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寬容是一種美德(2 / 3)

美國人早就對日本汽車“侵入”美洲大陸、搶占美國汽車王國地位反感至極,史密斯竟公然把日本公司明目張膽地請到國內生產汽車,這不是“喪權辱國”的屈節投降,也至少是“引狼入室”的高度讓步。為此,美國上下,尤其是汽車界紛紛向史密斯提出譴責和非議。

他的朋友打電話說:“史密斯,這樣做,你為了什麼呀?我聽到了不少對你的批評。這兩天,你看過報紙嗎?”

史密斯笑著回答:“聽到了也看到了,別人有批評的理由,我也有自己的認識,他們不能忍受,但我能忍受。”

“你最好妥協,改變自己的做法,眾怒難犯啊。”

“謝謝您的好意,不過我還不想改變自己的計劃,我已做好了忍受一切譴責與謾罵的精神準備。”

到底是引狼入室,純粹的屈節讓步,還是另有一番苦心?史密斯自有他的打算和想法。他深切了解到,美國汽車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車大舉進攻之下束手無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太輕敵了。當初日本汽車剛剛打入美洲之時,幾乎所有美國汽車商都認為日本不過是初學者的小玩藝,是低廉產品。對日本汽車售價低、性能好、省燃料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等到日本汽車在美國越來越暢銷時,美國同行便一籌莫展了。到了現在,日本汽車在各方麵都有優勢,不承認這一點隻能說明是狂妄自大。爭取日本技術的幫助,增強自己產品的競爭力,才是爭回麵子、爭回利潤的惟一正確出路。

所以,史密斯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並之舉,表麵上似是引狼入室的大讓步,實際上則是把“老師”請到家裏的一大進步;似乎是向日本俯首稱臣,實際上了解對方,向對方學習,然後趕超對方。他成功了。

忍受各方麵的打擊,等待事情的結果來證明自己沒有錯。如果忍不住氣,別人一反對就放棄,說明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虛心向強者學習,甘當小學生,這樣對方就不會視你為強大的對手。利用對方的優勢,降低自己的風險。

以容忍改變能夠改變的

追求人生目標的決心愈堅定,你就愈有耐心克服阻礙。在通向目標的征途上遇到他人的羞辱與攻擊是最正常不過的了,有人希望你平庸,巴不得你一蹶而不振,這樣他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愛你的人不一定是幫助你的人,而恨你的人卻始終是幫助你的人,因為你不甘於輸給他,被他瞧不起。

瑪麗是美國聖保羅市的縫紉機推銷員,每月平均維持銷售15台的記錄。有一次,她在魚市上向一位中年人推銷,卻遭到了嗬斥,並警告她馬上離開,否則不客氣。瑪麗很難過,但她忍住了淚水流出來,她咬咬牙,要繼續與對自己這麼凶狠的男人談她的產品。那位男人竟把整桶的水倒在她身上,她當眾成了落湯雞。

麵對這種羞辱,她這回禁不住淚流滿麵。她對自己說:“我家裏收入又不是讓我無法生活,我何必要到處受人汙辱呢?我再也不幹推銷員這一行了!”

做出決定後,瑪麗回到家,躺在沙發上,把今天遇到的遭遇想了一遍又一遍,她竟冷靜下來。她覺得自己不能在這種恥辱與困難麵前退下來。她想,我在公司裏一直是推銷冠軍,也許,這個工作就是我的天職,很可能是上帝有意安排讓我吃苦,考驗我的容忍力。如果我就此停止推銷工作,這一生必定一直到生命終止那一刻,都會受到這次失敗與恥辱的纏繞,而無法安寧。

瑪麗經曆失敗之後,性格有所改變。她能夠用更多的平常心去看待人和事,她不再容易衝動、生氣了,而對待人更客氣禮貌了。她的推銷業績越來越好,繼續保持著推銷冠軍的位置。當別人向她討教推銷秘訣時,她笑了笑說:“有什麼秘訣呢?我隻是會吃閉門羹而已。”

奧古斯汀說:“在你的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容忍的樹,雖然它的根很苦,可是果實一定是甜的。”

白朗寧也曾說過:“有勇氣改變你能夠改變的,願意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並且明智地判斷你是否有能力改變。”

忍耐也是一種特別的信念,對理想或目標全身心地投入,而且不屈不撓,堅持到底。

王安公司曾經非常輝煌,可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他陷入了低穀。1982年,62歲的王安主動將王安公司的日常工作交給經理小組去負責辦理,自己退居二線。但是到了1984年年末,在世界性電腦業不景氣、王安公司內部經營管理問題嚴重的內外因素作用之下,王安公司麵臨困境。1985年公司支出增加22%,銷售額卻僅增長8.6%;出現了公司三十多年曆史上的第二個虧損季度;10年來王安公司第一次裁員。

在這緊要關頭,王安毅然地重新回到公司總裁的位置上。他堅定地表示:“隻要由我控製,我永遠也不會放棄這家公司。”

20世紀80年代的王安公司,是一家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為了清楚地了解各分公司的情況,親自解決問題,王安改變了自己不喜歡旅行的習慣,飛行於世界各地,整頓自己的分公司。

經王安的傾力整頓,王安公司的傳統精神恢複了,每個人都對公司的複興充滿希望。

終於王安公司複興的機會來了:美國將在全世界的美軍空軍基地上安裝信息管理電腦係統。在政府的公開招標中,有許多大型電腦公司參加了競爭,其中就有IBM公司。王安公司當然不願放過這次良機,它再一次與IBM公司交鋒。

1986年1月,王安公司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一舉中標,簽下了為美國空軍基地安裝信息管理電腦係統的合同。這項總額4.8億美元的合同,比王安公司此前得到的最大合同還要大7倍。

80年代,王安迎來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他的個人價值,他的事業業績,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和讚揚。權威性的《財福》雜誌將王安公司列入世界100家大公司之列;輿論界稱王安博士為電腦專家、企業家、慈善者;在自由女神像重新揭幕的典禮上,美國政府授予他無比榮耀的自由獎章……

這莫不是老道的處世經驗用在了做事業上。

在委屈中保全自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得多,貪多反而失多。其實在危難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憑懂得這個道理,退讓不是失去,進取也非就是得到。對待得失,恰到好處的態度和方法是:“得到後不得意,失去時不失意。”

在美國,有一位農家子弟,完全靠個人的力量搞起食品加工業,後來竟成為國際知名企業家,這個人就是美國的亨利·霍金士。

霍金士一生保持了農民那種純樸的性格,他在企業界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靠了這種誠實的性格。當然,在商業上僅靠厚道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兼備另一種才能,這就是經營的能力和創業精神。霍金士正是一位能把農民的誠實和商人的精明融為一體的企業家。

霍金士在經營食品加工業初期,美國的“純正食品法”還沒有製定,有不少食品業人員在食品中亂加一些東西,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霍金士一開始就反對這樣做。他嚴格要求本公司的職工,要抱著“這些食品是我們自己吃”的心理去工作,要特別注意衛生。

但在價格問題上,他“從不遷就消費者”。他認為,自己既然提供優質產品,理應得到相當的價格;消費者既然吃到純正的食品,就必須付出相當的費用。

霍金士堅持自己的原則幾乎到了固執的地步,這在同行中受到了不少非議。由於他堅持質地純正,所以他堅持做到:凡是要在食品加入任何東西,必須經過專家試驗,證明這樣做對於人體無害,方可投產。給食品添加防腐劑也無例外。

經過試驗,證明防腐劑對人體有害,霍金士看了實驗報告,甚為震驚。因為同行幾乎在所有的食品中都添加了這種防腐劑,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他決定將這份實驗報告公布於眾。但專家建議他再冷靜地考慮一下,因為這可能會在食品業引起軒然大波,結果很可能遭到同行的反對和排斥,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劑有利於食品存放和保鮮,如果反對添加防腐劑,勢必會給食品工業帶來困難,從而也給自己的企業帶來困難。

霍金士向社會公布了防腐劑有害的實驗報告。果然不出專家所料,他的舉動在食品業引起軒然大波。同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集會,把霍金士說成是“荒謬至極,別有用心”之人。他們還聯合起來,在業務上排擠霍金士,想把霍金士徹底打倒。

這確實給亨氏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產品銷售量大減,市場份額幾乎被別的公司搶占完了。

食品純正運動持續了三四年之久。1906年,美國政府終於製定了“純正食品法”。這一法規的創立,使美國食品在國際上的聲譽大振,這是霍金士始料未及的。

更主要的是,霍金士在三四年的磨難中,非但沒有被擠垮,現在反而獲得了全勝。他的食品也由此迎來了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當人們前來向霍金士祝賀時,他把自己心裏話掏了出來:“我從小沒有學過做生意,後來變成了生意人,是因為我看到很多農產品因為沒有銷路而被棄置於田野,感到非常可惜。我一開始經商就不習慣商界的虛假和欺騙行為。支配我的想法是,生意入也應像平常人一樣,不能盡做損人利己的事。”

其實,從另一角度看,霍金士的所作所為,何嚐不是一種聰明絕頂的競爭手段:一方麵,固然保護了消費者的健康;而另一方麵,通過反對添加防腐劑,將同行逼到了死胡同,自己則迎來了發展良機!這不正是讓人不以為聰明的最高境界嗎?——推而廣之,做人又何嚐不是如此?

常持“辭讓”、“退讓”、“曲全”的態度,是一種避禍消災、保全自己的高明策略。在商業活動中,退一步,隻是吃點小虧,進一步卻是要取得商戰勝利,占大便宜。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學會保護自己。

忍小節者幹大事

一個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處事不分輕重主次,必然徒勞無功,弄不好糾纏於小事之上,反而耽誤了大事。北宋呂端善忍小節,被人稱為“大事不糊塗”。

呂端聰明好學,成年後風度翩翩,對於家庭瑣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達,樂善好施。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麗。突然海上狂風大起,巨浪滔天,颶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杆,一般人十分害怕,呂端毫無反應,仍然十分平靜地在那裏看書。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後,便有意提拔呂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麼機敏之處”,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塗!”

終於,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在處理軍事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出機敏、果敢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淳化五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單獨召見參知政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一定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後,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

呂端、寇準都是明大義、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公開地向寇準詢問他與皇帝議事的內容。寇準聽懂了呂端的話中之意,便將太宗的意思如實告訴了呂端。呂端聽後急忙上殿奏太宗說:“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他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賊呢?如果殺掉李母,隻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了他們叛亂的決心。”

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賊,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製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一席話,說得太宗點頭稱讚:“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

呂端巧妙運用攻心戰術,避免事態擴大,李繼遷最終又歸順宋朝。

如果說處理李繼遷的問題時,呂端深明大義,努力糾正皇帝的錯誤,避免了大的失誤,那麼在關係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拘細節的呂端卻反其道而行之。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上趙光義病危,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趙恒英明有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齡等人圖謀廢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長子,原為太子,因殘暴無道,太宗廢棄了他。呂端知道後,秘密地讓太子趙恒入宮。

太宗一死,皇後令王繼恩召見呂端來見。呂端觀察到王繼恩神色不對,知道其中一定有變,就騙王繼恩進入書閣,把他鎖在裏麵,派人嚴加看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後。皇後受王繼恩等人慫恿,已經產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圖,見呂端來,便問道:“呂丞相,太宗皇上已經去世了,讓長子繼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趙恒,正是為了今天,怎麼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命呢?”皇後見呂端不同意廢太子趙恒,默然不語。呂端見皇後猶豫不定,立即說道:“王繼恩企圖謀反,已經被我抓住。趕快擁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後無可奈何,隻好讓太子繼承皇位。

太子趙恒在福寧殿即位的那一天,垂簾召見群臣,呂端擔心其中有詐,請求卷簾聽朝。他登上玉階,仔細看了一番,確認是太子趙恒才退了下來。隨後,他帶領群臣三呼萬歲,慶賀宋真宗趙恒登基。

卷簾認準了自己擁立的皇帝才肯行禮,呂端確實是大事不糊塗。正是呂端善於容忍平時的小事,但對於重大問題的細節卻一點也不忽略,才能完滿地處理問題。

處世恰到好處,要做到小事裝糊塗,這是種容忍的功夫。如果什麼事都看不慣,看不慣就要插手管,結果會什麼事也管不好,反而會得罪一大批人。

對大事不含糊,認認真真地幹好。忍小節是為了精力充沛幹大事。對人不要做得太絕,給人餘地,是以寬恕的態度感化對方,讓對手成為自己合作的力量,事業會更加壯大。

良好的上下屬關係是忍出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級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司卻指責你沒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把事故的責任推到你身上時,你感到委屈,但必須忍受,否則你失去的將更多。

通用公司就出現過這樣的事,總公司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分公司提供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檢查。某分公司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選經過經營部主管的手,再送經理處理。這位主管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經理辦公室。當時,這位經理正在接電話,看見主管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把東西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於是,主管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分公司經理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經營部主管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管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經理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經理辦公室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準備齊全。這樣,經理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管了。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卻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管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兒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證明他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不同於常人,便是在於他能時時自我反省,懂得容忍。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在容忍中反省自己。與人相處難免有矛盾,有分歧,可不少人卻不善於解決矛盾化解分歧,而喜歡爭吵,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其實這種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傷和氣,又傷感情,大不如大事化小事,該饒人處且饒人。人際交往中不可認死理,容忍一時,友誼長久。

《莊子》中記載了一件事,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很吃驚,於是他大聲罵了一通,可老子卻不反駁,直到那人揚長而去。第二天,這個人又來到老子的家中向他致歉,並問:“我那樣凶狠地罵你,你為什麼不回一句呢?”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如果昨天你罵我是牲畜,我也會承認。因為別人既然這麼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罵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