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在現實生活中,當雙方發生矛盾衝突時,對於別人的批評,除了虛心接受之外,還要養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達,有涵養,不要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歡論人短長,在背後說三道四。如果聽到有人這樣談論自己,完全不必理睬這種人。隻要自己能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別人說什麼呢?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人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生活中得並不安定美好。有理、沒理,饒人不饒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場上,論辯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該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也值得。但是,日常生活,還有工作中,往往會因為一些非原則問題、皮毛小事爭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說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嚴重者大打出手,鬧個不歡而散。其實這種場合,容忍一下,事情就會過去,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忍讓謙下的人,也並非就是認輸,他認為無謂的爭吵,不僅沒有意思,反而傷害彼此的感情。
人與人之間常因小事搞得不愉快,夫妻離異、朋友反目也多是小事。對皮毛小事不予計較,忍住了今天不滿,就擁有了明天的愛。
樹怕傷根,人怕傷心,要注意辦事的方法以及平時的言語,尊重他人的人格,不隨意損害他人的尊嚴。
注意生活細節,消除勢利眼,尤其在公共場合待人一定要一視同仁,不能瞧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否則你連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人與人相處需要經過一段容忍期,在容忍中了解,在容忍中溝通,彼此接受。
對他人斥責不得
與人交往做到陰陽和諧,就得承認對方的價值,不要有陽貴於陰的思想,也就是說允許個性的存在。有一種人喜歡對別人說三道四,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難有好的人緣。當你強求別人的時候,反過來應該想想別人對自己會怎麼看。另外,處處要求別人符合你意,那麼別人怎樣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不要害怕別人對你的威脅,你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當別人離不開你的時候,你就可以獨當一麵。
古人說,“一陰一陽之為道”,任何事都有陰陽兩麵,如果你是個領導,對待自己的下屬——讚揚就是“陽”,批評是“陰”。批評與讚揚都是促進下屬的好方法。而將二者綜合起來靈活運用,更能夠取到單純的批評與單純的稱讚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讚揚是對人的鼓勵與肯定,可以使人信心百倍,精神煥發。讚揚可以使入在一種受到充分尊重的氛圍下把讚揚者的要求變為他自己的自覺行為。有一段軼事,頗能反映斥責與稱讚的妙用。相反,如果批評的度把握不好,就變成了“斥責”,那就離開了陰陽之道了,對你的為人處世非常不利。
歌德與席勒曾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們一起到劇院觀看預演。歌德稍稍有些神經質,動不動就發脾氣,說話語氣全用命令式;而席勒則作風完全相反,他始終在稱讚演員較為精彩的一麵。劇本是席勒的作品,因而兩人都懷著滿心的歡喜。不料一看預演,發現已經到了正式上演的前一天,主角仍沒把台詞背熟。歌德不禁勃然大怒:“你們到底幹什麼去了,這樣怎麼能上演!”在歌德的斥責下,主角抓緊時間拚命背台詞,但到了第二天上演,仍然明顯地有些結結巴巴。第一幕結束後,席勒來到後台,用雙臂使勁地擁住對方說:“演得不錯,相當成功,說話語氣也很恰當……”聽了這些話,那位演員精神倍增,信心完全恢複。在以後的幾幕中,台詞都流利地背誦了出來,演技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台下掌聲雷動。
斥責是禁止某種思想行為,反過來要對方朝當事者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因為對其懷有某種期待,所以才會在失望中大聲斥責。但切不可在大喊大叫中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若感情用事地表示全部信心而厭惡對方,則無異於舍本逐末,達不到斥責的目的。所以這種斥責除了發泄情緒之外,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在盛怒之下把一切搞砸了。
遭人斥責,一般人都會感到緊張。一定的緊張對人有好作用,但緊張過度會使人心理、表情等變形,做事情變得畏首畏尾,越發不順利起來。一味的斥責,讓人無法忍受,會使人不是拚命反抗,就是破罐破摔,或者有人會對之產生“抗體”,對你的斥責司空見慣,置若罔聞,到頭來讓你徒費唇舌。
這時,斥責之後再給人以稱讚、撫慰,暴露其不足之後再指出希望,留給人以改進的餘地。兩者交相使用,才會使人心甘情願地朝著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稱讚是正麵引導別人朝著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很多情況下,如果能把領導者的要求,轉化為對方自身的需要,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然而一味稱讚也會帶來不良的負麵效果。一個總是生活在掌聲、恭維與鮮花中的人,也一定會變得不可理喻,他會自負、高傲,目空一切。
如果是一個一般人,他也會變得過於隨便,懶懶散散,這種狀態下也是不能做好工作的,這時就需要有人為他敲一敲警鍾了。
朋友交流注意信息對稱
與人交流,信息不對稱,就像陰陽不協調,很難談到一起去,你說這個,我講那個,交流的效果不會好。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相異於自己的人,其中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要恰到好處地處理好信息對稱,有必要去與對方溝通,哪怕是爭辨也比談不攏就分手強。
思想觀念程度不同的差異,都會外化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論辯。留心我們周圍,爭辯幾乎無所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都能引起爭辯;甚至連某人的發式與妝飾也能引起爭辯。從某種意義上看,不同見解的爭辯過程正是尋求真理的過程。辯論,就是為了探求真理,堅持真理,維護真理而相互勸說。然而由於論爭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對方的看法,樹立自己的觀點,故而,辯論和尋常說話不同,它是帶有“敵意”的語言行為,因而有所謂唇槍舌劍之說。於是,大凡爭論留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們良好的交際願望落空。如果你能夠在論辯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論辯結尾搞好“善後”工作,就能使你在辯論這種特殊交際場合,既做到個人心情舒暢,探求了真理,又不傷人際和氣。
為爭辯定下一個積極的格調。避免無益的爭辯。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意見與人相左時,當你的言行遭人非議時,你的本能大概就是奮起辯駁。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往往就在這時發生了。為了避免無益的辯論,此時,你需對如下問題進行冷靜思考:
問題一:如果你能最終獲得爭辯的勝利,它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積極意義,大可不必動用你的“唇槍舌劍”,一笑置之最妙。同樣,你向別人提出“挑戰”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有價值的,通過爭論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啟發和教育的問題,不必在那無關宏旨的細節瑣事上做文章。
問題二:你的辯論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於理智還是感情原因?諸如虛榮心、表現欲望或麵子上下不來。如果是感情原因,大可就此打住。同樣,我們向人提出問題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辯論的實質——探求真理背道而馳了。所以最好別去做這種不積極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無謂爭辯的歧途。
問題三:對方是充滿敵意的嗎?他對你有深刻成見嗎?如果是,那麼在這種非理性的氛圍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澆油。同樣,如果你是處於這樣一種心境,絕對不要向對方提出論題辯論,因為此時你提不出理性的論點,在辯論伊始,就注定了你失敗的命運。
使爭辯成為一種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換。辯論是為了明是非,求真理。隻要我們的辯論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積極的態度,使用積極、文明、恰當的論辯語言去參加辯論。
第一,樹立正確的辯論價值觀,即為追求真、善、美而去積極地爭辯。做到觀點正確,旗幟鮮明。
第二,樹立正確的辯論道德觀。把辯論置於科學基礎之上。以理服人,讓事實說話。辯論者要有高深的涵養;不搞詭辯,不揭隱私;不搞人身攻擊;不把“觀點的敵對”引申為“人際的敵對”;不靠嗓門壓人,有理不在聲高,如果你能有製有節的音調語氣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亞於如雷貫耳。
第三,用真情、善意、美感與人辯論,就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與情恰恰是列車通往“積極爭辯”的雙軌,缺一不可。在爭辯中,“理”是爭的目的和取勝的保證。然而人又是感情動物,如果你在論辯中既能做到以理製理,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辯論將會成為一種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們彼此會以這樣的話語來結束論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您讓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爭論出了相互認同的信息對稱的“道理”,又增進了人際和諧,達到了積極論辯的目的。
男女交往輕鬆快樂
有些男人在女人麵前,總是不由自主的緊張,感到神態做作不自然,因為他們生怕不討對方喜歡,怕自己有什麼表現讓她們不痛快,影響到自己的形象。因此,這些男人總想在女人麵前表現出完美的樣子,處處小心,事事謹慎。
其實,這樣做無異於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你顯得虛假,總是把自己藏得很緊,甚至讓人感到你到底是“真男人”還是“假小子”。有些女人希望與男人相處時大家坦誠相待,輕輕鬆鬆,而不是非要你做出一副紳士般完美無缺的樣子。實際上,男人的沉穩可靠不是裝出來的。親切和融的性格也是一樣,都需要經過曆練才能培養出來。那男人怎樣恰到好處的與女人交往呢?
不怕自己的“缺陷”被對方知道了,也許那正是對方賞識的個性特征。沒有“缺陷”的男人難以給人真實感,因而是不值得女人去愛的。其實所謂“缺陷”,是最自然的自我表現。有些人做事笨拙,有些人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臉紅,這些都非常的自然,具有個性色彩。
女人欣賞的男人,往往正是偶爾會卸下防備、露出真麵目、不裝模作樣的人。不過別忘了,一個男人要先有不動如山的心,才能卸除自己的防備,人生有了中心軸,才不會偏離正道,不上壞女孩的當。
男女之間的不同,而構成社會交際的陰陽和諧圖,男女在生理、心理、感情、精神和社交方式等方麵都有所不同,為此而“異性相吸”。可是也由於性別差異,男人與女人之間築起了一道堅固的壁壘。青年人被分別圈進了兩個世界:男人的世界與女人的世界。一方麵有著與異**往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麵又互相抵觸著。
實際上男女之間除了愛情,是可以成為好朋友的,這就看你怎樣去把握兩人之間的關係度,你不能把朋友發展成情人,就不能感情越位,而要保持純潔的友誼。
在男女交往中,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男性心理特征的決定,多半是男人主動,而女性戒備。實際上女人內心是想交異性朋友的,從而得到從同性朋友身上得不到的新鮮的東西。那麼,女性如何與男**往呢?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情是理之先,理是情堅強後盾。在交際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麻煩、糾纏甚至侮辱。當麵對這些的時候,切戒嗔怒,否則會有損於自身的形象,讓對方瞧不起,從而陷自己於更不利的處境。正確的方法是用“理”作為有力的武器。所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是這個道理。同時,也要注意用“情”不能過度,不可得理不饒人。一切均在適度之中把握。隻要善於駕馭情理,你就掌握了交際的奧妙,就會恰到好處地應付交際中出現的各種情況。
提高表達力
少女應該學會使自己談吐優雅大方,妙語聯珠。同是要表達一個內容,會有數種說話方式,用不同的說話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怎樣說能收到最佳效果,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如果感到自己表達能力不夠好,不妨把交際中遇到的特殊事例簡要地寫下來,加以研究,一定會有所收獲。時間久了,日積月累,將會感悟到語言的無限魅力和奧妙,當你覺得和許多人能夠會心地交談時,你的交際便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
注重自己的身體語言
一個人揮手擺手,點頭搖頭,一顰一笑乃至於穿著打扮,無不向外界無聲地傳導著自身的信息。或欣賞或厭惡,或讚成或反對,或歡樂或悲傷,或瀟灑或深沉,無須言語,別人一望而知。女性在與男**談時,就應善於運用自己的身體語言,達到溝通的效果。但女性使用豐富的身體語言時,要注意讓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切忌模棱兩可,也不要太直露,更不要矯揉造作。表達不清,別人往往誤會;太過於直露,別人會認為淺薄;矯揉造作,別人會認為太輕浮。
堅持獨立的個性和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喜歡和有個性的人交往,那些失去本來麵目,處處帶著假麵具的女人隻能招致男人的惡感。女人與男人交往,不要處處學男人,成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假男人,會讓真正喜歡女性溫柔羞澀的男性對你退避三舍。人的成長應該是朝著獨立的富有個性的方向發展,女人在與男人交往中不能磨去性別差異,另外碰到別人要求自己做而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時,要提出反對的意見;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不失個性特點,就不會讓男人覺得你軟弱可欺,或者有便宜可占。
學會保護自己
女人在交際中,會遇到不同的男人,正直的、善良的、醜惡的。尤其是天真無邪的少女處世要處處留心,多多設防,從細微處看人,由表及裏地分辨人,看清善惡,善者近而惡者遠。對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一旦認清其麵目,就該當機立斷,不再交往,免得貽害無窮。另外,不要輕易相信素不相識的人,最好不要與陌生人單獨同行,特別是夜深人靜時。此外,還要學點法律知識,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隻有如此,才能保證正常地與男**往,開拓良好的人際關係。
遇到問題不做埋頭的鴕鳥
人要陽光,心要明亮,遇到問題要敢於麵對,既不能繞開,也不能畏縮。把頭埋進沙子裏,屁股留在外麵,鴕鳥還是被逮住了。所以,一個人處世,自身也要陰陽協調。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常愛自我煩惱,老是批評自己的缺點,遇到困難老是躲開,造成自怨自艾,信心崩潰。這樣的人,麵色凝滯無神,生活單調乏味。相反的,有些人不斷地發掘自己的優點,逐一把它表現出來,就像寶石專家,不斷地切磋刮垢磨光,璀璨耀眼的寶石才顯出它的光彩。
一種最大的失敗,莫過於失掉自己的信心,對什麼事都沒有主意或主見,也就是平常人們說的,“沒有主心骨”。你雖然有許多不足和缺點甚至錯誤,但你應該認為你是你自己,說你自己的話,做你自己的事,不要陰不是陰,陽不是陽。如果你對自己感到真實,別人也覺得你真實。讓你去說別人的話,舌頭肯定是硬的;讓你不做自己的事,渾身肯定是癢癢的;讓你不跟朋友說心裏話,心裏肯定憋得慌。你是否常向靈魂發問:我是什麼?你是否常提醒自己:我是我嗎?經常在沒有人的地方,對著鏡子一遍遍演練,久而久之,相信你走過的路,會有你自己的腳印;你到過的地方,會有你自己的身影;你工作過的單位,會有你自己的音容笑貌。
在做事時,你該認識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優點。你該保留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隻要仔細想想,你一定可以找到許多優點,不妨把它一開列出來,記錄下來,你會驚奇地發現,你自己擁有的優點竟會這麼多。
多年前,英國青年布萊恩兩條腿被火車碾斷了。喪失勞動能力的他,比一貧如洗的人還要貧窮,因為他缺了兩條腿。然而,布萊恩卻靠著還剩下的優點,對登山的愛好而讓自己重新站了起來。他裝上假腿,攀登了瑞士境內所有的大山,募集慈善基金。他永不服輸,立誓攀登阿爾卑斯山的愛格峰,用他的假腿,蹣跚而行,攀過峭壁,終於登上了愛格峰峰頂。布萊恩目前正從事推廣殘障者戶外活動,造福殘障人群。布萊恩這樣的人,能朝氣蓬勃地生活,給人生增添了色彩,他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到了極致,個中原因是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自己所擁有的優點,做了肯定。
我們必須了解任何一位小人物,隻要能引發他的信心,便會積極進取。發覺自己的優點,依自己的本質去生活,就能發揮自己的潛能。一個人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就容易獲得成功,得到滿足感。認識自己的優點,不要與同行與同事或朋友對比而自歎不如,你就是你,可以麵對困難。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收到一位農夫寄給他的一封信,農夫說他給自己兒子取個名字也叫阿爾伯特,希望他寫幾句話,作為孩子長大時的座右銘。愛因斯坦在回信中說:“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非從野心或隻有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人及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每個人必須對人及事物產生愛與熱忱,這樣才能使自己在處世中不致於產生萬事不如人的自卑感與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