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愛的回應(3 / 3)

畢竟她是徐誌摩深愛的人,在北平,他曾經勸過徐誌摩放棄,但徐誌摩苦笑一聲,說:我仍然愛她。

命運如此糾纏,逃脫不掉,隻能接受。胡適答應幫陸小曼這一次,就好像多年前,她和徐誌摩來到他家中相求的那次一樣。

然而,陸小曼心中並不感到意外,她知道,這個男子一定會幫她。

陸小曼跟胡適保證,她從此要把心都寄托在事業上,做徐誌摩生前期盼她做的事。而她也做到了。

後來,胡適要求陸小曼離開翁瑞午,但小曼並沒有照做,她接受了徐申如每個月300元的補助,這300元在那個時候算得上是一筆大的開銷了,足夠一家大小十口人的吃喝,足夠她一人的開銷,她完全可以拿著這筆錢本本分分地讀書、寫作、畫畫、成名成家,既可保持徐誌摩的名譽,也可以重新樹立自己的詩人妻子的形象。

但她沒有這樣選擇,她不能因為300元的生活費而離開這個愛著她、守著她、護著她的男子,從前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別說翁瑞午對她有恩,以陸小曼的人品,就是一般的朋友,她也決不會在他需要的時候拋棄他。翁瑞午死後,陸小曼還幫他撫養了他和一個女大學生的私生女。

徐申如也來信做出了最後的通牒,如果陸小曼再和翁瑞午同居,他就不再每月彙那300元了。

那時,陸小曼同翁瑞午並沒有同居,陸小曼住三樓,翁瑞午要照顧小曼的身體,為了方便,有時便住在一樓。

翁瑞午看了那封信,十分生氣,更為陸小曼不值,幹脆搬到了樓上同小曼住一個房間,但睡兩張床,並回絕小曼的公公,表示以後不用再彙錢來了,陸小曼的費用由他翁瑞午一力承擔。

翁瑞午賣光了家傳的所有字畫和古董,來回奔波,似乎也走上了王庚、徐誌摩之前的舊路,但他再累,也不忘回到陸小曼身旁照顧她,而不隻是精神上的關心。這就是他不同的地方。

這麼多年來,他承擔著她龐大的家庭開支,關心她、愛護她、體貼她,他們彼此誰也離不開誰,他們為什麼非要分開不可?徐誌摩生前,他就住在同樓裏,如今讓他搬出去,搬去哪?

解放後,1956年,在那個時代,怎麼會允許這種同居關係存在?要麼分開,要麼結婚,但小曼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她深愛徐誌摩,不會再婚,她深深感謝翁瑞午,不離不棄,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小曼的勇氣和義氣更加凸顯。

其實,人生匆匆,那些流言蜚語、功過是非不過都是他人的消遣談資,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從容麵對?又有多少人被那些評論所左右,失去自我?又有多少人能無所畏懼、瀟灑而過?

陸小曼就是這樣的奇女子,多年前,在北平,為追求真愛,在那個封建古板的社會,她付出了多少勇氣和努力,才得到了想要的幸福。

今天,她仍然如此,為了不離不棄,為了回報恩情,她決不會忘恩負義,離翁瑞午而去,即使是在1955年翁瑞午犯了錯誤,很多朋友怕小曼受到牽連勸他們分手,她也巋然不動,她隻說,我問心無愧。

問心無愧。

這才是陸小曼,一個重情重義的女子。

有人說,我們希望深愛的人死在我們的前麵,因為不想讓對方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也不願意讓對方獨自一人忍受無邊無盡的孤獨。

但翁瑞午還是先一步而去了,1961年,病入膏肓、一直堅挺在小曼身後的男子終於倒下了,對小曼來說,是沉重的打擊,平靜如水的生活泛起層層漣漪,久久難以平息,一段江南春暖的情,追隨著采蓮人的船,別了人間。

翁瑞午念念不忘的是陸小曼。那一晚,他抱拳拱手,對趙家璧和趙清閣兩位朋友囑托道:“我要走了,今後拜托兩位多多關照陸小曼,我在九泉之下也會感激不盡的。”

說罷,便撒手人寰。

月橋花謝,簌簌而落,人間有多少真情在?花開花謝,年複一年,多少可以禁住時間的磨煉?多少能亙古千年?

陸小曼在1959年填寫的檔案表格上,在家庭成員一欄正式寫上了翁瑞午。也許那就是翁瑞午這麼多年一直尋找的地方,那是愛的回應,也是他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