黃這樣的人,即使以重禮求人,恐怕也難以被人接受,更何況空手求人了。當你在求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方對你平時的整體印象,如果你平時就是王阿姨或老黃這樣的人,不該張的嘴最好就不要張了。為此,要空手求人,事先一定要把一些事情做得更融通,讓人更樂意接受。小呂雖然不怎麼會來事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求人辦事兒時,人們都很少駁他的麵子。有朋友不解地問他:“你空著手都能求動一個人,是不是燒了高香?”小呂隻能告訴他:“你要學會疏通人性。”的確,在平時的為人處世中,小呂從不說別人的閑話,也不嫌貧愛富,與任何人都能合得來。如果今天大家在一起嗑瓜子,有人對小呂說:“哥們兒過來湊個熱鬧。”像這樣的情況小呂從來不拒絕,再就是,平時有人要求自己幫點什麼忙,小呂總是笑著說:“你太客氣了,像這種事直接招呼就行了。”
小呂總是能給人留下一種憨厚、熱情的印象。當他遇到什麼事的時候,總是邊開玩笑邊提出來,不用他多說什麼,總有人會搶先站出來幫他。一次,他有一個困難需要幫助,但周圍的朋友都幫不了,於是隻能找領導了。這天,他帶著好煙好酒找到了領導,沒想到領導堅決不收,並且警告他說:“你從哪裏學的這一套,要是想辦事就把禮拿回去!”最後,領導把事情幫他辦了,並沒有收他的任何禮。小呂有些過意不去,於是想找領導表示一下心意,沒想到領導卻說:“你的心意我接受了,但是以後絕不能再給我送禮,我很欣賞你這個人,人緣也不錯……”以後,有求於領導的時候,小呂便會委婉地提出來,隻要領導能辦的都會幫他辦成。
可見,有時別人願不願答應你的求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你個人,而非你帶的禮物。從這個角度來講,空手求人也能求出麵子。
不說小氣話,不做分外事
我們經常把說話與辦事聯係在一起,的確,想辦事就得先說事,說得好才能辦得好。所以,在求人辦事時說話也就顯得尤為關鍵。通常除了不著邊際的假話,以及連篇累牘的大話外,最讓人接受不了的就是小氣話。
有一位老教授年薪40萬元,許多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他,並且誇獎他很有才。一次,他應邀到某機構講學,又借此炫耀了自己一番。在場所有的人頓時對他敬佩有加。但在私下與人交往時,人們卻發現他有一個很不受人歡迎的習慣,那就是喜歡說一些與自己身心不相稱的小氣話。如,這次講演結束後,人們都熱情地向他討教一些問題,而教授卻說:“問問題可以,不過我有個要求,因為你們要占用我的時間,而我必須要準時趕回單位,這其中的損失怎麼辦啊?”聽他這麼一說,人們都大眼瞪小眼,誰也不作聲了,這樣一來,教授便很快離開了。不過,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被邀請到這裏來講學。仔細回想一下這個例子,如果當初教授不談個人私利的事,轉而說一些場麵話,如“我真的有事在身”。相信,人們會不失對他的敬重。
尤其在眾人麵前說一些不中聽的小氣話,不但會讓自己的形象受損,而且也容易招致人們的鄙視。
因此,當一個人不認識你,又怎麼願意與你交往呢?可生活中就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求人辦事時,根本不考慮別人,隻考慮自己,甚至根據利益對等原則——你幫我辦事,我給你好處,大家誰也不欠誰的——來補償人情。正是因為這樣,才容易說出小氣的話,做出不體麵的事。例如,一位朋友請大家吃水果,如果他塞給你一個蘋果,你在接受蘋果的同時千萬不要說:“我回頭給你一個梨。”禮尚往來雖然是一種求人辦事的規則,但是,話說出來,事情做出來,一定要讓人覺得舒服。
通曉人情世故,慎落求人俗套
有“理”有“禮”才會有“利”。不論為人處世,還是求人辦事,許多時候難就難在“禮”上,聰明能幹的人,往往求人辦事很有一套,他們不但能把世故與人情都看得很透,而且與人交往時不落俗套。
生活中,那些送大禮辦小事,或是送了禮卻辦不成事的人,大多時候都落了送禮的俗套中,即有求於人時,才會把禮送上,或是送上貴重的禮品,以禮“壓”人,讓對方不得不為自己辦事等。其實,這種做法都不是聰明人的做法,聰明人知道如何讓一份小禮品送出大人情,也知道如何才能通過送禮解對方燃眉之急,或是讓對方錦上添花。
對於普通人來說,求人辦事雖有許多講究,但是歸結起來,有以下兩種方式不容易落人俗套,並且效果也是最好的。
關鍵時候,把人情作為大禮
有一位公司董事長每年年底收到的賀卡與禮物就像雪片一樣。可是當他退休後,每年最多也隻能收到一兩件不值錢的禮物。以往踏破門檻的訪客都漸漸地“隱退”了,正在自己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來看他。在董事長任職期間,他並不很在意這位下屬,雖然對方沒有帶什麼像樣的禮物,卻讓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沒過多久,這位退休的董事長又被原公司聘為顧問,自然,他首先想到如何提拔這位送禮給他的年輕人。所以,求人辦事的時機非常重要,在關鍵時刻,也許隻需要走個形式,就可以輕鬆地把事情辦妥。再如,小明早就想求上司為自己辦點事,可是苦於兩手空空,送不上什麼像樣的禮。一次,公司要選舉一位生產副總裁,小明的上司便是候選人之一,他要與幾位候選人角逐副總裁職位。在這個節骨眼上,每一票對上司來說都非常重要,上司想盡一切辦法拉選票。這時,小明第一個站出來,發誓要為上司投票,並積極地參與到為上司拉票的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