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躲避,逃避(2 / 2)

他抱起煙榻上的陸小曼,紅淚濕滿衣襟,身後還是白衣飄飄的純真,身前卻是滿目瘡痍的死寂,他感覺正在失去,失去那深藏在眼角中的深情,失去那掩在羅裙中的濃意。

那曾經日夜凝望的臉龐明明就在眼前,卻模糊虛幻。那傾城的容顏也漸行漸遠,化作一汪春水,化作一縷雲煙,化作一絲薄霧,隻留徐誌摩一人在原地發呆。

刹那間,滄海桑田。

從歐洲回來不久,泰戈爾發來電報說要親自到徐誌摩的家中做客。

這對於徐誌摩和陸小曼來說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泰戈爾在當時的名氣非常大,以至於很多學術機構和文化團體都費盡心思也請不到他,更別說是這種私人交往。

泰戈爾對待徐誌摩,一直以來都好像慈父一般,而徐誌摩也一直稱呼泰戈爾為“老戈爹”,但受到這樣的待遇,徐誌摩夫婦仍然吃了一驚,連忙為了大詩人的到來而作各種準備。

之前在歐洲見麵的時候,徐誌摩就向“老戈爹”述說過自己婚姻中的苦惱,老人家也是百感交集。想到幾年前來中國的時候,站在徐誌摩身邊的還是林徽因,看著這對才子佳人,老人曾經從中撮合,但沒有成功。時間一晃,現在已經物是人非。

當泰戈爾見到陸小曼的時候,聰明伶俐的小曼贏得了老人的喜愛。

起初,泰戈爾還沒到的時候,小曼細心地準備了一間有印度風格的房間,但是泰戈爾來到他們的三層公館後,更加喜歡徐誌摩和陸小曼那中國特色十足的臥室,於是,陸小曼命人將他們的東西搬出來,為老詩人騰出房間。

這段時間,陸小曼盡心盡力地在家裏陪伴著泰戈爾,她推掉了一切交際活動,溫順賢惠地扮演好徐誌摩夫人的角色,讓老詩人深深感受著東方式的溫情和中國式的天倫之樂。

陸小曼的付出,徐誌摩看在眼裏,心裏十分感動,他心中那個善解人意的陸小曼又回來了,而她的表現也贏得了泰戈爾的喜愛,在泰戈爾的眼裏,陸小曼是一位溫婉動人、富有東方氣質的女子,她流利的英語更加讓泰戈爾印象深刻。

在這段雲卷雲舒的悠閑日子裏,這個“三口之家”其樂融融。

老人的到來,為這個家庭填補了許久沒有過的溫情。老人時常撫著陸小曼的頭叫她小孩子,還會給她講一些有趣的印度趣聞和故事,給她背誦自己的詩歌,還有一次,竟然意興闌珊,提起毛筆為徐誌摩和陸小曼二人作了一幅畫。

畫麵是一個十分抽象的大山的輪廓,其實那就是他的自畫像,他在畫旁提了一首小詩:

小山盼望變成一隻小鳥,

擺脫它那沉默的負擔。

這其實是老人暗示陸小曼,徐誌摩現在的負擔和壓力,聰明的陸小曼應該一目了然其中的玄機,也感受到老人對他們的關心和良苦用心。

在一次由印度人組織的酒會上,泰戈爾向眾人介紹陸小曼的時候說,她是他的兒媳婦,可見泰戈爾對陸小曼的認可和喜愛。

泰戈爾回國的時候,脫下自己的長袍披在了徐誌摩的身上,然後才依依不舍地上了船,這深厚的感情不言而喻。

隻留下徐誌摩和陸小曼在岸邊久久不肯離去。

老詩人送給了陸小曼三件禮物:一隻用頭發與金絲線絞成的手鐲、一塊印度風格的絲質頭巾和一張精美的床單大小的包書紙。

這一次分別也是永別,誰也不曾預料到不久後,徐誌摩便墜機遇難,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麵。

徐誌摩逝世近十年,正好趕上泰戈爾80歲的生日。

陸小曼寫下了《泰戈爾在我家》這篇文章為老人祝壽,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也是代徐誌摩寫的,這是對“父親”的祝福。

關於泰戈爾,陸小曼有一件讓她抱憾終生的憾事。

那是1949年,泰戈爾的孫子在北京大學留學的時候通過寫信試圖找過陸小曼,希望陸小曼可以給他幾本徐誌摩的詩和文章,然而那個時候剛好趕上陸小曼重病,家人等到她的病情有所好轉才給她看,她看到信的時候,泰戈爾的孫子已經離開了北京大學,從此以後便失去了聯係。

泰戈爾就像一陣清風,撫慰過他們的婚姻,溫暖過他們的愛情,寄托過他的掛念。而借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眼,我們也看到了陸小曼賢良淑德的另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