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急處站穩,險處回首(1 / 3)

誇獎過頭會讓人覺得是諷刺

誇獎恭維別人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要把握一個度。因為高帽子盡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規格才行,濫做過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讚揚招致榮譽感,榮譽感產生滿足感,但當被誇獎被恭維的人發現你言過其實時,他會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和諷刺。所以,誇獎不能過頭了,抬高了別人,反而出力不討好。

過分而粗淺的溢美之詞,會毀壞你的名聲和品味。不論用傳統交際的眼光看,還是用現代交際的眼光看,過分的誇獎都有阿諛諂媚之嫌。正人君子是鄙視這種人的。孔夫子說:“巧言令色,鮮仁矣。”毛澤東生前也多次批評胡亂地誇獎、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風。可見,誇獎過頭了,俗不可耐。

在現實交往中,大凡向別人敬諂媚詞的人,總是抱著一定的投機心理,他們自信不足而自卑有餘,無法通過名正言順的方式博取對方的賞識,表現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標,隻好采取一種不花力氣的途徑——誇獎別人,恭維別人。那麼,怎樣才算誇獎適中呢?

誇獎的話要坦誠得體,必須說中對方的長處

人總是喜歡奉承的,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中固有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獎,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說得太多了。

誇獎別人首要條件,是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應一個人的心理,因而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識破,而產生不快的感覺。

不要像一個暴發戶花錢似的,大手大腳把高帽子到處送

對於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談,也不要隨便奉承,要等你找出他喜歡的是哪一種讚揚與誇獎,才可以進一步交談。最重要的是,切不要不分青紅皂白隨便恭維別人,因為世上還有一種人不吃這一套。

高帽就是誇獎過分的產品,說白了就是美麗的謊言,首先要讓人樂於相信和接受,不能像把傻孩子說成天才一樣離譜;其次誇獎別人要言詞美麗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糟蹋自己,也讓人倒胃口;再者,誇獎的話不可一日說多遍,忍不住想誇人家,也要想法子在語言上突破,肜式上突破,不能說相同的話,毫無特點的話。

一則寓言說:小偷看見狗從旁邊走過,便不停地把小塊麵包扔給它,狗對小偷說:“你這家夥,給我滾開!你這種好意使我感到非常害怕!”

這個小偷就是個不善處世的家夥,他連狗都騙不了,任人麵前還有所作為嗎?因此,既達到了誇獎與恭維的目的,又讓被誇獎與恭維的人不感到在給他戴高帽或者設置陷阱,你就是個善於誇獎的人了。

學會在別人的勢力範圍內生存

人在世上活動,習慣形成大小各種圈子,也叫勢力範圍。你有時或許不得不進入別人的圈子,或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這時你如果不善於周旋,學會生存技巧,你的境地會很糟糕。

“別人屋簷下”,就是對勢力範圍的一種形象話說法。隻要你處在別人的勢力範圍之中,並且依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以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不多,以人類“同性相斥”的特點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很低的。

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辦事,你會受到有意無意的排斥,讓你感到巨大的精神壓力。這一點,在辦公室裏尤為突出。今天,那些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當領導闡述其觀點後,他馬上會裝出大徹大悟的樣子,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暗地裏或用暗示等方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在表麵上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時間一長,盡管在大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兒“弱智”,但領導卻備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

有個古老的典故,叫“南轅北轍”,意思是說目的地在南方,但駕車的方向卻對準了北方,結果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同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誠的下屬,他總是同自己對著千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這位下屬的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可能對上司的威脅性就越大。

小黃在某鋼廠宣傳處工作,有一天,處長突然叫他整理一個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其實,這是處長對小黃的一次考試,它將關係到小黃足否還能繼續在機關呆下去。本來對這樣的材料,他並不感到為難,但有了無形的壓力,便不得不格外精心對待。花了一個通宵,寫好後反複推敲,又抄寫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小黃就把材料送到了處長的桌子上。處長當然高興,快嘛,字又寫得遒勁、悅目,而且在內容、結構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可是處長越往下看,笑容越收斂,最後,他把文稿退回了小黃,讓他再認真修改。小黃麵對滿臉嚴肅的處長,真叫人搞不清什麼地方出了差錯。小黃轉身剛要邁步,處長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對,對,那個‘副廠長’的‘副’字不能寫成‘付’,這不合文字規範,你把它改過來就行了。”

小黃想,原來處長是忌諱自己是副處長。想到這裏,小黃在修改稿裏把處長前的“副”字全刪了。當處長看到修改稿後,義恢複了先前高興的樣子,還一個勁地道:“來得快,不錯。”處長從此把小黃視作了自己人。

在別人的勢力下,不能表現得太完美,善於處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一點兒瑕疵,讓人一眼就看見他“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搞錯了!”這樣一來,盡管你在別人的勢力中生存就不會讓對方感到有威脅了。楊子榮“智取威虎山”,既顯示自己有能力,又不讓座山雕感到他的到來會衝擊其勢力。

適當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點兒,也就等於把別人抬高了許多。試想想,抬舉對方的時候,對方還懷有敵意嗎?就像那位處長,他不願自己是副的,當他終於發現了小黃材料中的一個錯字的時候,他終於找到了批評的理由,而小黃恰恰是那個無意中寫錯的別字,解救了自己。麵對有權威、有勢力的人,隻有當他對你諄諄教誨的時候,他的自尊和威信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

經驗可鑒,不可依賴

經曆是一種財富。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許多時候,經驗可以告訴你別去做什麼,但無法告訴你該怎麼做。例如,你恭維人很有一套,隻要你親自出馬,三句恭維的話就可以把對方“擺平”。這自然算是一種能耐,但是當你碰到一個務實的人呢?那麼經驗也許會告訴你:“對這樣的人不能老調重彈。”接下來你就需要動動腦子,想出一個新的取悅對方的辦法。

做事情也不例外,一回生,兩回熟,做的次數多了自己會積累經驗。但是,經驗大多時候在重複勞動或是工作中更有效,而真正麵對新事物、新問題時,經驗往往是靠不住的,更可怕的是,這時過分依賴經驗反倒會束縛自己的思維,錯失擺在眼前的機會。

花錢買東西,總得先交貨再交錢。買房子也不例外,原來都是先蓋好房子,再出售,但是,霍英東卻不想走這條老路,他反問自己:“先出售,再蓋房不行嗎?”

當其他開發商都想如何節省預算,把房子蓋得既漂亮,又能提升房價時,霍英東卻擺脫了這種束縛,他通過預售得到了大筆資金,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競爭力。如果說其他開發商可以憑借經驗生存的話,那麼霍英東卻能憑借腦子發展。所以,憑經驗做事,還是憑腦子做事,是判斷一個人能否成事的關鍵。

這裏有一個關於日本西武集團老板堤清二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堤清二有一次發現旗下一家經營麵包的商店生意不太好,於是指示商店下回不到原先的廠家進貨了,最好換一家。於是,商店老板就照著指示更換了一家供貨商,結果,商店的營業額因此劇增。其他人得知這一消息後,便紛紛仿效——堤清二的商店賣什麼貨,他們就賣什麼貨。堤清二非常生氣:“這哪裏是做生意,分明是搶生意。”說是這樣說,但堤清二還是指示屬下再一次更換供貨商,銷量卻穩中有升,反觀其他店鋪,連獲得穩定的利潤都很難。堤清二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把握住了顧客喜歡新鮮的這一特點,所以他打破常規,適時地變換產品種類,以此獲得顧客的青睞。

做生意須動點腦子,死貨可以變成活錢,平時做事情該變也得變,變化才會有機會。有一位村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一個方子——將玉米稈和樹葉加工成飼料,豬不但愛吃,而且還上膘。於是,他興衝衝地去申請專利。幾個專家還沒聽他把話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什麼玩意兒,你這不是寒磣人嗎?告訴你吧,我們搞相關研究都20多年了,還從來沒有聽說這也能申請專利。”村民不服氣,請來了專業機構進行實驗,得出的結論是:“這種飼料不僅加工成本低,而且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可以申請專利。”最終專利申請成功,這個村民也因此富裕起來了。

有時,做事就得不認這個理兒,如果這個村民隻知憑經驗喂豬,不知道申請專利,如果他隻知道被回絕後像其他人一樣知趣地離開,那麼,他就不會獲得這個專利。這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很簡單,不要輕信專家,大多專家都是經驗主義者;不要過分依賴經驗,經驗隻是做事的參考。

人情突變,防患未然

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做受傷後的拐杖,複原後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朋友所拋棄,沒人願意再給他幫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沒人願意領受他的情。

張小姐“要好”的朋友小曄,曾經是她高中時的同學。她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畢業後又進入了同一家公司。進入公司後不久,小曄就因為表現出色被晉升為部門主管。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這話在張小姐眼中一點不假,自從小曄上任後,見到張小姐,不再像從前那樣熱情,總是愛理不理的。日子久了,雙方關係就變得疏遠了。

但有時出於無奈,小曄也會向張小姐尋求幫助。出於同學關係,張小姐麵子上掛不住,經常會盡力去幫助對方。可事後,總是覺得自己被對方利用了,又由於自己心腸太軟,隻能把苦水往自己肚裏倒。偶爾,她會把這些事情告訴其他朋友,大家都勸她放棄這份友情。當張小姐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小曄卻傷心地流下了淚,因為她除了張小姐,竟沒有一個朋友。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事情!

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永遠玩不了“施恩術”的。比如說,給人幫助不能過於“挑明”,以免傷人自尊;施恩於人不可一次過多,否則會成為對方的負擔,雙方很難維持關係。這種人隻會用“互相利用,互相拋棄,彼此心照不宣”來推擋,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奧秘之處,所以無法達到人情操縱自如的境界。

生活中,為了避免出現張小姐與其朋友小曄之間的友情危機,一定要學會理智地處理人情關係。具體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與朋友建立共同的興趣愛好

共同的興趣、愛好,可以成為彼此交情的紐帶。比如,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相互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遇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東西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下了友情。某軍校外麵有一條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這裏跑步鍛煉。一位姓王的教員和一位姓高的教員,每天跑步之後在這裏相遇,然後一起散步,邊走邊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兩個人都愛好寫作,少不了交流體會和看法,彼此雖沒有物質的交往,隻是一種信息和思想觀點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都覺得受益匪淺。時間長了,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形成了習慣,不管春夏秋冬,不約而同準時到這裏會合。後來,王教員調到北京,高教員還經常打電話來問候,他們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