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在一起,多“泡苦水”,少顯示優越感
人們在一起共事時,大家同舟共濟,共同的命運把彼此連在了一起,隻要采取合作態度,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關照,是最容易產生感情認同的。特別是在困難環境中,彼此相依為命、共渡難關、情誼深厚,可能終生難忘,交情將更為牢固。比如,當年不少知識青年從城裏到鄉下插隊,幾年中大家一個鍋裏吃、一個炕上睡,哪一個人受了欺負,大家一起為他鳴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轉化為深厚的感情,銘刻在各自的記憶中,不管日後分散山南海北,做了什麼工作,但誰也不會忘記這段感情。
共事時間長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時相處時間並不長,但隻要同心協力,相互支持、彼此關照,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同樣可以建立難忘的交情。有這樣兩個軍人,一個在司令部當參謀,另一個在政治部當幹事,平時並沒有什麼交往。有一次部隊拉練,他們兩人作為工作組成員被分到了一個連隊。部隊每天走百裏路,行軍路上,他們互通情況,搜集材料,一起幫助連隊組織好行軍,為解除戰士行軍的疲勞,還輪流做宣傳鼓動;腳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幫助對方挑泡,買了吃的一起分享。就這樣,行程千裏,圓滿完成任務,兩個人也結下了深深的友情。20年後,當了部長的參謀到外地開會,還專門繞道到某陸軍學院去看戰友。兩人見麵,憶起當年一起行軍、分吃一個蘋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別提有多高興了。你看,10天的交情,記了一輩子。
放棄“一次**際”的心態及行為
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願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於衷,而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後繼有人”的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即使受助者一時無力給你回報,但你的行為風範,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有時我們說,做人要方圓一點,並不是說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多耍心眼,多動腦子,怎樣從別人那裏撈到好處,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人根本沒有交際,他不是利用別人,就是被人利用。方圓就是要使自己靈活應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其宗旨是建立、維護一段友情。
得理讓人,失理容人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多數時候都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一般情況下是一方得理不饒人,要占更大的理,而另一方則據理力爭,誰也不服誰,最終的結果隻能是,雙方的衝突會不斷升級。
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見到這樣的事情,如小兩口吵架,一方如果不依不饒,得理不讓人,那麼另一方往往也不會輕易讓步,誰也不願主動妥協,最終很可能釀成一場家庭暴力。下麵是一對夫妻從茶杯開始一直摔到彩電的經過,很有值得借鑒之處。
星期天,妻子小王和丈夫都在家。由於工作不順心,丈夫最近的情緒比較低落。小王一上午忙著打掃房間,收拾家具,丈夫拿著一張報紙斜靠在沙發上翻來覆去地看。小王知道丈夫最近不順心,也就沒讓他幫著做家務。小王收拾小茶幾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丈夫放在上麵的茶杯碰到地上摔碎了。說來也巧,就在昨天,小王剛打碎了一個杯子,沒想到今天又打碎了一個。這套茶具是丈夫一位老同學從國外帶回來送他的,做工非常精致,丈夫很珍愛,時常一邊把玩,一邊讚歎這套茶具“確非尋常俗物”。
平時丈夫幾乎舍不得使用,就是怕被摔碎了,最近由於心境不佳,才拿出來獨自享用的。沒想到讓妻子兩天打碎了兩個,丈夫當時就變了臉。小王也不依不饒:“不就是兩個杯子,至於這樣嗎。不要在外麵受了氣,回來拿老婆當出氣筒。真有本事的,也不至於把兩個杯子看得比老婆還重要。”
妻子的一番嘲諷挖苦使丈夫非常生氣:“外麵有本事的男人多的是,遺憾的是你沒那享福的命,隻好找我這個沒本事的男人做丈夫。”
妻子也不甘示弱:“狗眼看人低,說不定哪天我就找一個有本事的男人給你看看。”
隨著情緒的失控,雙方便開始摔打起家具來。丈夫抄起茶幾上的水瓶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小王覺得心都快碎了,絕望且毫無理智地哭罵:“摔吧!有種的把東西都摔完!”
此時,丈夫已經徹底失去了理智,瘋狂地摔打著家具,很快,一個剛買不到一個月的進口大屏幕液晶電視被砸壞了。等雙方恢複了理智,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種類型的吵架,在夫妻戰爭中最普遍,由於其心理動機的隱蔽性,往往具有突然發生的特點。工作中的麻煩導致的情緒低落是這場戰爭的潛在心理因素,加之妻子打碎了一個杯子,而使這種壓抑的情緒突然爆發出來。
唯一可以避免這種後果的方法是,其中一方必須主動退讓。這是一個發生在家庭中的小故事,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度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影子,與同事關係相處不融洽,與人發生口角,與朋友關係惡化,許多時候,都是由於你不善於在一些小問題上主動讓步,而喜歡堅持一些死原則,顧及自己的麵子,從而讓雙方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僵化。
以這個故事為例子,如果當丈夫責怪小王的時候,小王主動退讓的話,丈夫立即就會覺得這樣對待妻子是不公平的,會覺得內疚和後悔。同樣,當妻子埋怨:“你別說話那麼難聽好不好,我又不是故意的。”這時候丈夫主動退讓的話,妻子就會體諒到:丈夫的心境不太好,我應該理解他,甚至為自己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而感到自責。所以,許多時候,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誰做錯了什麼,而在於誰更善於去積極地反省自己,從而打通雙方的心結。
這樣,非但不會丟麵子、失原則,相反,你的大度與涵養會贏得對方從心理上對你的尊重。我們身邊人氣較高的朋友,無一不是這樣的人。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從來不會強詞奪理,許多時候,正是因為他們善於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而會及早將一些潛在的矛盾化解掉。
決斷要準,行動要快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孔子說過:“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世上許多事都是這樣,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為難時,中庸處世采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說:“凡物皆有兩端,大小厚薄之類;於類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又說:“若與之二百則過,與之五十則少,隻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兩個極端,好比大小厚薄之類,在每一類中又可以區分它的兩個極端,通過量度得出它的中點,然後加以采用。好比給一個人錢,如果給他200塊錢太多了,給他50塊錢又太小了,那麼給他100塊錢就是恰到好處。
隻有你不怕失去與敢於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則你做出折中的決定也是困難的。
柳下惠,魯國的大夫,曾任士師,3次被國君免官。可他卻待在魯國。有人對他說:“你怎麼不離開魯國呢?”他回答說:“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裏去不會被多次罷黜?沒有正義感地做官,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孟子說:“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沒有怨言,窮困了也不顯出可憐的樣子。”柳下惠在當時不被任用,沒有怨怒,處於落魄境地,也沒有可憐的樣子。他明白要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勢必會遭到邪惡勢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即便是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張,所以能夠坦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康熙即位的時候,剛剛8歲。按照順治皇帝的遺詔,由4個大臣輔政。其中一個叫鼇拜的大臣,仗著自己掌握兵權,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鼇拜利用職權擴大占地麵積,還用差地強換別人的好地。他這樣搞腐敗,還不許別人有看法,誰反對他,他就誣陷人家大逆不道,給處死。
康熙14歲的時候,開始親自主持朝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鼇拜發生爭執。鼇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不肯批準。鼇拜在朝堂上跟康熙爭了起來,大吵大嚷,很不像話。康熙非常生氣,但考慮到鼇拜勢力不小,隻好暫時忍耐,把蘇克薩哈殺了。
從此,康熙決心除掉鼇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鼇拜進宮,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禦花園裏摔跤,隻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也不在意。
有一天,鼇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單獨過來商量事情。鼇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地走進皇宮,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鼇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鼇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鼇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鼇拜被“雙規”了,康熙命令下屬立刻調查鼇拜的罪行。大家都認為,鼇拜專橫跋扈,濫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康熙卻從寬發落,隻把鼇拜的官爵革了。
為人處世,尤其對於重要事情,患得患失,揀最有安全係數的事幹,拿著經驗當旗幟,這樣雖沒失前蹄,可後蹄卻被攔馬繩絆住了。
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間的事情也同樣如此,總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規律,把握機會,該出手時一定要出手,否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悔之晚矣。《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愚鈍的人可以讓他做官嗎?如果讓這樣的人做官的話,還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後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麼都做得出來。”同樣庸人在沒有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則又唯恐失去。
患得患失的人總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人生百年,貪欲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重個人的得失,這樣的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如果你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這是樸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瞧準機會,該上就上
經常聽到一些人埋怨機會不等,命運不公,總覺得自己碰不到機遇。每每看到別人的成功,總是歸結為“運氣好”,實際上,機遇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機遇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從天而降,機遇也不可能像路標一樣,就在前麵靜靜地等著你。機遇具有隱蔽性,它是隱藏著的;機遇具有潛在性,它等待著開發;機遇具有選擇性,它隻垂青那些在追求中、在動態中、在捕捉中的人。
有一點十分關鍵:你是被動地等待、消極地等待機遇,還是主動地去追求?等待機遇不像是等班車,到點車就來,機遇要看你的等待狀況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機遇,是不是抓住了機遇,是不是失落了機遇,是不是再也沒有機遇,這些都是一種現象。而實質問題在於你是否在認真地準備著、在刻意地追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