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始狀態中的文明人(2 / 2)

本書作者丹尼爾·笛福(1660-1731)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生於倫敦一肉商家庭,受過中等教育,以後經營多種買賣。曾到過西班牙、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有過許多冒險經曆,這為他後來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685年參加蒙茅斯公爵反對國王的起義軍,失敗後不得不躲藏一個時期。1688年參軍幫助來自荷蘭的威廉第三奪取王位,並寫出《純血統的英國人》為新王辯護,指出“純血統的英國人”在英國曆史上根本不存在,美德不在於血統。笛福因此受新王常識,得以親近,但不久又寫出《鏟除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國教,被捕入獄。部份群眾擁護他反對專製,提倡民主的觀點,在他被判戴枷示眾時,人們向他投花,為他戴花冠,視之為英雄。此後他編輯過四、五種刊物,和二十多家報刊有過聯係,寫政論文章兩百五十多篇,無不鼓吹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此種思想充分體現在他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像當時眾多的新興資產階級一樣,笛福有才智,精力充沛,有進取心,力圖在社會上爭取一席之地,發展資本主義。

《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於1719年創作的第一部小說,這時他已年近六十歲。作者從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得到啟示,以閃電般的速度寫成此書,沒想到竟獲得罕有的成功。主人公的原型是當時一個知名的蘇格蘭水手,名叫亞曆山大·塞爾科克,1704年離家出走開始了航海生涯。一次他與船長發生爭執,自願要求被留在智利的一個荒島上,五年後才被另一艘船救出。笛福根據此事,並從眾多書籍中吸取素材,創作出了眼前這部世界文學名著。在成功的鼓舞下,他又接著寫第二集,第三集。第二集主要寫了主人公在隨後的十裏去世界各地冒險的經曆,但第三集已不是什麼冒險而是《魯濱遜的宗教感想》。他的另一部筆者已經翻譯出版的優秀小說《摩爾·弗蘭德斯》,描寫一名受到腐蝕的貧苦天真的少女在墮落之後的不擇手段的行為,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爾虞我詐,是騙子冒險小說的變種。他的其他小說如《大疫年日記》和《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則是曆史小說的胚胎。

笛福共寫小說五十多部,其創作不受傳統文學規律的約束,標新立異,成為英國第一個現實主義小說家。他描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的心勁兒,描寫自然環境和細節特別逼真,使人如身臨其境,語言通俗,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

此書是筆者翻譯的不少名著中的一部。盡管從事文學翻譯不易,但我仍然堅持不懈地走著這條路,原因就在於我對這一崇高事業的熱愛。就譯文而論,我首先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力求把原著較好地“化”成中文——這其中的甘苦,沒有經過大量實踐的人是絕然體會不到的。所以每次譯完一部書後,我都不能說非常滿意了,而隻能說盡了自己努力。“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確如此。

這本書筆者曾翻譯、出版於十二年前,後來又數次再版。為了使譯文更加完善,此次進行了全麵修訂。根據多年的翻譯經驗,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譯文要盡量流暢易懂,力求避免受原文影響出現生硬拗口的語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翻譯腔。修訂中遇到有疑問的地方時,即對照原文進行核實、修改。對於書中有《聖經》引文的地方,全部按照行內的慣例,把以前根據英文翻譯過來的譯文更換成了《聖經》中文版的“原文”。青年譯者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凡是有《聖經》引文的地方一定要用中文版《聖經》的譯文,而不是自己去翻譯。這也算是提供給青年譯者的經驗之談吧。

在修訂過程中,我有幸再次欣賞到了這部世界名著的巨大魅力,再次讀到其中所包含的許多有益啟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怎樣麵對困難,如何看待知足,人在特定條件下有著怎樣巨大的潛力,等等。而如果主人公沒有經曆非同尋常的曆險遭遇,便難以獲得這些啟示。所以他的經驗和認識對於我們是相當寶貴的。

衷心希望廣大讀者和同仁對不當之處賜予指正,以便今後進一步完善。

2009年初稿

2012年4月修訂於天府雄州·四川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