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就陸續讀到北北的不少中短篇小說,包括收在署名“林那北”的中篇小說集《唇紅齒白》(鳳凰出版社2009年1月版)裏的七部中篇小說。而其中更引起我注目的是這麼兩部作品,一是先發在《作家》雜誌,後來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單行本的《三坊七巷》,這是對閩都福州一個名人迭出的古老住宅區動情的書寫,不僅具有很強的民俗意義,更具有很濃厚的閩文化的色彩。另一部是先發在《芳草》上,獲得華語文學女評委大獎,後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的長篇小說《浦江上——一個王朝的碎片》,講述的是八百年前的1216年陽春三月,蒙古人攻陷南宋王朝的首都臨安之後,皇後楊淑妃帶著兩個幼子在文臣武將的護衛下逃到福州東南端的濂浦村度過最後一段日子的故事,這個故事當然淒婉動人,更重要的是它也寫足了閩文化,而且是跨文體寫作,因此更具曆史感和文化色彩,而且在長篇寫作上也獨辟蹊徑。從這兩部作品看來,林那北是在閩文化中泡大的,而她的作品,也就成了閩文化獨特的載體,當然也就彰顯了閩文化的魅力。
福建俗稱“八閩”,也就是說,它是由具有多種文化的八個地區組合而成的。八閩之中,以閩都福州為中心包括閩西北、閩東北在內的廣大地區是古閩國的疆域,在這兒創造和傳承的閩文化當然是八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宋代理學家朱熹在閩西北廣設書院講學,創建了閩學,使閩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十八、十九世紀以來,魏源、林則徐、嚴複等政治家、大學者也從這兒走出來,使閩文化進一步擴大影響,而同時創造的“船政文化”也成了閩文化中很有特色的文化。林那北的成長與創作受到閩文化的滋潤和影響這是不待言的,而她作品中的閩文化色彩也是她作品藝術魅力的表現。八閩文化中,作為古中原文化活化石的閩南文化,產生於閩西山區的客家文化,當然也各具特色和色彩,即使像介於閩東、閩南之間的莆仙地區也產生了很有特色的莆仙文化。由於這些文化與林那北關係不大,就不贅述了。不過,最近讀到林那北的近作《過台灣》,發現她正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力圖在作品中表現閩南文化的光彩,可見,八閩文化之間也是相互影響交融的。
近幾年來,我有較多的機會出差到福州,於是見到林那北的機會較多,我同她的交流多了起來,也逐漸熟悉起來。林那北調任《中篇小說選刊》雜誌社任社長兼主編,主持該刊的編政,文學視野也日見開闊。而在編務繁忙的同時,創作也日漸見豐,而且更加成熟。她顯得更加幹練成熟,溫婉的性格中又添了若幹豪爽之氣。這樣的林那北,當然是更加魅力十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