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他跟每個人都打了招呼,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後來,在白宮服務了三十年的廚師史密斯含著熱淚說:“羅斯福總統是那樣地熱情,那樣地關心人,這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在生活中,大事不多,小事不少,你想從小事上體現對他人的關懷,隨時可以如願。由於小事不易記住,你在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上展示你的誠意,別人意外之餘,會有一種真心的感動。
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亞佛·亞德勒,寫過一本叫做《人生對你的意識》的書。在那本書中,他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諸於這種人。”
亞德勒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問題,就是因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雙方互相不把對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種種仇視和敵意,也因此而生,並帶來數不清的麻煩。如果每個人都對別人多一份關注,多一份重視,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溫馨和諧。
被冷落者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人
有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反映了處世交友的種種人性問題,在一種偏見中,一些本來最可以值得信賴的人被冷落了。那個沒有人理睬的坐在一個小角落中默默抽煙的人,實際上是一個有著敏銳目光的人,他在寂寞中感受著世態炎涼,而他的信念之火卻燃燒不熄。
百事公司派史坦芬·艾勒到加拿大分公司任總經理,正要離紐約總部時,副總裁維克把一個很強壯的助手推薦給他。到任後,此人辦事很老練,又謹慎,時間一長,史坦芬·艾勒很看重他,把他當作最信任的人使用。
史坦芬·艾勒任期滿了準備回到總部。這個助手卻不想跟他一起回去,反而要求辭職離開百事公司。史坦芬·艾勒非常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那人回答:“我是維克先生身邊的助手,跟了他多年,我知道他的為人,他叫我跟著你,無非是把他認為的最好的人帶著我,你幾年來在加拿大一直為公司忙著,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差錯。我辭職後去老總們麵前說你的好話,也就不會讓他們懷疑,我是想以後在你手下工作。”
史坦芬·艾勒聽後嚇壞了,好多天一想到這件事就心神不寧。幸虧自己的確在工作上不敢絲毫鬆懈,否則這樣的公正無私的助手把我在加拿大的所作所為都如實彙報給總裁,我就完蛋了,多嚇人哪!可能職位就難保住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可輕視身邊的那些“小人物”,在他們麵前表現好非常重要。這些人平時不顯山露水,但是到了關鍵時刻,說不定就會成為左右大局、決定生死的“重磅炸彈”。
現實中確實有不少人被下級認真地監督著,若不知他們的厲害,不把他們放在眼裏,或者以為下屬隻會保護自己,那就錯了,往往因此導致自己職位不保。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重視下屬,講究和他們說話的策略,是與下屬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方法。
林頓·海曼先生曾向人講過他報複主管的故事:我曾經在公司的營銷部工作過,受盡了主管的氣,後來我找到總裁要求把他調換一份工作,總裁從人事部了解到我過去的業績不錯,便調我做了秘書。按理說,此時營銷部主管應該認真反省一下,向我表示一下歉意,可這位主管沒把我放在眼裏,仍然對我懷恨在心。因此,每當我到營銷部了解業務情況要找主管的時候,主管卻不予合作,總是裝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回答說“無法安排”。所以,每當總裁關心到他的情況時,我每每連忙說“No,No”,說他工作如何如何的差勁,還目中無人,惡待下屬,有著記恨的德性。總裁感到這個主管大腦有問題,不會有說服力去發揮團隊的作用的能力,於是免去了這位主管的職務。直到最後,主管也沒弄清是怎樣得罪了總裁先生。
所以說,與起眼的“小角色”相處絕對不是一樁小事,越是下屬越是得罪不得。平常無論是說話還是辦事,一定要記住史坦芬·艾勒的一句話:“把鮮花送給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你心目中的小角色。”不要總是時時處處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要知道,再有能力的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好,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也不可能一個人贏得整場比賽。在工作中,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有了人才會有事業,有情義,同時也會帶來效益。說不定,你心目中的小角色會在某個關鍵時刻影響你的前程和命運。
在某一家公司,一個部門的正副經理都是博士畢業生,年齡相仿,經曆差不多,都可謂極富才華。不同的是,一位經理為人和善,善於和員工交流。在日常工作中,對下屬恩威並施,分寸得當。在業務上嚴格要求,從不放鬆,但偶爾出了什麼差錯,他卻總能為下屬著想,為下屬擔擔子;出差回來,總是不忘帶點小禮物、小玩意,給每一個下屬一份愛心。而另一位經理對下屬嚴厲有餘,溫情不足,有時甚至很不通情達理,缺少人情味。例如一位平時從不誤事的下屬因為父親急病而遲到了10分鍾,這位經理還是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並處以罰款若幹。不久,公司內部人事調整,一位經理不但工作頗有業績,而且口碑甚佳,更符合一個高層領導的素質要求,被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而另一位經理盡管工作也幹得不錯,但領導認為他有失人情味的管理方式不利於籠絡人心,不利於留住人才,於是取消了原打算提攜他的意圖。
可見,“小角色”的力量彙在了一起,足以推翻任何一個“大角色”。所以作為領導不要輕易得罪“小角色”,不要與員工發生正麵衝突,以免留下後患。要學會與“小角色”合作,展示自己的能力。不要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去處理“小角色”的關係,不要平時怠慢人家,等到你需要他們合作的時候才去動員他們。所以應記住:你平時花在說服員工身上的精力、時間都是具有長遠效益和潛在優勢的。在不遠的一天,也許就在明天,你將得到加倍的報答。
要給對方台階下
由於知識缺陷,每一個人都會說蠢話、做蠢事;由於價值觀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看見別人說蠢話、做蠢事時,或者堅持自己的偏見時,為了保住他的麵子,最好是給他一個“台階”下。這對於維持雙方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1961年6月,英國退役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在洛陽參觀訪問時,他由中國外交部工作人員陪同,在街上散步。走到一個小劇場,他好奇地闖了進去。台上正在演豫劇《穆桂英掛帥》,蒙哥馬利了解到劇情之後,連連搖頭,說:“這個戲不好,怎能讓女人當元帥?”
中方陪同人員解釋:“這是中國的民間傳奇,群眾很愛看。”
蒙哥馬利說:“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在英國人的觀念中,“人類的文明是從尊重女性開始的”,男人應該為女人上前線拚命,豈能讓女人以柔弱之軀應付戰爭?
中方人員未考慮到蒙哥馬利的觀念,不服氣地說:“我們主張男女平等,男同誌辦到的事,女同誌也辦得到。中國紅軍裏就有很多女戰士,現在解放軍裏還有位女將軍。”
蒙哥馬利說:“我一向對紅軍、解放軍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軍裏還有一位女將軍,如果真是這樣,會有損解放軍聲譽的。”
中方人員針鋒相對地反駁說:“英國女王也是女的。按英國政治體製,女王是英國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這會不會有損英國軍隊的聲譽呢?”
蒙哥馬利一下子給噎住了。
事後,中方人員向周恩來總理彙報這件事,沒想到周總理嚴肅批評說:“你講得太過分了,你解釋說,穆桂英掛帥是民間傳奇,這就行了。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也不必非得去反駁他?你做了多年的外交工作,還不懂求同存異?弄得人家無話可說,就算你勝利了?”
接著,周恩來總理審閱為蒙哥馬利安排的文藝節目單,看到沒有蒙哥馬利最喜歡的雜技和口技,卻有一出折子戲《木蘭從軍》,便說:“瞧,又是一個女元帥!幸虧知道蒙哥馬利的觀念,不然他會以為我們故意刺激他了。”隨即吩咐撤掉這出折子戲,另外增加雜技、口技等節目。
周恩來總理的安排平息了蒙哥馬利的怨氣,使他挽回了麵子,兩人的友誼與兩國的友好關係都得到了加強。
古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謂“失節事大”,其實是麵子事大。這種觀念也許很陳腐,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卻很多。如果你不想招致別人的仇視、怨恨的話,切勿傷人麵子。
自卑的人無法結交成功人士
我有個朋友,他的朋友很多,而且不乏社會名流和著名人士。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在交往中保持自信,在他的觀念裏,對方可以比自己有錢,可以比自己有權,但對方不可以比自己尊貴。對方的尊貴是建立在自己的卑劣上的。所以對名人,如同對待普通人一樣,在他們麵前大膽地說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樣,對方反而會在你身上發現閃光點,也就樂於與你交往。
被對方官職和權力嚇倒,就會低眉弄首,很不自然。在必要的場合,不要害怕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擺事實、講道理,注意表達方式,對方是會接受的。
有一次,拿破侖得意地對他的秘書說:“布裏昂,你也將永垂不朽了。”布裏昂聽了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拿破侖看著他,進一步解釋道:“你不是我的秘書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布裏昂可以因沾他的光而顯名於世。布裏昂是一個非常有自尊心的人,他不願意接受子虛烏有的恩惠,但又不便直接對拿破侖的話加以反駁或者拒絕,於是他反問道:“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這句話問得恰到好處。拿破侖還真的沒料到布裏昂有這一手。他愣了一會兒。不過,拿破侖畢竟是英雄胸懷,他沒有責怪布裏昂,而是為他鼓掌喝彩:“好,問得好!”
“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在這裏,布裏昂十分巧妙地暗示了拿破侖,亞曆山大名垂史冊,風流千古,但他的秘書卻鮮為人知,那麼,拿破侖的名氣再大,也不會讓他的秘書布裏昂顯名於世了。布裏昂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不會盲目自信,但也不會自卑得不敢說話,他對自己的上司的錯誤的說法給予了巧妙地回答,效果特佳。
羞辱別人是降低自己
從人格的角度出發,任何人都無權傷害別人的麵子。但是,有些人,當他們站在弱者麵前時,卻認為自己擁有這種權力,毫無顧忌地對他人指責批評,甚至嗬斥羞辱。這種人能得到什麼呢?除了一時之快和人際關係的惡化外,什麼也得不到。
在一所高等職業學校,一位學生因非法停車而堵住了學院的一個入口。這時,他的導師衝進教室,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麵,以非常凶悍的口吻問道:“是誰的車堵住了車道?”
當車主回答後,那位導師吼道:“你馬上給我開走,否則我就把它綁上鐵鏈拖走。”
這位學生是錯了,車子不應該停在那兒。但從那天起,不隻這位學生對那位導師看不慣,全班的學生都與他過不去,在他講課的時候,他們故意大聲聊天、說笑,根本無視他的存在。他的工作變得越來越不愉快,過不久隻好申請調走了。
他原本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建議說:“如果把它開走,那別的車就可以進出了。”這位學生一定會很樂意聽從他的建議。但是,他也許在潛意識中認為他有權無視別人的感受,結果他采用最不聰明的方式:嗬斥和威脅。這樣,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都是顧及自己的臉麵的人。那麼,我們也要顧及他人的臉麵,要盡可能地減少對他人的傷害,保住他的麵子。
羞辱別人隻能自找沒趣。
有的人把自己的麵子看得貴如金,卻把別人的麵子看得賤如紙。他們為了自顯高明,不惜將別人的尊嚴踐踏在腳下。其結果,也不過自取其辱罷了。
素來以傲慢無禮、舉止粗魯而聞名於世的赫魯曉夫就曾嚐過因傷人麵子而傷了自己麵子的苦頭。那是1957年,美蘇首腦舉行會談,美國副總統尼克鬆應邀出訪前蘇聯。在此之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這一決議受到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激烈抨擊,本來他可以采取其他比較得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但赫魯曉夫卻選擇了一個既有失身份,又傷人尊嚴的方式。
在美蘇首腦會談中,他指著尼克鬆吼叫著:“這項決議很臭,臭得像馬剛拉的屎!沒有什麼東西比那玩意兒更臭了!”
在這種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場合,尼克鬆當然也不會示弱,他知道赫魯曉夫年輕時曾當過豬倌,就慢條斯理、一字一句地說:“恐怕主席先生說錯了,還有一樣東西比馬糞更臭,那就是豬糞。”
赫魯曉夫不禁一時語塞,盡管他是一個很有自製力的領導人,也不免羞得滿臉通紅。
在人際交往中,隻要維持住雙方的麵子,則一切爭端都有回旋餘地;一旦撕破麵皮,就極可能轉入火星四濺、雙方都無力控製的局麵。所以,設法保住別人的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頭等大事。
要舍得形象投資
心理學認為,在公眾場合人們總是趨近衣著整潔、儀表大方的人,或衣著略優於自己的人。
人好不好,先看相貌;商品好不好,先看包裝;公司有沒有實力,先看門臉。雖然人人都知道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還是會根據表麵現象得出第一印象。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第一印象7秒鍾可以保持7年,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一個人的儀表是最先被對方的感官感知的,是彼此交往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別人要獲悉你是怎樣一個人,首先注意的就是你的儀表。
羅蒂克·安妮塔是一個浪漫、個性獨特的女人。她很漂亮,但在衣著打扮上卻很隨意。她覺得沒有必要為迎合世俗的審美觀而浪費自己的時間。直到她因此受到一次挫折後,才改變這種觀念。
那時候,安妮塔已經是兩個女兒的媽媽,為了養家,她跟丈夫商量,想開一家出售天然化妝品的商店——“美容小店”。
但是,美容店需要4000英鎊資金,他們卻沒有足夠的錢。安妮塔決定去向銀行貸款。
這天,安妮塔上身穿一件舊T恤衫,下身穿一條洗得發白的牛仔褲,背著小女兒,拉著大女兒,闖進了銀行經理的辦公室。她繪聲繪色地向銀行經理介紹自己的創業構想和以及“美容小店”的未來遠景。銀行經理一瞧她的衣著打扮,便估計到了她的經濟狀況,馬上拒絕了她的貸款請求。他擔心她將來沒有償付能力。
安妮塔失望而歸,向丈夫抱怨那個銀行經理的鐵石心腸。她說:“我帶上女兒都沒有打動他!”
丈夫比較理智,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世界,必須遵循世俗的遊戲規則。銀行是一個投資機構,不是救濟所,在這裏,T恤衫和牛仔褲是沒有說服力的。”
於是,他陪安妮塔去時裝店購買了西裝,還請一位會計師寫了一份不同凡響的可行性報告,另附有預估的損益表及一大疊文件附頁,連同自家的房產證,都裝在一隻精美的塑料卷宗夾裏。然後,他們衣冠楚楚地又去了那家銀行。這回他們沒費口舌就得到了貸款。
這件事使安妮塔意識到形象與事業成功的關係,她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與商店的形象。後來,她把“美容小店”開遍了世界各地。
通常來說,人們更願意跟實力比較強的人打交道。這不是“勢利”,而是現實的需要。個人形象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一個人的實力:經濟實力與個人素養。所以,不要埋怨別人“隻認衣裳不認人”,還是好好在自己的形象上多投資一點,然後自信地站在別人麵前吧!
藏好你的優越感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對方高明
不讓對方的光環遮住自己,這是每個人最起碼的虛榮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中國古人由於總結優秀者不幸結局的事例而不主張做過於優秀的人。實際上人的本能是要做優秀者的,所以“大智若愚”成了處世的經驗。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斐爾爵士告誡那些向他求教處世技巧的人說:“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則告訴他的門徒一個圓滑處世方法:“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人人都有虛榮心。有的人為了一點虛名,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有的人為了一點小麵子,不惜捋起袖子拚老命。反過來,如果你滿足了別人的虛榮心,讓他覺得有麵子,就是對他最好的讚美,他一定會對心存好感,並回報於你。
沒有人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高明
李先生是某地區人事局調配科一位相當有人緣的骨幹,在他剛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裏,幾乎在同事中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為他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勁吹噓他在工作中的成績,說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請求幫忙,許多記不清名字的人硬是給他送了禮等等,得意得不得了。同事們聽了之後不僅沒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還極不高興,有意無意地跟他疏遠。
李先生不明白那些同事為什麼冷落自己,他並沒有得罪他們呀!後來,經當了多年領導的老父親一語點破,他才意識到問題的症結到底在哪裏,從此他很少談自己而多聽同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誇耀自己的成就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李先生與同事閑聊的時候,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隻是在對方問他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這一來,他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好,無論上司、同事還是下屬,無不樂意與他交往。當他從科長升副局長時,沒有一個人說閑話。
“良賈深藏寶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這句古話的意思是: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愚笨。所以對於需要展示自己時,一定要露一手,讓別人記住你,對你刮目相看,但是必要時“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將自己的優勢讓人一覽無餘,這才是恰到好處的處世策略。
不要試圖證明自己高明
你高明不高明,不能故意做給別人看,實際上人們心明眼亮,會看出誰高明,你不在意自己的高明而見人就“孔雀開屏”似的顯擺自己,到最後,你的羽毛會被人扯光。所以,在與人交往時,假如你確實比對方高明,別人是看得到的,但你不必試圖證明你的高明。比方說,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或者做了一件你認為錯誤的事,這時,你告訴他正確的應該是什麼,無形中將對方擺在學生的地位,而自居為老師。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師,否則他必然不服氣。即使你真的是他的老師,他同樣會在心裏存有異議。早在3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說:“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你隻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
無論是在言語還是在行為方麵向人暴露自己的優越心理,都是令人反感的,所以智者會盡量保持甘居人下的謙遜姿態,結果他們反而受到大家的景仰,被人們舉得高高的。這難道不是一種更高明的策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