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寬容是一種美德(1 / 3)

不做自陷孤立的蠢事

處世交友有時不小心你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別人不再跟你玩,你的話沒人聽,那多傷心啊。以鄰為敵的人是沒有朋友的;而以我為中心,對他人指手畫腳的人容易失去朋友。但也有人是一念之差,一時糊塗做了蠢事,而把自己推向了孤立境地。哪些事值得你注意呢?不妨舉出一些來。

朋友不在的時候,不能隨便動他的東西。要動也得打個電話,或者寫個字條。

不要推脫你認為繁雜或是不重要的工作,要知道你所有的貢獻與努力都是不會被永遠忽略的。

不要於老板不在的時間偷懶,因為你手頭被打了折扣的工作成效遲早會將你的所作所為暴露無遺。

你在為朋友打工,可是又到另一家公司兼職,而且這個公司還是朋友公司的競爭對手,結果為了賺取更多的錢,你失信於朋友。

不要為了私利,將公司的機密外泄,這是對公司極大的不忠,是做員工的大忌。

不要在工作時間打個人電話。

不要將公司的財物帶回家,哪怕是幾張繪圖紙、一份訂閱的資料、一隻茶杯或是廢棄的訂書機。

世界在變,你不要一成不變。經常尋找一些更新及創新的方法去工作;抱著還可以做得更好的態度去麵對工作;質疑自己的方法、步驟,並加以改善。

永遠不要忘記工作的滿足感來自一貫的表現,因此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公司整體利益做出直接貢獻。

不要老是拉著一張苦瓜臉,試著從工作中尋找樂趣,從你的職位中找出令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方式並嚐試著多做一點。

不做誇張的打扮,工作場合遠離有孔的牛仔褲和漏膀子的背心,這種裝扮無法讓別人集中精神,也製造出與業務極不相稱的氣氛。

不要與同事嘮家常。這種表現,是侵犯公司領地,更何況同事沒幾個有興趣知道別人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工作時間不要與同事喋喋不休。

不要在上司、公司的客戶、同事身上發泄個人情緒,哪怕是在電話裏。

不要一到下班時間就消失掉,下班前屬於你的問題沒有解決好的話,一定要讓上司知道。

不要隨便請“病假”。應考慮到自己缺席給整個單位帶來的影響,如真的需要請假,請一定如實申報。

不要提交一份連自己都讀不下去的報告,更不要含糊其辭,言之無物。

不要言而無信。否則會讓所有與你工作上有關聯的人都生活在惶恐之中,對你失去“信心”。

不要一味地等候並想著一定要按照別人的吩咐做事,覺得這樣自己不會有責任,出了錯不用受譴責。

不要老是行蹤不定,一天中你不能突然消失和突然重現。也許你的行蹤與工作雖一時尚無人問及,但是你已在信譽與品行方麵大大失分,主管和老板都相當討厭行蹤不定的員工。

工作了一天,你的憑證不要光是打卡機上顯出的時間,而自己也要計算一下真正用於實際工作的時間有多少。

不要接受不屬於自己功勞的獎賞和稱讚,要坦白地講出來,冒領功勞會製造敵人,失信於人。

人際關係差,朋友不信任,該檢查的是自己,生活中要多加注意,一個細節處理不好都會影響你的處世。

得意時不可眼中無人

人如草木,也有榮衰之時,但榮時多得意,衰時多失意。曹雪芹說,人生榮衰無常,“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間舊啼痕”。反過來看,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開心、得意之時。人在得意時,多半需要通過一些形式表達內心的喜悅,這是人之常情。

選擇不妨礙他人的形式慶賀

有位姓趙的人做成了一筆大生意,賺了不少錢,借為老父過生日,請了很多人為自己的成功張揚,吃了幾十桌酒席。這一天,有個老朋友向他提出一件事:前年他們合夥做生意虧損了,由於趙某當時沒出本錢,所以在與朋友清賬分手的時候,對方要他留下了一張欠條。朋友提起這件事,趙某立即不高興,大罵朋友“看到別人發財眼紅”。結果發生了吵鬧,影響了不少朋友的情緒。有的人為趙某的得意張狂的態度表示不滿,怎麼剛一富就如此蠻橫不講理?

趙某如此處世待友顯然是錯誤的。得意,必然有值得得意的理由、資本,事業上小小的成功,不能代表將來,路還很長。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生得意須盡歡,但得意時也最容易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幹些傻事、蠢事,抑或將一些該幹的,甚至是必須幹的事情拋在腦後,誤事或壞事,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因此,人在得意時,須理智,須節製,須自律,須謹慎,須選擇既能表達歡樂之情,又不妨礙別人的形式去慶賀。

在歡慶、祝賀成功之時,應該保持清醒、冷靜、明智的頭腦,給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最可怕是得意張狂,那肯定會引火燒身。得意之情過分了,即便是最親近的人,也是不好接受的。

與人分享,就會減少妒忌

方正激光照排係統壟斷國內90%的市場份額,這一成績,自然讓人們想到了王選,他獲得了“突出貢獻獎”諸多殊榮。這是多麼得意啊,但是他卻不想獨占成果,提倡開放、平等的精神,培養年輕人,無私幫助他們進行研究,尊重、鼓勵並激發員工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另外,他一直提倡“方方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這也是王選教授和方正人的處世原則與根本。

躊躇滿誌,得意洋洋,雖然別人無權幹涉,但其一定會影響到他人。在引起別人敬佩、羨慕的同時,也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嫉妒、反感。人畢竟是社會的人,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群體。如果為一時的過分得意而失去人緣,使自己陷入孤立,甚至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是很不值得的。

一個健康的、成熟的、文明的現代人在得意時,定會謹慎行事。此時,定會得到好的人緣,使你開創更新的局麵,迎來更多的“得意”,周而複始,良性循環。

其實,即使得意也隻能說明過去,再精明的人也難免“走麥城”,正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得意時,謹言慎行,夾著尾巴做人,才是對自己真正的負責,才是恰到好處的處世。

得意時更要弄清楚自己是誰

有些人在得意時,常會忘了自己是誰。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一則故事:一位剛剛知道已中了大獎的乞丐(就像美國的樂透獎),因他的全部財產隻擁有一根竹棍,他為了防止獎券遺失,便把它藏在竹棍裏。他心中一直為發財的事興奮,實在是太得意了,心想今後不用再當乞丐了,還要這根討飯用的竹棍做什麼?這一高興便把竹棍仍到河裏。當他想起獎券還藏在竹棍裏的時候,不但錢已領不到,竹棍也弄丟了。本來,窮得隻有一根竹棍,結果呢?得意忘形,連僅有的竹棍也失去了!

所以,艱難的時刻須要保持平常心,成功的時候也必須保持平常心。後者更難,因為錢能通神,什麼困難都能用錢來“擺平”,人稍一放鬆就會一切隨心所欲。因此,得意時絕不能放鬆警惕,要時時戒備,因為這個時候最容易犯錯。

朋友都不原諒還會有誰可原諒

原諒與容忍是一對孿生姐妹,經常原諒別人的人有容忍他人的能力;學會容忍的人容易原諒他人。原諒是真愛,它比愛情、友情本身要付出更多更多的時間與感情,它是痛苦的,也是美麗的。放棄不等於失去,原諒不等於忘懷,隻是我們真的原諒一個人時,也給自己在別處開了一扇窗。原諒有時也是一種解脫,讓自己把一切看清楚,讓自己的心放個假。

你對朋友越寬容,得到的回報就越多。朋友小李的日記被她的一個朋友無意中看了,小李知道後,流著眼淚,燒光了所有的日記。從此她再也不寫日記了。她本來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子,在這次“日記事件”後,卻變得孤僻少言,不愛與人交往了,這種狀況直到工作後才有所改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李的日記被偷看事件屬於生活中的“重大的消極事件”。朋友是小李最信任的人,所以,她將日記放在自己的枕頭邊,並沒有想到要藏起來。當她發現自己最信任的人偷看了自己的日記,朋友的形象突然在小李心中坍塌了,伴隨著坍塌的還有小李心中原有的價值體係。既然朋友都不可信,那麼還有誰可以信任呢?於是,她采用了最消極的方式來對抗,那就是再也不寫日記,也不相信任何人。隨著消極認知模式的形成,她逐漸出現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礙,表現為抑鬱和自我封閉。

在生活中,被自己信任的人“出賣”的事件為數不少,如:你向密友傾訴的秘密被他告訴了別人;你很意外地發現一個工作機會,告訴你的同學你要去應聘,等你去麵試時卻發現同學已經捷足先登等等。這類事件發生在你身上,你自然是無辜的,也是受害者。因此,要學會保護自己,免受他人過度的傷害。

小李應該原諒朋友,寬容可以加強朋友的關係。另外從此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不要給別人犯錯誤的機會。朋友之間彼此分享隱私應該有個限度,知道了別人的隱私同時也有了替人保密的義務和替人解憂的責任。所以你在和朋友談及自己的私事時要考慮到他能否承擔這些額外的壓力。

如果事情發生了,則要把事情發生的原因盡量歸因於偶然事件,不要以偏概全,得出人人都不可信的偏激結論。在事情發生之後,要用積極的態度與行動去應對。比如,日記當然可以照寫,朋友照樣相處。

最後,與人相處不要把對方理想化和絕對化,世間很少有絕對的善和惡。要能容忍別人的過錯,你對人越寬容,得到的回報就越多。

叨陪末座又何妨

自古以來,人們把忍辱負重稱為擔當大任的美德。縱觀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他們無不是容忍而成就事業的。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要忍受莫大恥辱。例如,他初辦團練時,一日,綠營之兵與湘勇哄鬧,至黑夜闖入國藩行台。曾國藩親自告知巡撫,巡撫不理,曾國藩歎息道:“大難未已,吾人敢以私憤瀆君父乎?”意思是說,大敵當前,我怎能為個人的利益泄私憤呢?

後來,曾國藩這樣總結其忍辱負重之術:“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是我生平咬牙立誌的秘訣,自出道以來,無不遭到屈辱。我在庚午、辛亥年間被京城的權貴們所唾罵,以後又有嶽州、靖江、湖口三次打敗仗,沒有一次不是打脫牙和著鮮血往肚裏咽。”正是靠了這種忍讓的品質,曾國藩終於踏上了很高的權力的台階,成為清朝上層集團信得過的一位重要的漢人。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想要生存在這個反複無常的世界裏,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忍辱負重之術。

曾國藩說“傲為凶德”,特別是文人做官大多為所謂的自好之士,多講氣節,講也講不精,卻自負傲慢得眼中無人。風節本來是守於己的,可傲氣則容易在別人麵前顯露。由於過於驕傲,造成君臣不和,朝廷紛亂必為禍害。曾國藩在檢討自己的缺點時,認為自己是“忍”得不夠,說自己有三大過錯:平日不取信、不尊敬別人,傲慢太甚,這是一;平時一句話不對勁,就怨恨無禮,這是二;抵觸分歧之後,別人反而恢複了平靜,自己卻悍然不近人情,這是三。意識到這三點後,曾國藩更注重“忍”之術,注意自己的心態修養,時時為自己敲起警鍾。

曾國藩這樣做,是有其深刻考慮的,因為曆史上因不能忍辱負重而驕傲而導致危險的事例太多了。他經常向他的弟兄和子孫講古代“忍德”的故事。有一次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又即興講了一個故事。

唐朝時,唐太宗在慶善宮舉行宴會,同州刺史尉遲敬德被邀請參加。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氣地質問道:“你有什麼功勞,竟坐在我的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的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來勸解他。尉遲敬德不但不聽,反而舉拳頭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幾乎被打瞎。

唐太宗很不高興地宣布宴會停止,然後對尉遲敬德說:“我本想和你共富貴,然而你做官後好幾次犯法。我這才明白像韓信、彭越那樣被剁成肉醬,並不一定是漢高祖劉邦的錯啊!”尉遲敬德聽到這種極其嚴厲的警告後害怕了,以後就比較學會忍讓、克製自己了……

聽了故事,大家更明白了“忍”是天下修養第一功。要做到不自滿,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忍”的問題。無論你位有多高,權有多大,都必須學會忍讓,切不可因一時之怒氣而毀掉大好前程。

譴責的手指指向自己

與人造成衝突和矛盾,要弄清楚是不是一場誤會,如果是被別人誤會了,要以坦然心麵對;如果誤會是自己造成的,要主動與人和解。

被人誤解,不要太委屈,錯的是別人,不是自己,相信事情終會真相大白。

用謾罵的方式處理別人對自己的誤解,不如寬容地一笑了之。

拿破侖·希爾幽默地講述過一件他個人在容忍方麵的經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拿破侖和辦公室大樓的管理員發生了一次誤會。這場誤會導致他們兩人之間彼此憎恨,甚至演變成一種激烈的敵對情形。這位管理員為了顯示他對拿破侖的不悅,當他知道整棟大樓裏隻有拿破侖一個人在辦公室中工作時,他立刻把大樓的電燈全部關掉。這種情形一連發生了幾次,最後,拿破侖決定進行“反擊”。某個星期天,機會來了,拿破侖到書房準備一篇預備在第二天晚上發表的演講稿。拿破侖剛剛在書桌前坐好,電燈熄滅了。

拿破侖立刻跳了起來,奔向大樓地下室,拿破侖知道可以在哪兒找到這位管理員。當拿破侖到達那兒時,發現管理員正忙得很,管理員把煤炭一鏟一鏟地送進鍋爐內,同時一麵吹著口哨,仿佛什麼事都未發生似的。

拿破侖立刻對管理員破口大罵,用的是比那個鍋爐內的火更熱辣辣的詞句,達到5分鍾之久。最後,拿破侖實在想不出什麼罵人的詞句,隻好放慢了速度。這時候,管理員站直了身體,轉過頭來,臉上露出開朗的微笑,並以一種充滿鎮靜及自製的柔和聲調說道:“呀,你今天早上有點激動吧,不是嗎?”

管理員的這句話就像一把銳利的短劍,一下子刺進拿破侖的體內。

想想看,拿破侖那時候會是什麼感覺。站在拿破侖麵前的是一位文盲,管理員既不會寫也不會讀,但雖然有這些弱點,管理員卻在這場戰鬥中打敗了他,更何況這場戰鬥的場合——以及武器——都是拿破侖自己所挑選的。

拿破侖暗自想著:我的良心以譴責的手指對準了我。我知道,我不僅被打敗了,而且更糟糕的是,我是主動的,而且是錯誤的一方,這一切隻會更增加我的羞辱。

我的良心不僅在指責我,更在我腦海中安置了一些十分令我難堪的念頭,它嘲笑我。我站在那兒發呆。我自誇是個高深心理學的學者,是“黃金定律”哲學的創始人,精通莎士比亞、蘇格拉底、柏拉圖、愛默生等人的作品,還有聖經;而站在我對麵的這人對文學及哲學一無所知,而他雖然缺乏這些知識,卻在這一次的口語之中把我打得慘敗。

拿破侖轉過身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辦公室。他再也沒有其它事情可做了。當他把這件事反省一遍之後,即刻看出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坦白來說,拿破侖卻很不願意采取行動來化解自己的錯誤。

拿破侖知道,他必須向那個人道歉,內心才能平靜。最後,拿破侖下定了決心,決定到地下室去,忍受必須忍受的這個羞辱。這個決心並不是很容易下的,拿破侖更是費了很久的時間才達成決定。

拿破侖開始往地下室走去,但這一次比上次走得慢了很多。拿破侖不斷地在思考,應該如何進行這第二次的行動,以便把羞辱減到最低程度。

拿破侖來到地下室後,把那位管理員叫到門邊。管理員以平靜、溫和的聲調問道:“你這一次想要幹什麼?”

拿破侖告訴他,“我是回來為我的行為道歉的——如果你願意接受的話。”管理員臉上又露出了那種微笑,他說:“憑著上帝的愛心,你用不著向我道歉。除了這四堵牆壁,以及你和我之外,並沒有人聽見你剛才所說的話。我不會把它說出去的,因此,我們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這段話對拿破侖所造成的羞辱更甚於他第一次所說的話,因為管理員不僅表示願意原諒拿破侖,實際上更表示願意幫助他隱瞞此事,不使它宣揚出去,以對他造成傷害。

拿破侖向管理員走過去,抓住他的手,和他握一握;拿破侖不僅是用手和那人握手,更用自己的心和他握手。在走回辦公室的途中,拿破侖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因為他終於鼓起勇氣,化解了自己所做錯的事,這樣的處世無不恰到好處。

淡化對手的敵意

暫時的容忍讓步,往往是淡化對手的敵意,最後不斷走向強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節的一條有用之計,這就是容忍的智慧。在社會交往處世中,這樣的事例不少。

1983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執行經理史密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重大決策,將公司屬下坐落在加利福尼亞州費門托市的一家工廠,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並,生產豐田牌小轎車。當時日本豐田汽車早已以其質優價廉的聲譽進入美國市場,馳騁於美洲大陸。能將汽車工廠打入美國本土,自然是雄心勃勃的豐田公司求之不得的好事,因此美方建議一經提出,日方的人員、設備便跨洋過海來美國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