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1.劉文輝出場

故事從一九二二年說起。那年頭,辛亥革命成功又失敗,袁世凱即位又遜位,北方北京一個執政政府,南方廣州一個革命政府,即無皇帝獨裁,亦無大眾民主,於是各路諸侯揭竿而起,人人都想做掃盡煙塵的李世民。中原大地軍閥割據,中國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沒有混亂就出不了英雄,凡出英雄的地方也就必有混亂。在四川,各種人物各種勢力也趁這大好時機各自發展,於是便湧現出了更多的英雄豪傑。打的都是革命的旗號,扯的由頭都是為了人民大眾。

混亂使野心家們做起了春秋大夢,也吊起了許多年輕人做官的胃口。一九〇五年廢了科舉,各地紛紛興辦學堂;辛亥革命刺激起了從軍從政的熱情,各種培養當官人才的學校應運而生,一是軍校,一是法政學校。郭沫若曾有以下形容:“……有好些學生便借這個機會離開了正規學校,而轉入了軍界或政界。特別是法政學校的設立風行一時,在成都一個省城裏,竟有四五十座私立法規學校出現。大家都想做官,幾個月速成畢業之後便有考法官的資格,於是祖孫父子同學的佳話四處都是。”將四川攪得天昏地暗的人物們,大多是如此學校培養出來的精英。

沒有這個大背景,也就不會有下麵的故事。

這年冬天,四川宜賓市外長江與岷江交彙處的碼頭上,每到傍晚,就有好幾個軍人出現。起初碼頭上的工人們以為是護商隊或是船捐局檢查過往船隻的,因為那時候軍閥們占山為王,護商隊、船捐局等等名目繁多的組織,都是他們搜刮民財的“官方”機構。但不久就發現,他們不是衝過往船隻來的。他們在碼頭上站著,看也不看江下的船,等到天黑,就回去了。第二天傍晚,他們又來了,仍是到了天黑才回去。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有人便看出了究竟。那幾個軍人的注意力不在船上,卻在一個年輕人身上;那個人顯然是他們的頭兒。那年輕人斯文秀氣,穿著藍衫,任憑寒風凜冽,卻背不彎,頭不縮,一動不動挺立在碼頭上,凝望著岷江上遊。直到夜幕下降,再也看不清遠方的景物,他才回過頭來。接著有人認出了那個青年,他就是宜賓的最高長官、川軍第一混成旅長劉文輝,才二十七歲!

劉文輝,字自乾,一八九五年生,四川大邑縣安仁鎮人氏。他的家說不上貧寒,但他個人出身也算不得富裕。他的父親劉公讚是晚清貢生,家有三十多畝地,然而母親卻生下他們七子一女,老六出生不幾天就夭折,剩下的也還有七個,他是老幺,兒子中屬於老六。因為最小,也就得到了父母和兄長們的關照,小時的文字是大哥劉文淵教的,讀書時也吃摻菜的飯,大嫂時不時用她的私房錢接濟。十四歲不到,劉文淵虛報為十六歲,為他報考了成都陸軍小學,因為那裏不收費,而且將來可以當官。

劉文輝原本就聰明,況且大哥有些背景,考上不成問題。他憑他的文采通過了筆試,再以他的好口才通過了麵試。兩年小學,接著被保送到西安陸軍中學,再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以後的日子裏,四川眾多的軍閥派係中,最終形成了兩大派係,其中之一是保定派係,顧名思義,就是保定同學結成的一大勢力。一九一六年畢業時,他才二十來歲。那一年,袁世凱正加緊準備登基當皇帝,並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

大哥劉文淵,字升庭,一八七四年生,是劉公讚的長子,在一排小弟們麵前,又是一個頗具權威的大哥。他是前清舉人,又是省谘議局議員。

這個議員不可小看。所謂谘議局,是清政府一九〇一年搞假民主的產物,四川谘議局於一九〇九年十月十四日在成都成立。在《各省谘議局章程》裏對谘議局議員和選舉人資格有以下要求:“男子須滿二十五歲,曾辦學務或其他公益事業滿三年以上著有成績者,中學或同等學堂以上畢業者,有五千元以上營業資本及不動產者,始有選舉權。”具有被選舉者其資格要求更高:“本省籍貫或寄居本省滿十年以上的男子、年滿三十以上者”。可見,劉文淵這個谘議局議員的身份來得並不簡單,至少他的家裏還有“五千元以上”的營業資本或不動產,即使虛報,也應該有個差不離。劉氏六兄弟出生的老屋至今還兀立在老公館院牆外,雖說破爛,但輪廓依稀可見,十多間房子,雕花的窗,磚砌的牆,天井廊柱也具備,一個地主成份是跑不了的。辛亥革命之後,劉文淵便又考入了紳班法政學堂,後來曾任省高等審判廳長,大足、安嶽縣知事等職。老幺畢業時,他已經有了些名氣,不但在那一帶是個說話算數的人物,而且成了劉家的族長。這一長一幼兄弟倆,得益的就是法政和軍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