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倫理尊卑,先後相隨(1 / 3)

“心不動”者是處世高人

唐朝時廣州法性寺舉行的一次講經會上,兩位僧人對著風中一麵翻飛的布幡,爭論布幡飄動的原因。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反駁:沒有幡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在動。二人各執一詞。六祖慧能聽後對他們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是二位的心在動啊!

春秋時,宋國的子罕執掌重權,有人獻玉給他,遭其拒絕。獻玉者說,這可是罕見的寶貝啊。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兩人豈不都失去了寶?另一則故事是,明代官員曹鼐一次捕獲一名女盜,二人獨處一室,女盜屢以色相誘之,曹不為所動,書一橫幅“曹鼐不可”貼於牆上。在這裏,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節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不妄沒於勢利,不誘惑於事態,心有長城,能擋狂瀾萬丈。”麵對當今社會上的權力、金錢和美色等形形**的誘惑,我們隻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地從思想上築起一道防腐拒蝕的堤壩,做到心不動、眼不迷、嘴不饞、手不伸,任何誘惑都會被我們戰勝。

我認識一個人,他到外地打工,孤身一人,耐不住寂寞。曾經有一紅顏知己追隨左右,後發現他是騙財騙色之徒。可這個男人縱然可以敵過商場上的千軍萬馬,卻敵不過深夜的孤枕難眠。每次聊天,他都要慨歎,他害怕了,所以沒辦法心動了,可他還是想。

心理的麻木卻沒有辦法讓生理同樣麻木,他說對相濡以沫的妻子那種已經是手腳般的親情,很難再有最初時的激情。他的情況現在較普遍,一些人在事業上很有成就,感情上也非常的“多姿多彩”。有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能戰勝自己,有些人卻把自己的所有都賭了進去,不珍惜與親人的感情。

其實心動很簡單,每個人,每一天,每一秒,都必須心動,心不動,也就完蛋了。當然,更深層意義上的心動,是一種情感神經末梢的觸動,重感情的人往往波動比較大,受傷的機會也比較大,受傷後基本上很難複原,猶如心死了人也就死了,這種症狀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耐得住寂寞,而有的人耐不住呢?其實都與各自的自控力有關。

還有一個好友,他“功成名就”,一些朋友不時為他張羅物色女朋友,可是他始終沒有心動過,不是那些人不好,隻是他認為獵色、獵財都會有代價的,甚至得不償失。一些人跌倒在不義之財和石榴裙下,再也沒有爬起來。

現實並不允許我們太多的心動。把握自己,不讓心動,因為刹那畢竟不能代表永遠,把感情像商品的價格一樣算計,如此處世,販賣自己而已。

心不動,就要遵守辦事的規則

一個瑞士人到海外旅行,回來時將一顆寶石藏在鞋裏企圖不通過納稅入境,結果被當地海關查出遭到扣留。與瑞士人同行的猶太人看到這種情況時,奇怪地問道:“為何不依法納稅,堂堂正正地入境?”如果照國際慣例,像寶石之類裝飾品的輸出費,一般最多不超過8%,如果照章繳納“輸入費”,堂堂正正地進入國境,若想在國內再把寶石出賣時,隻要設法提價8%就行了。因此說,猶太入的依法納稅實在是一個明智之舉。按規矩辦事,心就不會亂動,也就不會給自己製造麻煩。

心不動,就要順應客觀規律辦事

順應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就能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違逆了客觀規律,天時、地利、人和將全失,所以就會見財起義,結果伸手必被捉。

激起同情心,得到對方認可

朋友相處是一種相互認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賞與相互感知的過程,對方的優點、長處、亮點、美感都會盡收眼底,印在腦海裏,哪怕是朋友一點點的可貴之處也會成為推動你向上的能量,成為你終身受益的精神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識、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同時你的一切也會得到朋友的認可,讓他感知你對他的影響力。

而對於他人,卻不像朋友,你想得到其認可也許難一點,但可以采取辦法激起對方的同情心,來讓他接受你,認可你,來為你辦事。並不是說凡得到別人的讚同,或者你求人辦事都要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甚至流幾滴眼淚,而是說,當你在求人解決問題時,應該調動對方的同情心,使他首先從感情上與你靠近。這就為你解決問題與辦事打下了基礎。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你遇到了困難,有什麼事需要對方點頭,隻要你將受害的情況和你內心的痛苦如實地說出來,對方是會動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進對方對你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馬上就會得到對方的幫助或認可。如果對方是個當權者,處理問題會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候,求情辦事者就得努力激發對方的責任感,要使他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以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處理好此事。

美國曾有一位老婦人向正在律師事務所辦公的林肯律師哭訴她的不幸遭遇。原來,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獨立戰爭中為國捐軀,她靠撫恤金維持生活。前不入,撫恤金出納員勒索她,要她交一筆手續費才可領取撫恤金,而這筆手續費是撫恤金的一半。林肯聽後十分氣憤,決定免費為老婦人打官司。

法庭開庭。由於出納員是口頭勒索的,沒有留下任何憑據,因而指責原告無中生有,形勢對林肯極為不利。但他十分沉著、堅定,他眼含淚花,回顧了英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愛國誌士如何奮起反抗,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雪中戰鬥,為了美國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曆史。最後,他說:

“現在,一切都成為過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又可憐的夫人,就在我們麵前,要求申訴。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與丈夫有過幸福的生活。不過,現在她已失去了一切,變得貧困無靠。然而,享受著烈士們爭取來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還要勒索她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撫恤金,有良心嗎?她無依無靠,不得不向我們請求保護時,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法庭裏充滿哭泣聲,法官的眼圈也發紅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喚醒,再也不矢口否認了。法庭最後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沒有證據的官司很難打贏,然而林肯成功了。這應歸功於他的情緒感染、駕馭了人們以及被告的心理,達到了理智與情緒的有機統一。如果僅靠情感也打動不了對方時,還有一著就是激發起所求之人的責任心,同情心與責任心一旦被激發,事情辦成就**不離十了。

長輩是你晉升的梯子

想成就大事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借助他人之力,擴充自己的大腦,延伸自己的手腳。如果你把“借力”這件事做好了,哪怕從零起步,人生也必可達到常人難以想象的高度。

劉備原本是一個編席賣鞋的小販,靠的就是借人之力,而三分天下的。他先是投靠軍閥,後又桃園三結義。但他最大的成功是聘用了諸葛亮。號稱“臥龍”的諸葛亮是荊襄一帶的士族首領,具有相當強的號召力。得到諸葛亮,等於得到一大批文臣武將,劉備的實力因而大增。在這些高級人才的幫助下,他才確立了自己的戰略方針,繼而一步步走向勝利,最後終於在大西南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通常來說,聘請人比較容易,讓人竭盡全力發揮出能量卻不容易,這需要很強的領導藝術。首先要敢於信任人,把責權大膽交給那些值得信賴的人,給他們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其次,要對他們做出的業績給予公平的評價,並支付合理的報酬。這是用人的兩個基本原則。

隻有個別極自負的人才不願找人幫忙,總想靠自己一手一腳打出一片天。大多數人都知道得人助力的重要性,也希望得到“長輩相助”。但是,你希望別人幫忙,別人卻不見得願意幫忙,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依賴別人大發善心,還要靠自己的手腕膽力。

左宗棠有個知己好友的兒子,名叫黃蘭階,他見別人都有大官寫推薦信,想到父親生前與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來找左宗棠。左宗棠見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氣,但當黃蘭階提出想讓他寫推薦信給福建總督時,立刻就變了臉,幾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

黃蘭階又氣又恨,離開左相府,閑踱到琉璃廠看書畫散心。忽然,他見到一個小店老板學寫左宗棠字體,十分逼真,心中一動,想出一條妙計。他讓店主寫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搖著回到了福州。

這天,是參見總督的日子,黃蘭階手搖紙扇,徑直走到總督堂上。總督見了很奇怪,問:“外麵很熱嗎?都立秋了,老兄還拿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不瞞大帥說,外邊天氣並不太熱,隻是這柄扇子是我此次進京,尋訪家父故人,左大人親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總督吃了一驚,心想:“我以為這姓黃的沒有後台,所以沒給他什麼實職,不想他卻有左相這麼大後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見麵,他若恨我,隻稍在皇上麵前說個一句半句,我就吃不消了!”

總督要過黃蘭階的扇子仔細察看,確係左宗棠筆跡。他將扇子還與黃蘭階,第二天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黃蘭階不幾年就升到四品道台。總督一次進京,見了左宗棠,討好地說:“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如今在敝省當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找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

黃蘭階能夠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這個大長輩為背景,讓總督這個小長輩給他升了官,實在是棋高一著的鬼點子。

要想找長輩幫助,首先,你得知道誰是你的長輩。長輩是指在層級組織中職位比你高且能幫助你晉升的人。有時你得費心地去分辨誰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次,你必須激勵你的長輩,讓他願意幫助你。第三,你最好爭取多位長輩的提拔。多位長輩的共同提拔,可產生顯著的效果。

不惹比你年輕的人

年輕,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與年輕人交往,心裏要清楚明白他是後來居上者,不要排擠、打擊他,什麼“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什麼“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等等都是傷害年輕人的話,不要說。

不刁難年輕人

有一個領導對年輕人總是不屑一顧,處處刁難。一次年輕人想組織青年搞一項娛樂活動,去請示他,希望他給予支持,可是他說,這怎麼行呢?這是公司,要的是業務,怎麼把心思花在玩上?結果年輕人的活動沒有搞成,大家窩著一肚子氣,影響了工作情緒。後來,這位年輕人從公司出來單幹,一下子許多人都跑到他的麾下了。

不壓製年輕人

有一位成功人士,談起他年輕時候的經曆,感慨萬千。那時在多大程度上難以展現才能,因為那些年長的人喜歡按部就班的“老實人”,他有時隻得收斂鋒芒。無能不為上司賞識,能幹過頭則會被上司嫌棄。現在,他能表現自己的才能了,這讓他感到興奮。他說他過去幾乎很少有這種不受抑製而展露思想的機會。他自己的年齡上去了,手下有一個個年輕人,由於地位高,再加寬闊的胸懷,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人才。他說:“我不搞什麼深沉韜晦,年輕人到我這兒,反而怕的是自己沒鋒芒。”他熱衷於扮演一個為年輕人所擁戴的導師形象,被年輕人所擁戴,比任何權威地位的榮耀都更使人快樂。他身邊經常聚集著有抱負的年輕人,正是和他們的接觸,他每日汲取著新鮮的思想和感受,從而才更能在上層不斷拿出自己的新政策見解,保持自己的影響和作用。他的聲音之所以始終重要,很大程度上受惠於與年輕人的交往,這是他自己才明白的奧秘。

往年輕人中紮堆

人到中老年,身邊沒有幾個年輕人,就會多一些暮氣,少幾份生機與活力。那麼中老年人在與年輕人交往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你在與年輕人交往時大可不必端架子,最好主動與他們打招呼。主動與年輕人中的精英交往,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比如說參加旅行團吧,未必總是選擇“夕陽紅”。

中老年人要主動往年輕人中紮堆,把自己的心態變年輕,但是在“忘年交”中應多考慮一些對方的興趣所在。切忌倚老賣老,居高臨下,或一味地回憶往事。如果你對足球或流行歌曲也了解一二,那肯定能夠在“忘年交”時有一個好的開端。

你如能謙虛地向年輕人學習請教,那麼年輕人肯定會對你產生好感,比如說請他們教教你電腦的使用或操作等等。

俗話說“仁者壽”。在與年輕人交往中,長者應慷慨地向他們傳授一些知識、技能及正確的社會經驗等,你的真誠慷慨付出,必定會獲得友誼和情感方麵的回報。同時也是向年輕人做出示範,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大有好處。

從“豐富生活、有益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在“忘年交”中可交結各類朋友,且不排除異性。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與翁帆女士的戀愛再婚即出自當年純潔的“忘年交”。

與年輕人交往消除代溝,他們會令你保持生氣。假若你不再為年齡增長而擔憂,則會看來更年輕;保持頭腦靈活,那些自認年輕和保持思想靈活的人,看來比真實年齡年輕;保持樂觀的態度,會令你經常保持青春活力,看來會更年輕。

不歧視比你年老的人

有人說這是個充滿歧視的世界,而歧視是交際的一種障礙。人總會老的,你現在年輕,而今天的你,正是老人的昨天;你所有的,他已經有過。毛姆的小說《刀峰》上寫到一個老人艾略特,他未老時,在交際圈子裏很紅;可是他老了之後,人們對他冷淡,甚至拒絕他參加聚會,艾略特倍感失落,常常傷心地哭起來。對老人的歧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

“忘年交”是人際交往上的一個亮點,沒有年齡上的鴻溝,有的是友好相處的快樂。看到年輕人帶老人玩的場麵,特讓人感動。

有時候老人確實討人嫌,固執、自負、虛榮、嘮叨,還有數不清的小毛病。別說別人家的老人,就是自己家的老人有時也有讓人忍受不了的時候。

但你認識了自然規律,就明白誰都會老的,也許你的明天或者後天,更遠一些,總會成為老人的。與老人相處,多聽他講自己的人生經曆,可以從中得到啟示,得到教益。

接受老人、容忍善待老人是一個成熟、健康人的標誌,更是一個優秀、興旺民族的象征。

人類正是由老、中、青、少、幼的組合,才成其為完整、完美的人類。每一個年齡段都是可貴而值得珍惜的,都是獨特而值得尊重和愛護的。

“往下親”是動物的自然本能,而人是有理智的高級動物,愛老敬老養老是人類最起碼的品德。

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上一輩人艱苦跋涉,社會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老人勞苦功高,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老人經曆豐富,又富有生活、工作的經驗;老人有恩於後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老人的恩情何止滴水,老人的恩情是河是海。

老人是值得尊敬的,善待老人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怎樣做才恰到好處呢?

善待老人,就是要做到對老人要有愛心

就要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去愛老人;要強化尊敬老人的意識,抓緊時間去孝敬老人,真正到了老人去世之時,才不至於留下諸多遺憾。

善待老人,就是要做到耐心細心,講究方法

要多為老人辦實事,盡力為老人排憂解難,多為老人作奉獻。老人心多,有時又很敏感、脆弱,老人又力不從心,有求於人又難於啟齒,怕對方為難,怕對方不給麵子。因此,對老人的事無論大小都要想方設法去辦,去辦好;即便再小,也不能忘了或應付了事;即使有困難不好辦,辦不好,也要耐心地給以解釋。

善待老人,就要多容忍、多理解、多諒解

老人因為有經驗、有功、有恩而擺功,而自以為是,而讓別人報恩也在情理之中。即使有時有些不講理,對老人讓著些也是應該的。和老人爭高低,論是非,太認真、太計較是不明智的。多給老人一些麵子,多給老人一些台階下,才通人情,合天理。

新人如何不被擠兌

有種人有一個習慣:凡是對新來的人都要排擠一下,以顯示自己在這個環境中的主要地位。一旦時間長了,你完全融入這個圈子了,他們就會轉移目標,去擠兌新人。

一個高級職業經理去了一家公司,由於他的工資高,老板的親信對新人薪資有些眼紅,不斷在老板麵前蠱惑。這個老板最大的缺點就是耳朵根子軟,就把這個新人掃地出門了,之後就在多個重要崗位上委任自己的親信,而那些親信們也依仗老板排擠新人,導致公司的管理秩序無法正常,接連幾個高級經理人工作幾個月就被迫辭職。後來這家公司的惡名傳出去了,誰也不願進這家公司。他們隻得找獵頭公司找人,可是高級經理人一聽說是這家公司招聘人,避之唯恐不及。這就是排擠新人所造成的惡果。

但新人怎麼做才減少被人擠兌的可能性呢?

多了解社會的真實環境,到了一家公司,是自甘平庸,還是改換門庭,是憤世嫉俗,還是淡然處之?由於逐漸看到了一些社會陰暗麵,發現了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自己卻又沒有相應的控製能力,這時新人如果不能以一種積極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是是非非,極可能出現巨大的心理落差,鬱鬱不得誌,從而對立身、立業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

一、積極地看問題。企業是一個利益糾葛的地方,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利潤是它惟一的標杆,競爭是它的基本法則,社會環境能夠提供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它的資源。各種資源在企業的這個載體上進行重新競價。你要看到自身的價值被企業所利用。

二、不用完美的眼光看問題。人是參差不齊的,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價值理念體係,許多我們奉為常識的東西,對某些人而言接受起來就是一次挑戰。不要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企業裏人浮於事、官僚作風嚴重、行政腐敗等問題企業管理層看不到,隻是在他們的觀念體係裏這並非是致命的、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而已。

三、適當收斂自己的個性。許多新人都張揚著個性,希望在企業裏麵得到尊重,能迅速投入到一份重要的工作中,開始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業。這樣的心態也是不可取的。其實不隻是新人有個性,企業裏麵的人誰又沒點個性呢?老的員工不過是把自己的個性掩藏得更深而已,一旦他們擁有機會,他們會把壓抑已久的個性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所以對新人而言,現在企業是別人的,是上司、前輩張揚個性的舞台,你是實現別人夢想的工具,隻有經曆了這個代際償還的階段,才能輪到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四、新人一定要有耐心。要從陽光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要老盯著企業的陰暗麵不放。也不要老去看別人收獲了什麼,畢竟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比你無能的人應該取得比你少的收益,而是你應該從社會得到符合你能力的回報。所以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自己的機會。

五、對自己多一點信心,企業從主流上來說還是要使用有能力的人的,這裏麵最多也隻是個時間問題。對新人而言一定要有個豁達的胸懷,要戒除浮躁,踏踏實實地在一個企業裏麵做上一段時間,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

以上是新人處世的經驗,你要問一問:現實中到底有多好的企業呢?當你進入一個個名聲在外的企業的時候,也不難發現,困擾它的照樣是那些低級的管理問題。經過多次碰壁,我總結出一個結論,企業的管理問題,大都是人的問題,一般不在於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所以恰到好處地進行人際交往,對於你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