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我的天主,凡是承認你的真理在我心靈中所說的話都是真實可信的,我都願意在你麵前和他們交談。至於否定這一切的人們,任憑他們汙蔑去吧,他們隻會把自己搞得更加糊塗;我要努力地去勸說他們,讓他們心平氣和,向你的“道”敞開心扉。假如他們不願而拒絕我,那麼我懇求你,我的天主,“不要對我閉口不語。”請你在我心中如實說,因為隻有你能這麼說。我將聽憑這些人歡噓塵土來蒙蔽自己的眼睛,我將從心靈深處向你唱出愛情之歌,發出我羈旅生涯中不可名狀的呻吟,我念念不忘耶路撒冷,一心向往著它。我的故鄉、我的母親耶路撒冷,也向往著你——耶路撒冷的主宰,它的照耀者,它的父親,它的保護人,它的天地,它的純潔而和諧的幸福,它的可靠的快樂,它的不可名狀的至寶,它的一切,因為你是天主唯一的、真正的至善;我絕不再舍棄你,直至你我收斂整個支離破碎的我,改變醜惡不堪的我,讓我堅定這地留在最可愛的母親的懷抱之中,那裏有我精神的鮮果,那裏是我的信念的源泉。

有些人對以上的真理,認為完全正確而全部接受,對你的《聖經》,通過摩西而寫成的《聖經》也表示尊重,和我們一起承認《聖經》是理應遵從的最高權威,但對於某些問題與我們有分歧;對於這些人我這樣答複:“我們的天主,請你擔任我的懺悔與他們責難之間的仲裁者。”

十七

他們說:“這一切都是真的,但摩西在聖神的啟示下所說的:‘在元始天主創造了天地’,並不是指你所認識的天地,所說的‘天’並非指一種精神的,有理智的,永遠仰望著天主聖容的被造物,所說的‘地’,也不是指無形象的物質。”那麼是指什麼呢?他們說:“我們所說的,就是摩西的本意,也就是摩西用這些話所要表達的本意。”究竟指什麼呢?他們說:“摩西用天地二字先籠統概括地說明整個有形世界,然後按照時間的順序,把‘聖神’所要說的一切,逐條分別加以敘述。摩西談話的對象是一個粗魯而隻知關心肉體的民族,摩西認為隻能把天主創造的萬物種有形可見的東西介紹給他們。”

他們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凡是被我們熟悉的,有形可見的一切,都是在以後幾天中從“混沌空虛的地”和“黑暗的深淵”而形成、布置的;他們也認為這“地”和“深淵”理解成沒有形象的原質並非不恰當。

那麼有人會說:“天地兩字最先就是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物質的無形和混沌,這個有形可見的世界以及世界中所呈現的萬物,往往也稱之為天地,就是從那個物質衍化而成的。”

那麼,另一人會說:“不論有形無形之物,統稱為天地,這是很恰當的;甚至天主在智慧中,即在‘元始’中創造的一切,也可以用這兩字進行概括。但既然一切都不是從天主的本體,而是從虛無中創造,和天主不同,那這一切都有某種可變性,但有的是因存在而不變,如‘天主永遠的居處’,有的是不斷變化,如人的靈魂和肉體;所謂‘混沌空虛的地’和‘深淵上麵的黑暗’是指一切可見與不可見之物的共同原質,這原質本身具有形象而卻能接受形象,從此形成了天地,即形成所有形無形的,已具形象的被造物;二者的區別是:‘混沌空虛的地’是指未顯形象的物質本原,而‘深淵上麵的黑暗’是指飄忽不定,不受約束,不受智慧照耀的精神原素。”

還可能有人會說:“讀到‘元始天主創造了天地’,天地二字並不是指已完善成形的可見與不可見之物,而是指萬物尚未成形的胚胎。是指能接受一切形象,能用以製造一切的原質,盡管還沒有明顯的特性與形象,但已初具端倪,依照性質加以區分之後,發現天是指精神的被造物,地是指物質的被造物。”

十八

聽取並研究了以上各種解釋,我不想“做文字上的爭辯,因為沒有任何好處,隻會混淆人們的思想”。“法律有利於我們的修身進德,如果我們能夠合理地加以利用,因為法律的目的就是愛,這愛出自光明純潔的心地和無邪無惡的信仰。”而我們的導師已把全部法律與先知概括在兩項命令中。按指耶穌在《馬太福音》(第22章37一40)上所說的:“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愛人如己,全部法律和先知係於這兩條誡命。”我的天主,我黑暗中的光明,隻要我真誠地向你懺悔,那麼《聖經》上這些真實的話,即使有各種解釋,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別人覺得《聖經》作者本意與我的見解不同,這與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讀《聖經》時,都力求領會其中真正的含義,既然我們相信作者真實可靠,那麼即使我們明確知道或認為是錯誤的,我們也絕不敢想象是作者這麼說的。既然我們都力求在《聖經》中領會作者的真正含義,而你,一切真誠無妄者的光明,你啟示我們某種見解是正確的,哪怕這並不是作者的本意,我們也認為這是正確的,這有什麼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