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把眼光放到可以做到的高度(3 / 3)

鬆下幸之助無疑是深通為人處世之道的人,他知道,越是小人物,越是需要平等。因為小人物也有自尊心,卻沒有被人追隨吹捧的機會,所以他們對別人的態度會非常敏感,他們內心有沒有平等的感覺,將大大影響他們的情緒。

瑪麗·凱曾經在一家公司當業務員。有一次,她參加了整整一天的銷售訓練課。課程結束後,由總裁做激勵演講,然後一一和大家握手。瑪麗·凱懷著異常激動的心情排在隊伍中。終於輪到她了,但總裁卻連正眼都沒有瞧她一下,冷漠甚至有些厭煩地從她的頭頂望過去,看看後麵還有多少人,根本沒有覺察到瑪麗·凱在和他握手。

總裁冷漠的眼神刺得瑪麗·凱心裏隱隱作痛。她感覺到,總裁根本就沒有將員工真正放在心上,接見和握手隻不過是一種形式,他們隻不過是他的賺錢工具而已。

這件事使瑪麗·凱深深地感到,作為一位領導者,在雇員眼中不僅要有權威,更重要的還要有人性。因此,她在創辦企業之後,一直以這件事作為鏡子,並選擇馬太福音裏“我在幫助別人,別人也在幫助我”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盡量做到公平對待雇員,尊重他們的人格,使每個人感覺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後來,盡管她的公司擁有20餘萬員工,盡管她已成為世界工商界的名人,但她每月仍然要抽出時間,接待從世界各地回到總部來輪訓的400名雇員,並且請他們到家裏來做客,用親自烘焙的點心招待他們。她和每一個人熱情地握手,並且親切地交談。每當她感到疲勞的時候,她總會想起自己當年排隊和那位總裁握手時的情景,於是就會立即打起精神。她說:“我將給每一個來到我麵前的人全然的注意,不管我自己多麼疲勞。”

正是對人的關愛,使她掌握了打開員工心靈之門的鑰匙,看到了他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並給予嗬護——與人平等處事——從而也掌握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碼。

真話留一半讓人去悟

人與人平等,或虛或實,就看你怎樣撩起它的麵紗。有些事情與是否平等並非有必然的聯係,例如你對一個朋友說:“你不該這樣辦事,而應該……”而對另一個朋友說:“你為什麼這樣辦事?”對前麵的朋友需要把真話說透,而後麵的朋友隻用說一半真話就行了,或者提示一下就能管用。兩個朋友會感到不平等嗎?非也。不同的說法隻與對方的接受能力有關,並不是關心一個,不關心一個。所以,不要把一些與平等不相關的事混淆了。

對朋友要講真話,但是真話看什麼場合說,在不利於朋友接受真話的場合,你對他說了真話反而對他來說是故意給他丟醜。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旁敲側擊,或者說一半留一半。隻有對方明白過來就行了,不必說得清清楚楚,讓其他人也聽到了。

田豐是三國時一個著名的謀士,可是他在處世交往上卻經驗欠缺。一、他不了解袁紹的性格與氣量,以為可以得到與其他謀士平等的待遇;二、他說真話選擇的場合不對,當著那麼多將領們說袁紹戰略決策的錯誤,豈不是傷他的麵子嗎?無所不能的袁大帥!你田豐算哪個山上一顆蒜?竟把老子往腳下踩!如果田豐私下對袁紹說:“大帥,你出兵官渡有所欠妥啊。”這樣會是什麼結果呢?田豐會被關起來接著被砍掉腦袋嗎?

真話說一半是水平,也是方法。像袁紹這樣的傻瓜,就是真心話如三江水一樣多,也隻會先淹死自己。

對於一個反應能力差的人,你對他說真話,隻會給自己製造麻煩。誰不知道“話說三遍淡如水”。可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一些人還是“話說三遍”,甚至更多。盡管事與願違,但說話者卻還在埋怨聽話者的遲鈍、沒有悟性。這樣的人,空有一副好心腸,處世上卻是失敗的,至少白費了自己的口舌。

“話說三遍”,是覺得“話”的有理,“話”的重要。因此,就要重複一遍,然後再強調一遍,或者更多,生怕別人聽不懂,生怕別人聽懂了而沒有引起注意,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可以說,“話說三遍淡如水”,其中的“話”有些是有理的,是該說的。問題是這“三遍”對某些人是過度了。過猶不及啊,有理,超過了度,也就無理了。“三遍”雖然用心良苦,但卻很少有事半功倍的。

首先,真話說過頭了,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有希望得到別人信任、讚賞的心理。“三遍”容易使對方誤解,好像覺得自己太笨,太沒有靈氣。

其次,真話說過頭了,易挫傷對方的積極性、創造性。一般人都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說話者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豈不更好?

第三,真話說過頭了,易誘發對方的逆反心理,尤其對於逆反心理較重的人來說。你的“話”盡管有理,隻是由於“說”多了,“說”得對方不耐煩了,對方就很容易對著幹,越說越不辦。

其實,有理的“話”,重要的“話”,說在明處,說得恰到好處,“說”到見好就收就算可以了。心有靈犀一點通。說話,能夠提醒對方,對方的聰明才智就可發揮,並且,最為重要的,對方會感受到一種虛妄的平等,而信心十足。

你會不會對人開玩笑

你喜歡對人開玩笑嗎?生活壓力大,朋友、同事之間相互調侃、開開玩笑,也許是放鬆自己、改善同事關係的一劑良藥,但是開玩笑可不是鬧著玩的事,弄不好玩笑成了“完笑”。有位朋友深有感觸地說,辦公室玩笑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也是惹禍上身的導火索,開不開還得要因人而異,因場合而異。

上司適當的時候與下屬開幾句玩笑,會達到一種彼此平等的效果。而同事之間不恰當的玩笑,會讓人感到被歧視了,失去交際的平等認同。

適當的玩笑是對死氣沉沉的空間進行必要的“補氧”。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一天到晚比老婆老公相處的時間還長的同事之間難免產生小誤解,在紮實的專業能力外,相得益彰,機智幽默的玩笑的確能化幹戈為玉帛。溝通是多方麵的,而隻在有事的情況下,有一說一,公對公地交流,未免有些幹澀,而且輕鬆的環境也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玩笑好開人難悅。大多數人對玩笑的接受程度是相當高的,但也有人很討厭別人同自己開玩笑。

在你沒有確定你周圍的同事裏誰是討厭開玩笑的人之前,建議你還是要小心一些。即使是你十分了解的同事,其心情也是有陰晴冷暖的起伏,所以在你玩笑話出口前,最好看看人家的“天氣預報”。

老板的玩笑不是好開的。雖然有不少人認為玩笑沒關係,但開玩笑要看場合,要掌握好分寸。

在你感覺言語幽默機智的玩笑背後,實際上是對別人觀念和智慧反饋的試探與溝通,如果老板沒聽懂你自認為有意思的笑話,是對誰的智商的貶低?如果這個玩笑過於簡單低級,更是對誰的智商的貶低?

有些上司在工作中經常運用幽默能使人感到親切自然,進而充分體會工作的愉悅。管理者進行管理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使員工準確、高效地完成生產任務,而一個輕鬆的工作氣氛十分重要。在一些令人尷尬的場合,恰當的玩笑可以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有助於縮短大家彼此的心理距離,改善上司在下屬中的形象,並在無形中提升親和力。但是上司也應該避免利用玩笑諷刺下屬,那樣隻會產生抵觸情緒,對實現管理目標毫無幫助。

開玩笑要看時間

當別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和煩惱時,情緒比較低沉,常常需要的是安慰和幫助,如果這時去打趣逗笑,便不合時宜了,弄不好,人家還以為你是幸災樂禍。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裏也會有不同的情緒。例如:工作不順利,遭到領導批評,家庭發生矛盾等等,情緒都可能出現低落。這時就不宜去開玩笑。

開玩笑要看對象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潑開朗,有的人沉鬱寡言,有的人豁達大度,有的人則小心多疑,對不同個性的人,要做到玩笑因人而異。同樣的玩笑,對有的人可以開,對其他的人就不能開,對男性可以開,對女性就不能開,對青年人可以開,對老年人不一定能開。如果不注意各人的特點和承受能力,就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本來是一次比較愉快的聚會,結果也可能弄得不歡而散。

開玩笑要講究內容健康

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這是故意揭人家的“瘡疤”,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津津樂道男女之間的私情,繪聲繪色地傳播庸俗、無聊甚至下流的情節,這是在尋求感官刺激;捕風捉影,以假亂真,把小道消息作為茶餘飯後的笑料,這是種不負責任的低級趣味。凡此種種,都是屬於開格調不高、內容不健康的玩笑,是不應提倡的。開玩笑的內容一定要清新健康、風趣幽默、情調高雅,使所開的玩笑帶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開玩笑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得到陶冶。

開玩笑要看場合

當別人在專心致誌地學習和工作時,不應去開玩笑,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影響別人的學習和工作。在一些比較嚴肅、緊張甚至是悲哀的場合和氣氛之中,例如參加莊重的集體會或重大的活動,包括平時參加各種會議時,也都不能嬉笑打鬧,以免衝淡現場的氣氛。在公共場合和大庭廣眾之前,也應盡量不要打趣逗笑,因為人多嘴雜,容易引起某些不必要的誤會。

領導者的“三個反對”

平等往往通過各種力量的權衡而產生,領導者以平等的觀念搞好與四麵八方的人際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呢?我認為,有兩句話可仔細琢磨:

一是大事要商量,待人要有度量,工作要盡力量,個人的事要自量。就是說,領導者一定要處理好對上、對下、對內、對外以及與親屬之間的關係,做到大事不擅作主張、工作盡心盡力、待人不卑不亢,尤其要注意在非分的利益麵前“手莫伸”。

二是對上下左右都能理解、支持、關心和尊重,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在對待牽涉親戚朋友、家屬子女利益的問題上不搞以權謀私,不當“妻管嚴”,不聽“枕邊話”;對那種“夫妻科,父子室,孫子倒茶爺爺喝,兩個親家桌以果”以及“兒子開車老子坐,外甥寫稿舅舅說,媳婦提水公公喝”的裙帶風要堅決抵製。

此外,還要做到“三個反對”:

一、反對“妻管嚴”。做領導工作一般很忙,常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上班人一堆,下班有人追,吃飯有人催”。對此,做妻子的要充分理解。如果“上麵壓,下麵罵,回家老婆孩子噘嘴不說話”,領導者是當不好的。因此,領導者的妻子在家裏不能搞“妻管嚴”,而要當“賢內助”,支持丈夫把工作做好。

二、反對“四點哲學”。現在,一些幹部奉行一種特殊的處世哲學,即“對上捧著點,對下哄著點,好事吹著點,壞事瞞著點”。這也是一種不正之風。對這種“四點式”作風領導者應當堅決反對。

三、反對“老好人”。老好人往往吃香,“一事當前先縮頭,遇著矛盾繞道走,開會研究再研究,管它冬夏與春秋”。這是老好人領導鮮明寫照。如果你作為一名領導者、管理者,在處世中奉行這種典型的老好人主義,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有利於開展工作的良好人際關係。領導者在工作中應當做到:求大同堅持原則,存小異互諒互讓;廉潔奉公,服務他人;政務公開,相互監督。這才是領導者應該堅持的正確的人際關係準則。

領導者的人際關係是多方麵的,它以放射性方式同上級、下級、同級、群眾、組織、親屬等進行交往與聯係,從而形成了一個領導者“人際關係交往輪”。

從領導者處理人際關係的客觀效果透視,其人際關係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積極、友好、融洽的人際關係,它體現平等、合作、服務、高效;一類是消極、庸俗、滋生內耗的人際關係。它的特點是有利於拉關係、走後門、找靠山、攀熟人,為自己謀私利。社會提倡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而堅決反對建立消極的人際關係。

朋友不在麵前的時候也要維護平等

與朋友交往,如果相聚的時候是“實”,那麼不相聚的時候就是“虛”。“虛”的表現比“實”的表現更重要,也更能體現你與朋友是否真正的平等友好。

說地道了,朋友不在你麵前的時候,你對他的態度最能反映出你與他的關係是很好、一般,還是不好。真正的朋友,形雖離而神相通。“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有的人盡管與朋友關係不錯,可是當朋友不在麵前的時候,就隨便地有失公允地評價起他,把朋友的秘密、甚至隱私公布於眾。後來他說的話又傳到朋友耳朵裏去了,結果造成兩人關係的破裂。

“平等”二字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卻不是每個人相處時都能夠做到彼此平等。當麵說我們是平等的,可一分開後,就又不平等了,這種“平等”是畸形的,虛偽的。要談平等,朋友之間就要始終如一地維護對方的利益。當有人誹謗和曲解朋友的時候,雖然朋友不在,有你在,你就應該站出來為朋友講一句公道話。

人生最難得到的就是真心朋友,但是被朋友出賣的那種滋味你嚐試過嗎?

處世交往,需要明白這個事實,朋友之所以將他的“隱私”告訴你,他的目的是為了贏得你的同情、愛憐,要你及時幫助他出點子、想辦法。但這些“隱私”被人知道的範圍不能大,隻能“你知、我知”。

朋友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你,即使沒有叫你保密,也證明他對你的極度信任。對此你隻有為他分憂解愁的義務,而沒有把這種隱私張揚出去的權力。如果不把保密作為一種義務,一種責任,而熱衷於流言蜚語,把朋友的“悄悄話”公諸於眾,假如是無意間的泄露,還情有可原,但也得向朋友道歉,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風言風語,甚至被歪曲事情真相,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相反還會把事情搞糟。同時,還會使你失去朋友,甚至失去周圍同事對你的信賴,最終你成為孤家寡人。

馬克思在巴黎的時候,與詩人海涅之間的友誼,達到了“隻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當進步,寫下很多戰鬥詩篇,夜晚他就到馬克思家中朗誦自己的新作。馬克思和燕妮就一起與他加工、修改、潤色,但馬克思從不在別人麵前“泄露天機”,直到海涅的詩作在報章上發表為止。海涅稱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為世人所羨慕,所稱頌。

隻有在朋友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仍為朋友著想,這才夠得上真正的好朋友。

除了不說朋友的隱私外,還得不說朋友的“不是”,盡管那“不是”是客觀存在的,也不要說,以防別人傳到朋友耳朵裏,會讓朋友覺得你在說他的壞話,放大他的缺點。朋友之間有話當麵說,背後半句也不要說,除非是在背後誇獎朋友,宣傳朋友,如果你的誇獎和宣傳被他知道了,那他會非常感動的。

不要總是依賴朋友

朋友之間也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製約性與依賴性,這些不屬於友誼的範疇,隻不過是習慣罷了,但深深地影響著你與朋友的關係。如果你擺出控製者或依賴者的架勢,你就不可能體會友誼的真正含義,你也不是一位真正的朋友。

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誼之間,有一條模糊不清的界限。有些人與朋友的關係惡化,令人失望或令人非常不滿,他們難以區分健全的和不健全的友誼。

過分地依賴會損害你和朋友的關係,而且雙方都不愉快。朋友並非父母,他們沒有法定責任來指導和保護你,他們可以給你支持,但不可能包辦代替你,你必須清楚,這隻不過是朋友的原本狀態。

你自己不能做決定,缺乏主見,就會使你受到朋友正確或錯誤的意見影響。為此,你應該立刻決定,擺脫對朋友的依賴。

有的人恰恰相反,他們盛氣淩人,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總喜歡指手畫腳,不管朋友的想法如何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種做法為友誼的發展埋下了不祥的種子。

卡羅琳,是一位有三個孩子的年輕的母親,她有一個女“主人”式的朋友。剛搬進一個居民區時,莉拉進入了卡羅琳的生活,她像隻母雞似的把卡羅琳嗬護在翅膀下。不久後,卡羅琳發現,莉拉不僅是母雞,還是山大王。“起初我挺喜歡她,”卡羅琳說,“我是她的特別好友,她要我幹啥,我就幹啥。有時我感到似乎受到她的壓製,但我不知該怎麼辦,因為我的確喜歡她,希望與她保持朋友關係。可是現在我漸漸不願意聽從於她了。我感到了我們之間的平等正在被她所打破。她不斷滲透自己的權力,把我變成了她可以自由調遣的人。”

莉拉感覺到了卡羅琳正在疏遠自己,於是她意識到,如果她真想與卡羅琳或任何人交朋友的話,她應該學會與人平等相處,有來有往,互相幫助。也就是說要弄清自己必須幹什麼,並把它付諸實施。

如果你想對朋友說:“你應該”、“你不應該”、“你最好這麼辦”、“你必須這樣”,那麼你無疑是想控製朋友的生活,這種做法,會使朋友感到很不愉快,與你在一起有壓抑感。

一個人試圖進行控製另一個人,那麼朋友間的平等就無從談起。如果你是被控製者,不要認為有人為你操心一切是再好不過的了。控製你的朋友不是知心朋友。這一點你會感覺到。你一旦把自己從對方的操縱下解放出來,就會感到重新找回了自我。當對方在意你的時候,他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來平等地看待你。為了恰到好處處理這一問題,我建議你在交友的時候,一開始就不可有依賴朋友的想法,從用商量的口氣“幫我一下好嗎?”,到最後會直接說:“你給我幹一下。”你覺得無所謂,但是卻打破了朋友間的平等,並且依賴朋友會使自己逐漸喪失積極生活的能力。

當朋友依賴你的時候,你要巧妙拒絕。幫助朋友是應該的,但不能把他的事全包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方的依賴性的滋長,也有你的因素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