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梁曉聲(3)(1 / 3)

5.越敢言朋友越多。也怪了,連我們的民族古訓都說是“話多必有失”,可曉聲越敢言,他的朋友越多。從執政黨、民主黨的高級官員,到家門口賣菜的、修鞋的小販;從文壇的男女老少作家們,到居民區的老少爺們兒;從老相知到新朋友;從陌生人到自己的家人、兄弟姐妹、遠親近戚,大家都很喜歡他,人人都把他視為朋友,願意把知心話跟他說。在曉聲的單位北影廠,有時小青年們跟某個領導發生了衝突,潤滑劑就是梁曉聲,他既能上上下下抹抹稀泥,又能抹下臉來批評。有些事,別人批評不得,他說話,就沒人敢鬧,這當然也是源於他的自律,比如好幾次評職稱時,他自己就先讓了,所以他到現在還是“二級作家”。有不少名片上印著“一級作家”的“作家”,讀者根本不知道他是誰。還有時,曉聲還會有“豔遇”呢,廠裏的一群女孩子唧唧喳喳叫住他,說是看他心事重重的,要和他談談心,開導開導他,別有什麼事想不開……

我總結,這些都是源於曉聲對人的善意,他的話,即使是怒發衝冠的批評,出發點也都是善意的,希望人們棄惡從善,逐漸地修煉自我,變成一個好人。而人類,絕大多數,都還是願意做一個好人的。

敢言,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

下麵我該說到曉聲的作品了。

曉聲是新時期的作家,成名很早,又一直在奮筆疾書,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90年代,所以他的作品很多,大大小小的著作已有幾十本,除了廣為人知的《年輪》等以外,我還讀了不少在文學圈內引起重視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浮城》、中篇小說《學者之死》等等。但我最喜歡的、最有心靈感應的一本是《九五隨想錄》,所以重點談談它。

這部書在1996年春季出版,迅速“大紅大紫”,不僅在新華書店和一些圖書館作為“要目”薦出,而且在北京(外地我不知道)的各個小書攤上,也赫然身居要津。換句話說,它的影響早已遠遠超出知識界的範疇,而走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心中了。

其實已經毋庸贅言,前麵說的曉聲為人的特點,也就是他這部作品的特點。《九五隨想錄》,更確切地說是他在和你促膝談心,十分坦率地把他對這個急驟發展變化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既充滿著旭日東升的希望,又呈現著江河日下的躁動的轉型期社會的看法,娓娓地向你和盤托出。你能強烈地感覺到他是“心裏想的,就是口裏說的,也是行動上做的”,如今這種作家已經不多。這部書的第一個特點是流暢好讀。有好幾個晚上我都讀到半夜兩三點,好像字字句句都帶著鉤子,在拽著你一口氣讀完。曉聲的書一般都有這個特點,他從不故作高深,像有些作家那樣,為顯示自己的學問而盡搜生僻冷僻詞,把文章做得高深莫測。相反,曉聲極為重視平實,要想到自己是寫給普通人看的,要能讓他們接受。這種寫作姿態,又一次證明了他是一個“平民作家”。

我最受震撼的一文是《傷心一跪》,沒卒讀,我就感到全身的血都湧到臉上,激憤得不能自持。一個外國女老板,竟可以在我們中國的大地上,肆無忌憚地命令中國工人向她下跪,這件事若發生在100年前還可信,可是卻偏偏就發生在當下的、我們每個人都正生活其中的、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噩夢,以曉聲那種寧折不彎的性格,我能感覺出他寫作時會是怎樣的“義憤填膺,有淚如傾”!

我最佩服的一文是《答×小姐問》,麵對某日本小姐為其軍國主義的辯護,曉聲毫不含糊,義正詞嚴地迎頭痛擊之,堅決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這是近年來很少見到的痛快文字。

我最受感動的一文是《我和文學》,這是曉聲至真至切的少年辛酸淚,僅僅因為窮,他的整個小學時期是在備嚐艱苦、備受歧視的壓抑中度過的,他從來就沒有過幸福的童年。我很讚成是文中他那種敢愛敢憎、不為日月所湮、不為當事者所諱的直率——不知道當年那麼深切地傷害過他的班主任是否還活著,她看到此文會作何感想;也不知道天下的老師們能否引以為戒,讓這樣的悲劇別再重演。可痛的是那位陽光一樣溫暖的語文老師已被折磨至死,不然的話,她將感到多麼欣慰!

最吸引我的一文是《感覺日本》,曉聲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信息量極大的當代日本萬花筒:那幾位令人尊敬的嚴肅學者,那位來中國求學的窮人家的女孩兒,那些性恥辱感已經消失了的女人,還有喪失了生活目標的一天到晚泡迪廳的現代派青年,在這些光怪陸離的社會怪現狀麵前,我們既得到了認識,也得到了啟迪,還留下了思索:人類的幸福之路,到底應該怎樣走?

……

因為篇幅關係,我不能再詳述下去。合上這部不算薄的《九五隨想錄》時,我想的是,“大紅大紫”自有它的道理,讀完這部書,令人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慨。再深入地說一句,“大紅大紫”來源於這是一本反映了人民心聲的書。

我知道,現在人類早已過了“英雄崇拜”的年代。無論你是誰,你若在這一抬手就將推開21世紀之門時,還在說你“崇拜”誰誰,那隻能說明你“小兒科”。為避免被人嘲笑,我自動降一格,改“崇拜”而為“欽佩”。

我特欽佩曉聲身上還存有的某種精神,比如自律精神是也。可據說這已經是屬於人類的史前期行為,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