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機遇就特別的多,為什麼呢?從他們的經驗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接近機遇、創造機會的方法,不妨我們也試一試。
機會來臨時,快刀斬亂麻
有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些人,由於平時沒有養成主動接受挑戰的精神,當機會忽然來臨時,反而心生猶豫,不知該不該接受。於是,在患得患失之際,機會擦肩而過,悔之晚矣。因此,在平時我們就應培養主動接受挑戰的精神,在大是大非麵前,一定要當仁不讓。
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別人才會幫你抓住機會
要抓住機會,僅僅有才華還不夠,還需要把才華顯示出來,讓身邊的人尤其是上司知道。這樣,機會光臨時,有時可能會有這樣的情形,你自己沒想到逮住這個機會,可上司卻因為覺得你有才華,而幫你逮住了這個機會,讓你喜出望外。
不冒點風險,出人頭地的機會便會大大減少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抓住機會,還得有點冒險精神。因為機會往往是同風險疊合在一起的。要想抓住機會而又不敢冒一點風險,就會喪失許多可能導致人生重大轉折的機會,使自己的一生平淡無奇。因此,在精力旺盛的年齡,最適合扮演一下牛仔角色,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點傳奇色彩。當然,敢於冒風險的人不會個個成功,但成功者之中,很多是因為他們敢於冒風險。
朋友多機會也多
善於掌握時機還要多為自己創造機會。那些走運的人不僅會掌握時機同時還廣交朋友,積極為自己創造機會,主動結交朋友,多和陌生人交談,參加各種聚會,喜歡同人打招呼,把自己作為一個“交流場”。這樣,你的結交網越大,你發現機遇的可能性就會越多。
所以,機會對每個人來說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在人際交往中,圓融處世的人往往更善於把握各種機會,從而能夠更快速地達成自己的目的。因此,在機遇麵前,要學會用正確做人、處世的姿態去改變自己,贏得機會。
畏首畏尾,一事無成
生活中難免會受到挫折和失敗。一個人在受到某些打擊的時候,是會格外消沉的。在那一段時間裏,你會覺得自己像個拳擊失敗的選手,被那重重的一拳擊倒在地上,頭昏眼花,滿耳都是觀眾的嘲笑,滿心都是失敗的感覺。在那個時候,你會覺得你簡直爬不起來了,覺得你實在沒有力氣爬起來了。
可是,你會爬起來的。不管是在裁判數到10之前,還是之後。而且,你慢慢會恢複體力,會平複創傷,你的眼睛會再度睜開來,看見光明前途。
於是,你會淡忘觀眾的嘲笑,忘掉失敗的恥辱。你會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路——不再去挨拳頭。既然你不適於在擂台上取勝,你就該沉下心去找一找,找到一個其他的方向,在這一方麵你可以取勝;或者不說取勝,你可以平安,可以快樂,可以沒有失敗的羞辱。
不要在意別人的觀念。有些人是中了一點魔道,迷信那輝煌的虛名,而不注意每個人獨特的專長。勸你不要緊張。這些日子,你灰心失望是必然的現象。你需要時間,讓自己恢複神智和體力,放輕鬆一些,過些時日,再去重找一個正確的方向,再繼續努力。最近這些天,你不妨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把煩惱寫在日記上。等過一陣之後,你會發現,那失敗的痙攣已經逐漸痊愈,那時才會有新的勇氣和力量去為自己開拓新的前程。
在人生旅途中,每走一步,就必定會得一步的經驗。不管這一步是對還是錯,“對”有對的收獲,“錯”有錯的教訓。繞遠路、走錯路的結果,使你恰好走入深山,在別人為你的安全焦急惋惜之際,你卻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獵得了一些罕見的鳥獸,而且你還多認了一段路,多鍛煉出一份堅強和膽量。
一帆風順固然值得羨慕,但那天賜的幸運不可多得,可遇不可求。唯一穩當可靠的是自己心中的指南針。無論你繞了多遠,無論你被阻擋得多嚴密,隻要掌握正確的方向,你就有走到自己目標的那一天。
聖經裏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摩拉在一條小道上走著,那是條偏僻的小道,太陽下山,黑夜降臨了。忽然他感到害怕,因為對麵來了一群人,他想:這些人一定是暴徒、盜賊,周圍沒人,就我自己。怎麼辦?於是他翻過附近的一道牆,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墓地。他就躲了進去,讓自己冷靜下來,閉上眼睛,等著那批人過去,然後他可以回家。但那批人也看到他在那裏,摩拉突然越過牆頭,不禁使他們害怕。這是怎麼回事?有人躲在那裏幹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嗎?於是他們全都越過牆頭。現在摩拉肯定了:我是對的,我的推測是對的,他們是危險人物,現在毫無辦法,隻好看運氣。於是他屏住了呼吸,一動不動,但那群人看見有人翻牆,他們十分擔心,他們圍在墳墓四周,他們發現了摩拉,問他:“什麼意思?你在幹什麼?你為什麼待在這裏?”摩拉看看他們,然後肯定不會有什麼危險,他笑了,說:“看,你們問我為什麼在這裏,我還想問你們為什麼在這裏呢,我在這裏是因為你們,你們在這裏又是因為我!”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你害怕別人,別人也害怕你,你的整個生活亂成一團,放下這種胡思亂想,放下這種惡性循環,不要在意別人。你的生活就足夠了,不要顧慮別人。如果你無牽無掛地生活,你的生命就會開花,別人也會分享你的生命。你樂意分享,也樂意給予,但首先你必須停止顧慮其他人,以及他們對你的想法。
這種顧慮是很危險的,誰都不自在,誰都不放鬆。因為其他人也顧念別人,每個人都跟在另一個人後麵——生活成了地獄。
做!不要顧慮你在做什麼——全心全意地做,於是,做本身就成為極樂。不要考慮什麼大事,事情沒有大小之分。不要想你是在做大事,演奏偉大的音樂,繪製偉大的畫作,你要成為畢加索、莎士比亞,等等。沒有什麼——沒有大事,也沒有小事,隻有偉大的人和渺小的人,但事情不分大小。一個偉大的人能把這種色彩帶進他所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他與眾不同地吃,與眾不同地睡,與眾不同地行。他將其偉大的品質帶進他的所作所為。
一錯再錯,終成大錯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外在世界是無限的,因此以有限的智慧去對應無限的外在世界,不出現錯誤也很難。
人的經驗也是有限的,而人與事的變化卻是無止境、無規則的,因此以有限的經驗去應付無止境的變化,要不出錯也很難。
所以,天底下沒有不出錯的人!
那麼,為何有人成就高,有人成就低?
答案是:少出錯的人成就高,常出錯的人成就低;而少出錯的人若還能不重複犯同樣的錯,那麼成就就更高了!但若一錯再錯,則成就會降低,若常出錯,而且一錯再錯,那就日子難過了。
犯同樣的錯誤,影響有深有淺,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不過,在人性叢林裏,犯同樣錯誤,卻有另一層你可能沒想到的效應。
泄露了你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
因為你犯同樣的錯誤,顯然你的思維有僵化之處;也許你經過檢討,但並沒有發現問題所在,所以下次做,還是做錯;也許你發現了問題,但因為受到行為習慣的束縛,下次做,還是“明知故犯”。這個人若是帶兵打仗,肯定是打敗仗,因為早就被人料準下個動作,那還有什麼勝算呢?
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
對一個人的評價是先看外表,再看他所做的事,能做事,評價就高,老是做錯事,評價就低;若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評價就更低,因為別人會對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產生了懷疑。就算你是無心之過,犯的是小錯,別人也會對你的評價打個折扣。
不過,人做事難免會受到感情的幹擾而出錯,但要在人性叢林裏做個生存者,就必須擺脫感情的幹擾,嚴肅地麵對“犯錯”這件事。
首先,要反省與徹底了解犯錯的原因,是技術問題,還是性格問題、觀念問題。尤其是後二者有必要做不留情的檢討,才不會自我欺騙,逃避真正的問題。
其次,要反省自己及別人錯誤的經驗,借反省來提高自我警覺。人會犯錯,常因為是性格及習慣所造成,反省錯誤的經驗有助於修正性格及習慣所造成的偏差。
也許你會說,一錯再錯,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嗎?
看看叢林裏的陷阱吧?鳥獸就是因為不會反省別的動物的錯誤經驗,才會被人類反複捕殺。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孟子曾說過:“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舍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舍棄生命而堅持正義。”
人世間的確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擁有的東西,也的確有比死亡更使人厭惡的東西。這種心願本不隻是孟子才有,而是人人都有。“魚與熊掌”的確是我們的生命曆程中經常遇到的兩難選擇。想名又想利;沒做官的羨慕當官的權勢,而做官的又羨慕不在官場上的人的瀟灑自由。小而言之,想讀書又想打工;想掙錢又想休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難,難在舍不得,難在那不可兼得的東西都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可難的了。
活著,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也是完全正當的欲求,誰不想活著?“義”,即道德義理,也是人類的欲求,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價值,人格上的尊嚴,這就是人所本有的“良知”。但是,當二者發生衝突時,決不能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義”。這兩種不同的“欲”,有價值上的本質區別,因而才有這樣的選擇。這完全是一種自我選擇,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是有內在根據的,這就是情重於欲。有情才有義,謂之“情義”,這是人之所以尊貴的內在根據,也是人的生命的價值所在。如果為了活著而犧牲生命的價值,就是“無義”之人,人而“無義”,是一種最大的恥辱。
從利、義的選擇到生活方方麵麵的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是考驗。至少決定了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諸葛亮治理蜀國,什麼事都親自過問,楊容曾經勸諫他說:“作為丞相,您治理方麵應有體統,上下不能侵犯。”諸葛亮不聽勸告。蜀國雖然得到治理,可是諸葛亮卻因費心勞神而喪生。雖然責任感太重,以至於盡心努力去做,卻實在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理,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妙用。不僅從政是這樣,用人也是這樣。要看到別人的優點,用人的過程就是選優棄劣的過程。
據史書記載,元順帝在欣賞宋徽宗的書畫時,稱讚不已,而奎章閣學士卻說:“徽宗是位多才多能的人,唯獨一件事沒有才能。”順帝問什麼事,他回答說:“唯獨不能當皇帝。他身體受侮辱,國家受破壞,都是不能當皇帝所造成的。凡是當君主的,重要的就是能當好君主,而徽宗卻不是這樣的。”
又有《北窗炙輠錄》中周正夫說:“宋仁宗百事不會,隻會做管家。”一個做帝王的人,隻要當帝王就夠了;一個做宰相的,隻要會做宰相就行了,所以仁宗被稱為明君,而曆史稱丙吉為名相,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的例子。
這在今天看來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為人處世過程中,對於一些名、利、義、情等,要學會理智地對待。該取的就毫不猶豫地去獲取,該舍的就要毫不猶豫地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