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林希(2)(3 / 3)

此時,林希一定坐在家裏偷著樂呢。等到明年10月吧,那時候林希搬入華苑小區我就與他成了鄰居。

我與老頑童成了鄰居。這是好事情。

4.林希印象

何鎮邦

作為詩人的林希,我大概在讀大學一年級時就知道了。因為我那時也正癡迷著詩歌,想當詩人,詩人當不成,當個詩評家也可以。於是就常留意詩和詩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為一位少年詩人的林希,已經很有點名氣了。我自然喜歡他的詩,也很崇拜他。可惜,經曆“反胡風”“反右派”兩大政治運動後,林希被發落到天津郊外的一個農場“勞動改造”,歌喉啞了,再也聽不到他的吟唱了。

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林希改寫小說,而且寫的是地道津味的小說,內容是津味的,語言尤其是地道的津味。我最早讀到的幾篇中篇小說,諸如《高買》《醜末寅初》等,都發在《中國作家》上。記得1991年和1992年,《中國作家》連續兩年評中篇小說獎,不知為什麼都讓我當評委,而這兩屆評獎中,林希的《高買》和《醜末寅初》都評上了,《醜末寅初》還獲得全票,名列榜首。從此我就更注意林希的小說。我讀林希的津味小說,完全是為了審美,有著讀者與作家更自由更深入的交流。不像讀別的小說,是為了評論,帶有相當強的目的性,也就是功利性。

直到1996年深秋季節,天津作家王家斌的長篇小說《百年海狼》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天津作家協會與作家出版社在文采閣聯合舉辦了一次規模頗大的作品研討會,蔣子龍率領天津的大隊人馬來了,林希自然也在其中。就在這個會上,我才第一次見到心儀已久的林希。他白白胖胖的,不露聲色地躲在一邊,既不像子龍那樣有文壇領袖的風度,也不像柳溪大姐那樣滔滔不絕地神聊。記得他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才說了幾句祝賀的話,一再謙遜地表示是來學習的。在我心目中,林希才是寫“津味小說”的行家和名家,對於他的如此謙遜有點不理解。但會下一交談,才知道他重返文壇後的埋頭創作、淡泊名利的做法,於是更加敬重他。當然,我也向他表示了喜歡他寫的津味小說的想法,一談起他的小說,自然話也就多了。我們倆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1997年春,林希的中短篇小說集二卷本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印得相當精美,他托柳萌兄轉送我一套,我真有點愛不釋手。可惜到了當年春4月由《小說選刊》雜誌社出麵為這套書在北京舉辦小型研討茶話會時,適逢我正遠在廣東珠海治病療養,不能與會。我常想有個機會來表達一下我對林希小說的喜愛之情,談談我對林希津味小說的看法。一年後,機會終於來了。作家出版社於1998年春出版了林希的長篇小說《桃兒杏兒》,並收入該社當代長篇小說“珍藏版”。該書的責任編輯拿著還散發著墨香的樣書於4月末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先睹為快,並發表電視評論,最好是寫點評論文字。為林希兄效力的機會終於來了。我很快讀了《桃兒杏兒》,感覺很不錯。我以為這部小說不僅是林希寫天津的時代生活的一個總結,不僅具有某種《紅樓夢》的韻味,而且可以說是近年來長篇小說中的一部真正的精品,一部婉約派長篇小說的翹楚之作。因此,盡管拍電視那天由於小說責編的粗疏讓我東找西找,我還是去了,並同林希一起在電視中一起談論這部長篇的結構。拍完電視後,作家出版社社長張勝友賞飯,我同林希有機會聊得更多些。我對於他背靠文壇、淡泊名利的做法更加讚賞。他說到,有一次,有位領導準備為他安排個政協委員之類的位置,最後被他婉拒,使人頓生敬意。因為當今的文壇快變成官場了,一些文人往往把自己在文學上的成績當成本錢,千方百計地鑽營個一官半職,沒有實職,哪怕掛個“政協委員”“作協全委”這種虛職都可以,甚至不惜為此去奔跑鑽營,而林希卻把送上門來的榮譽職務拒之門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境界啊!然而,這就是林希,一個經曆了大半生坎坷道路終有所悟的林希。

希望林希能寫得更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