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弱女子獨自走過人世的風霜雨雪,被人誤解終生,卻不以為意,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她的一生好像一壺陳年老窖,經過歲月的沉澱,讓人回味無窮。
她,你需要用心去品味,才能領略那曠世的才情。
大多數人知道陸小曼,是因為她是徐誌摩的遺孀,殊不知她榮辱一生的背後還有多少才華被浮世雜言淹沒,被世人遺忘。
她輕舞霓裳,在江畔的波光裏留下一抹豔影,那孤獨的一瞥,便再不回頭。
徐誌摩逝世後,她作為亡妻寫了一副挽聯:
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複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
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
與君生死兩茫茫,五年的歡歌,五年的愁苦,多少滋味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幸福還是不幸?隻有他們深有體會,作為旁觀者沒有資格評論,一切是非都不過是因愛而生,因緣而起,為什麼要去指責?在愛中又哪有什麼對與錯、是與非?
不能同你共赴黃泉,因為母親年邁,需要照顧。
不能同你比翼雙飛,因為塵世間,還有一些未了的恩情。
萬千別恨沒有人可以述說,一身哀愁和病痛,沒有人可以分擔。當最愛的人離去,生命還用什麼來支撐?靈魂也隨著故人而去,人間還有什麼值得留戀呢?
陸小曼心中的悔恨糾纏著她,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她內心的孤獨無助?但她依然堅強,依舊勇敢,她選擇生還,因為愛,選擇孤獨,因為愛,死容易,生難。
徐誌摩死後,她失去了經濟來源,無依無靠,生活更加困難,但她無所畏懼,隻因為心中有著強大的決心和未完成的夢,那就是“遺文編就答君心”。
也許隻有這樣才能讓她不那麼自責,才能有顏麵去黃泉路上再續前緣。她把這些事情看作是今生未完成的使命,隻有完成才能放手人間。
於是,她重新拿起一支筆,繪畫、寫小說、寫散文、整理徐誌摩的詩稿。
為什麼當斯人已去,才幡然悔悟?徐誌摩的離開對於陸小曼來說是致命一擊,成了永遠無法撫平的傷痛。28歲的她正是風華正茂,等待她的卻是千夫所指的漫長人生路。
然而,一段綺麗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她還有另一段傳奇、另一段人生、另一場華麗等待上演。
陸小曼天生麗質,隻是沒有朝這方麵用功,這也是徐誌摩生前的遺憾。
陸小曼的才情,體現在“詩”、“文”、“畫”、“藝”四方麵。
她嚐試著寫過一些詩歌和文章,為徐誌摩的文集寫序言和簡介等等。早在和徐誌摩結婚的時候,就和他共同創作了五幕話劇《卞昆岡》,還翻譯過意大利喜劇《海市蜃樓》,後來嚐試過長篇小說——近兩萬字的《皇家飯店》。
新中國成立後,陸小曼開始和王亦令合作,翻譯了不少外國文學作品,像《泰戈爾短篇小說集》、《艾格尼絲·格雷》等,她還和王亦令合作編寫了民間故事《河伯娶婦》,陸小曼寫過的存世古體詩加起來有11首。
但最為人知的還是她的“畫”,她自幼能詩會畫,學過油畫,後來又改為國畫。
她開始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不再去那些燈紅酒綠的遊宴場所,遠離曾經奢華的社交生活,素服在身,潛心作畫。
她先拜賀天健為師學習山水畫,又拜陳半丁為師學習花鳥畫,而且她還精通元朝的倪雲林、明朝的沈周,以及清初的王鑒這些大家的畫風,博取百家之長。
從前的她懶散慣了,一個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盡管她下定決心要振作精神。
賀天健早就對陸小曼的生性有所耳聞,為了防止她偷懶,他們師生還約法三章:1.老師上門,雜事丟開;2.專心學畫,學要所成;3.每月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輟學。
當年那個名震南北的交際名媛,現在已開始深居簡出,社交圈已經變成當時的畫家名流,如吳湖帆、錢瘦鐵、孫雪泥、應野平等人,相互交流,彼此切磋,銖積寸累。她轉身成為了才華橫溢的女子,她變得安靜,靜得像一潭清澈的湖水。
她一直生活在徐誌摩墜機的陰影裏,麵對親朋好友的指責,她選擇沉默。
她默默整理徐誌摩生前的作品,直到她臨死的時候,也不忘叮囑堂侄女陸宗麟一定要將那些尚未出版的徐氏文集妥善保管。
她選擇寄情山水,努力作畫,因為幾年的努力和積累,她的畫藝一日千裏,取得了很大的進步。