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數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在北京門頭溝的百花飯店舉行了一次戲曲研討會,與會者中有編劇、導演、學者和記者,惟獨沒有演員。討論過半,組織者別出心裁,把大廳布置成一個遊戲場所——桌子擺成四麵,每麵擺有一紙,上麵分別寫有“以劇本為中心”、“以導演為中心”、“以角兒為中心”和“根本就沒中心”的字樣然後請與會者根據各自觀點分別就座並闡述理由。組織者聲明,在闡述過程中,入座的人可以因改變觀點而改坐地方,最後清點桌子各麵的人數兒,以最多的麵為勝。
與會者嬉笑著各自就座。我發現,編劇大多坐在以劇本為中心邊,導演大多是“以導演為中心”的堅定擁護者,記者大多深知劇團內情,於是紛紛在以角兒為中心的後邊落座,惟獨“根本就沒中心”一方空空蕩蕩……得見此情此景,於是我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大步邁向了第四方。
發言開始。持“以劇本為中心”和“以導演為中心”兩組雖然人多,但沒說出多少新鮮意見。輪到“以角兒為中心”發言,一位記者一邊介紹以往深入劇團采訪的所見所聞,一邊竟把矛頭指向了我:“城北兄身在中國京劇院,平時和角兒接觸最多,據說關係還十分融洽,聽說目前正為李世濟(——她當然要算是位大角兒了)寫劇本,你今天為什麼會如此超然……”對大家的目光,我隻能這樣回答:“各位,我的確在劇團很混了些年,和名伶關係都不錯(——請注意和重視這個都字)。我基本傾向於剛才那位記者仁兄的觀點。但是,我又不能一屁股牢牢坐在他那裏。因為據我所知,今天的角兒已今非昔比,許多方麵失去往日的威風,許多時候也身不由己,他們要想在一切事物中都以自己為中心,事實上是做不到的。現在的實際情況,比較接近於無中心論,或者換句話說,誰大誰就是中心。我總覺得有點慘——所有的人都有點慘,辦什麼事兒都不能走直線去獲得成功,而必須是曲線。就拿為角兒寫本子來說,我為李世濟寫的這個戲,準備請李紫貴老師擔任總導演。紫貴老師當然是也角兒——並且是戲曲導演圈中的超級大角兒,所以正好,就要請他和世濟這位程派大角碰上一碰。至於我自己,當然算不得角兒,但未必就沒有高明之處。如果隻有一位角兒,那麼我的意見很可能就被擱置一邊,如今有了兩位(以上)不同方麵的角兒,那麼在我參與意見的時候,就會多一種理解和支持。所以,在以上四種觀點和立場中,我傾向於根本就沒中心論。沒中心的實質,是提倡多中心,提倡在平等的實踐環境中,以正確的意見為中心……”
遊戲散了,與會者各自回到各自的崗位上去了。多年以來,我不時回想起這次生動的遊戲。大約在五年前,我調離中國京劇院,轉到這家藝術研究院的戲曲所當了一名研究員,所裏有我當年不少學兄學弟,大家都習慣關起門來研究自己的項目,不再管現實梨園當中的事了。我也一樣,梨園距我已遠,我要抓住此時的清靜,力求從當年的熱鬧與繁雜當中“理”出一個頭緒。這樣,也就不枉我當時的蘊涵在奔波與勞碌當中的真誠。
回顧當年在梨園中的情景,一種最基本的秩序就是“誰大就聽誰的”,換言之,“說誰大就以誰為中心”。這一秩序在梨園行之已久,讓我們先回述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