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政治家的矚望(1 / 1)

本來,在新中國政治家的視野裏,京劇是不太占地方的。毛澤東不會忘記重慶談判時看的京劇。那是間禮堂,台下正麵的大沙發,是給委員長和夫人準備的,自己和張治中等人,都坐在兩邊的單人椅子上。看戲就不平等,更別說談判了。建國之後,需要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坐中間”的場合太多太多,看京劇時也自當如此,有時想招呼一下張治中坐到身邊,且不說他不敢,連自己也覺得不妥了。

對於京劇,毛澤東早就下過定論一國統區的技巧好些,而延安的更有激情,且新戲直接為現實服務。如今更有北京、上海的京劇“壯大”了國統區的京劇,技巧一個賽一個地好,比當年重慶的“厲家班”強多了,它們從根於上就不是“自己人”。沒辦法,進城之後接收的東西太多,“這裏(指北京、上海以及國統區)的京劇”也就算是其中的一些吧。

第二代領袖鄧小平,先前一直是陪著毛澤東看京劇的。他是四川人,最喜歡的當然是川劇——並且是川劇當中的傳統戲。我八十年代回到北京戲曲界工作,每有川劇團進京,一般程度的精彩折子戲為一般觀眾演出,更精彩的則作為文藝界的內部的觀摩。此外還有最最精彩的,則直接進人中南海演出,觀眾當然是那幾位四川籍的中央領導。上述的“精彩”二宇可以有個注腳,它幾乎等同於“有毒”。越是“精彩”的也就越是“有毒”。當時我曾不解,中國京劇院的一位領導(他是由延安平劇院過來的)這樣開導我:“中央領導水平高,能夠抗拒毒素而不受影響。在延安時就這樣,我們給下邊的老百姓演《逼上梁山》,卻讓我們演一些禁戲給中央領導看,其中最有興致的就是康生……”

第三代領導人受命於危難之中,當時各方麵的工作一是量大,二是難做。其實在現今的政治局常委當中,至少有三位是喜歡京劇的。但他們在上任之初,都是一個心思奔忙於直接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很少公開看節目,更不可能關心京劇。1990年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後不久,是群眾對於京劇不景氣的現象萌生了不滿,黨中央這才鄭重提出“振興京劇”的主張,結果大得民心。

這口號來得恰如其時。提早了不行更不對因為當時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太多,京劇還排不上隊。等到第三代領導人工作有年,諸多關係都已理順,更加之改革開放也進入到縱深階段,整個社會對於“忙”和“閑”的認識也比較“端正”了——黨中央此時再提出“振興京劇”的口號,就可謂“此其時也”。它不是僅僅對京劇表示“恩寵”,而同時表示出對中國畫、圍棋、中醫等一係列可以安撫晚年人生手段的重視。

如今,中央領導人已開始公開對京劇表示好感,並且很善於去“運用”京劇的獨特功能。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江主席訪美時,曾主動在華人集會上演唱京劇的傳統戲。朱總理也在工作勞累後去往天津,點名邀請幾位年輕京劇伶人聯歡——朱總理自己操琴,各位伶人輪流清唱,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還有全國政協的李瑞環主席,他和我國幾代京劇名伶都關係密切,我們注意到他出訪時,曾把著名小生葉少蘭列入“團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